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2、郑和下西洋动机: 郑和下西洋则是在另一种背景下进行的。郑和下西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跟后 期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这期间的变化,既由国内外形势所决定,也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 约。”3“郑和前三次下西洋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而这一目的又主要包 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踪迹建文帝’,以去成祖心病:二是‘耀兵示富',宣扬国威,促 使诸国来朝。”1《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27000余人,多赍金币。”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为后期,此时,其下西洋的目的也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在航海过程中,其贸易体制主题是“厚往薄来”。郑和以“贡品” 形式的商品与“赏赐”的形式的商品交换:或给海外来的“番货”高价收进,再将中国的货 物低价卖出。这种“只要面子,不计成本”的赏赐性贸易,只有在国力强盛的时期才可出现。 但总体上来说,无论在那个时期,下西洋行动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它方面的考量。在第 一次下西洋之时,明朝周边形势相当严峻。在北部边陲,蒙古贵族对明朝的威胁有增无减; 在西北部,帖木儿帝国意图恢复元帝国最强盛时期版图,曾企图调集步骑兵各20余万问鼎 中原;在西南边地,土司世袭造成了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朝廷政令常难以布达,且西南边 地又与安南、缅甸等国接壤,不测之虞时有发生;在东南沿海,海盗活动本就十分猖獗,朱 棣即位时一些沿海军民更是“往往下蕃,交通外国”,甚至还有“因而为寇”,局势亦不容乐 观。在与西洋诸国交往方面,由于元朝在东南亚地区扩张所造成的影响,加上海盗与流民的 劫掠,早已是“商旅阻遏,诸国之意不通”“,诸蕃久缺贡”,与东南亚及南洋诸国的联系实 际上中断了。 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靠“靖难之役”上台的明成祖并不得民心,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也 耗尽了国库,收入锐减,且朱棣上台伊始便大开杀戒,通过一桩桩株连远亲疏族的“瓜蔓抄” 血案,对不肯投顺的建文遗臣进行残酷屠杀。结果激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反抗,一些地方的 民众也趁机闹事,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明成祖迫切需要建功立业, 以改善自己的形象,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明成祖制定了遣使外出,安抚通好邻国, 缓减地区冲突,宣扬大明国威,开拓朝贡贸易,扩大明朝影响的外交政策。郑和出使西洋的 目的正是为了贯彻这一外交政策。”2 三、 过程与规模 虽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但是就规模及持续时间上,两者相距 甚远。 从时间上来说,从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结束, 前后共历时28年,而哥伦布的第一次航行始于1492年8月3日,在1504年11月7日第四 次航行结束后返回西班牙,历时12年。 从规模上说,郑和下西洋,船队最多时达200余艘,人员27000余人。船舶种类有宝船、 马船、坐船、战船、水船等。其中最大的宝船是中国航海史也是世界航海上最为巨大的木质 帆船,船长124米,宽50米,排水量约22848吨,可载重9824吨。而哥伦布的四次航行中, 只有第二次是为了建立永久殖民地而带去了约1500人,其余三次船员在50~200之间。 1,钱志乾,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小,江西社会科学,2005(2) 2,于民,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兰台世界》2011·7月下旬47-48 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1, 钱志乾,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J],江西社会科学, 2005(2). 2, 于 民,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兰台世界》2011·7 月下旬 47-48 3 2、 郑和下西洋动机: 郑和下西洋则是在另一种背景下进行的。郑和下西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跟后 期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这期间的变化,既由国内外形势所决定,也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 约。” 3“郑和前三次下西洋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而这一目的又主要包 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踪迹建文帝’,以去成祖心病;二是‘耀兵示富’,宣扬国威,促 使诸国来朝。” 1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 27000 余人,多赍金币。”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为后期,此时,其下西洋的目的也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在航海过程中,其贸易体制主题是“厚往薄来”。郑和以“贡品” 形式的商品与“赏赐”的形式的商品交换;或给海外来的“番货”高价收进,再将中国的货 物低价卖出。这种“只要面子,不计成本”的赏赐性贸易,只有在国力强盛的时期才可出现。 但总体上来说,无论在那个时期,下西洋行动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它方面的考量。在第 一次下西洋之时,明朝周边形势相当严峻。在北部边陲,蒙古贵族对明朝的威胁有增无减; 在西北部,帖木儿帝国意图恢复元帝国最强盛时期版图,曾企图调集步骑兵各 20 余万问鼎 中原;在西南边地,土司世袭造成了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朝廷政令常难以布达,且西南边 地又与安南、缅甸等国接壤,不测之虞时有发生;在东南沿海,海盗活动本就十分猖獗,朱 棣即位时一些沿海军民更是“往往下蕃,交通外国”,甚至还有“因而为寇”,局势亦不容乐 观。在与西洋诸国交往方面,由于元朝在东南亚地区扩张所造成的影响,加上海盗与流民的 劫掠,早已是“商旅阻遏,诸国之意不通”“,诸蕃久缺贡”,与东南亚及南洋诸国的联系实 际上中断了。 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靠“靖难之役”上台的明成祖并不得民心,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也 耗尽了国库,收入锐减,且朱棣上台伊始便大开杀戒,通过一桩桩株连远亲疏族的“瓜蔓抄” 血案,对不肯投顺的建文遗臣进行残酷屠杀。结果激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反抗,一些地方的 民众也趁机闹事,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明成祖迫切需要建功立业, 以改善自己的形象,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明成祖制定了遣使外出,安抚通好邻国, 缓减地区冲突,宣扬大明国威,开拓朝贡贸易,扩大明朝影响的外交政策。郑和出使西洋的 目的正是为了贯彻这一外交政策。” 2 三、 过程与规模 虽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 87 年,但是就规模及持续时间上,两者相距 甚远。 从时间上来说,从 1405 年 7 月 11 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 1433 年第七次下西洋结束, 前后共历时 28 年,而哥伦布的第一次航行始于 1492 年 8 月 3 日,在 1504 年 11 月 7 日第四 次航行结束后返回西班牙,历时 12 年。 从规模上说,郑和下西洋,船队最多时达 200 余艘,人员 27000 余人。船舶种类有宝船、 马船、坐船、战船、水船等。其中最大的宝船是中国航海史也是世界航海上最为巨大的木质 帆船,船长 124 米,宽 50 米,排水量约 22848 吨,可载重 9824 吨。而哥伦布的四次航行中, 只有第二次是为了建立永久殖民地而带去了约 1500 人,其余三次船员在 50~200 之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