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某男孩2岁5个月,咳嗽已8天。近两日体温升高但无抽风。检查:呼吸55次/分。 肋间软组织吸气时微凹;呼吸无喘鸣;无明显嗜睡。腋下体温39.3℃。无严重营养不良。 问:该患儿的评估、分类及治疗原则。 8.某女孩出生1个月零3天,因咳嗽、发热两天就诊。母亲说患儿近日吃奶比平时少 1/3左右。检查:第一次呼吸为64次/分,两分钟后再数呼吸为58次/分。轻微胸凹陷,体 温38.2℃,营养正常。 问:该患儿的评估、分类及治疗原则侧。 【参考答案】 1.儿童常见病的可预防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儿童常见病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反映:学校的育人环境、学习压力、教师对学习困 难儿童及注意缺陷儿童的认识与态度、卫生资源分配和可利用程度等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教养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稳定性等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少年常见疾病的发生与 发展相关,而这些环境因素大多是可以控制的。 (2)儿童常见病有其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年 代儿童少年常见病分布的差异,可为我们揭示病因提供线索,为探讨儿童少年常见病群体控 制方法提供启示。 (3)已揭示的一些危险因素具有预防的可操作性:如学生视近作业负荷时间过长以及 不良用眼卫生习惯与近视的关系,饮食行为、食品及水氟含量与龋病的关系,饮食不平衡及 体力活动不足与肥胖的关系等等,可知改善学校、家庭和个人行为可减少常见病的发生。 (4)儿童常见病大多有量的积累过程:儿童常见病表现在严重程度上是一个渐进过程, 危险因素的出现到症状的出现有一段时期,这为我们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时间保证。 2.儿童常见病发生发展大致可分5个阶段,不同阶段预防重点不同。 (1)无危险阶段:机体和环境中不存在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的重点是保持良好 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健康教育以及其它的健康促进措施,使家长、教师、学生本人以及 与儿童少年健康有关的其他社会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危害儿童少年健康的危险因素,以采取 措施降低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 (2)危险因素出现阶段:个人生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教师行为、家庭饮食行为等 环境中已出现危害因素:遗传因素中可能潜伏着诱发疾病的因素,但尚未对人体产生明显的 作用,即使引起形态或功能损害也难以检测。通过对环境和学生及其父母、教师的行为方式 调查可发现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3)症状出现阶段:随着危险因素量的积累和时间效应,危险因素可致机体发生生化、 功能和形态等一系列变化。这时的病理改变可在危险因素解除后停止发展甚至得以恢复正 常。预防重点是消除危险因素,对症治疗。7.某男孩 2 岁 5 个月,咳嗽已 8 天。近两日体温升高但无抽风。检查:呼吸 55 次/分。 肋间软组织吸气时微凹;呼吸无喘鸣;无明显嗜睡。腋下体温 39.3℃。无严重营养不良。 问:该患儿的评估、分类及治疗原则。 8.某女孩出生 1 个月零 3 天,因咳嗽、发热两天就诊。母亲说患儿近日吃奶比平时少 1/3 左右。检查:第一次呼吸为 64 次/分,两分钟后再数呼吸为 58 次/分。轻微胸凹陷,体 温 38.2℃,营养正常。 问:该患儿的评估、分类及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 1.儿童常见病的可预防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儿童常见病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反映:学校的育人环境、学习压力、教师对学习困 难儿童及注意缺陷儿童的认识与态度、卫生资源分配和可利用程度等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教养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稳定性等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少年常见疾病的发生与 发展相关,而这些环境因素大多是可以控制的。 (2)儿童常见病有其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年 代儿童少年常见病分布的差异,可为我们揭示病因提供线索,为探讨儿童少年常见病群体控 制方法提供启示。 (3)已揭示的一些危险因素具有预防的可操作性:如学生视近作业负荷时间过长以及 不良用眼卫生习惯与近视的关系,饮食行为、食品及水氟含量与龋病的关系,饮食不平衡及 体力活动不足与肥胖的关系等等,可知改善学校、家庭和个人行为可减少常见病的发生。 (4)儿童常见病大多有量的积累过程:儿童常见病表现在严重程度上是一个渐进过程, 危险因素的出现到症状的出现有一段时期,这为我们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时间保证。 2.儿童常见病发生发展大致可分 5 个阶段,不同阶段预防重点不同。 (1)无危险阶段:机体和环境中不存在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的重点是保持良好 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健康教育以及其它的健康促进措施,使家长、教师、学生本人以及 与儿童少年健康有关的其他社会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危害儿童少年健康的危险因素,以采取 措施降低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 (2)危险因素出现阶段:个人生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教师行为、家庭饮食行为等 环境中已出现危害因素;遗传因素中可能潜伏着诱发疾病的因素,但尚未对人体产生明显的 作用,即使引起形态或功能损害也难以检测。通过对环境和学生及其父母、教师的行为方式 调查可发现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3)症状出现阶段:随着危险因素量的积累和时间效应,危险因素可致机体发生生化、 功能和形态等一系列变化。这时的病理改变可在危险因素解除后停止发展甚至得以恢复正 常。预防重点是消除危险因素,对症治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