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HcO 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的基本结构 H2CO H3 HC 秋水仙碱 马鞍菌素 生物碱的兴奋、镇静、致幻及中毒作用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上述归类仅是为叙述方便,根据性质相对划 分而已。事实上,许多生物碱是中药的有效成分,适量时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过量时则中毒甚至死亡 (四)棉酚 棉酚是一种重要的毒酚,是存在于棉花全株中的酚类色素,主要存在于棉籽子叶的“色素腺”中,呈 深褐红色,纯晶为黄色。已知有15种之多。棉酚能使人体组织红肿出血、神经失常、食欲不振、体重减 轻、影响生育力。棉酚对反刍动物无毒,对猪、鸡、兔等有毒。 CHO OH H 棉酚 棉酚呈酸性,易被氧化,能成酯、成醚、成盐,加热时可与赖氨酸的碱性ε氨基结合成不溶于油脂与 醚的结合棉酚,称为α-棉酚,无毒。 去除棉酚可采用FeSO4处理法、碱处理法、尿素处理法、氨处理法等化学方法和湿热蒸炒处理法及微 生物发酵法等方法 (五)荞麦素和原荞麦素 荞麦素和原荞麦素是两种有毒的致光敏酚类色素,二者均以糖甙的形式存在于荞麦花中。经阳光 照射后原荞麦素即转变为荞麦素。食用荞麦花,即可引起中毒,一般4-5d后,面部有烧灼感,颜面潮红 并出现豆粒大小的红色斑点,经日晒后加重。在阴凉处又出现麻木感,尤以早晚为重。发麻的部位以口 唇、耳、鼻、手指等外露部位较明显。严重者颜面、小腿均有浮肿、皮肤破溃。病程持续约2~3周。一般 无死亡,轻者数日可自愈。 (六)白果酚和白果酸 白果,又名银杏,在果实肉质外种皮、种仁及绿色的胚中含有有毒的白果二酚、白果酚和白果酸等。 以白果二酚毒性较大。经皮肤接触或经口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中枢神经。潜伏期1~-12h。轻者神经呆滞、 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口干、头昏等,1~2d可自愈。重者除肠胃道症状外,还有抽搐、肢体强直、呼吸困 难、紫绀、神志不清、脉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更严重者常于1~2d因呼吸衰弱、肺水肿 或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少数人可引起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轻度或重度瘫痪。 (七)植物抗毒素 植物在霉菌感染、紫外线、寒冷、重金属盐类处理及外伤等逆境下常产生一些应激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如甘薯黑疤霉酮、豌豆素、菜豆素、芹菜黄毒素等,统称为植物抗毒素。豌豆素和菜豆素在试管中能使红 血球分解,芹菜黄毒素则使牲畜产生肺水肿和死亡等。但目前对人体内的毒性则知之不多。N OR OR 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的基本结构 O OCH3 NH H3CO H3CO H3CO C O CH3 秋水仙碱 CH N CHO CH3 N H3C 马鞍菌素 生物碱的兴奋、镇静、致幻及中毒作用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上述归类仅是为叙述方便,根据性质相对划 分而已。事实上,许多生物碱是中药的有效成分,适量时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过量时则中毒甚至死亡。 (四)棉酚 棉酚是一种重要的毒酚,是存在于棉花全株中的酚类色素,主要存在于棉籽子叶的“色素腺”中,呈 深褐红色,纯晶为黄色。已知有 15 种之多。棉酚能使人体组织红肿出血、神经失常、食欲不振、体重减 轻、影响生育力。棉酚对反刍动物无毒,对猪、鸡、兔等有毒。 HC OH OH OH OH HO HO CHO 棉酚 O 棉酚呈酸性,易被氧化,能成酯、成醚、成盐,加热时可与赖氨酸的碱性 ε-氨基结合成不溶于油脂与 醚的结合棉酚,称为 α-棉酚,无毒。 去除棉酚可采用FeSO4处理法、碱处理法、尿素处理法、氨处理法等化学方法和湿热蒸炒处理法及微 生物发酵法等方法。 (五)荞麦素和原荞麦素 荞麦素和原荞麦素是两种有毒的致光敏酚类色素,二者均以糖甙的形式存在于荞麦花中。经阳光 照射后原荞麦素即转变为荞麦素。食用荞麦花,即可引起中毒,一般 4~5d 后,面部有烧灼感,颜面潮红 并出现豆粒大小的红色斑点,经日晒后加重。在阴凉处又出现麻木感,尤以早晚为重。发麻的部位以口、 唇、耳、鼻、手指等外露部位较明显。严重者颜面、小腿均有浮肿、皮肤破溃。病程持续约 2~3 周。一般 无死亡,轻者数日可自愈。 (六)白果酚和白果酸 白果,又名银杏,在果实肉质外种皮、种仁及绿色的胚中含有有毒的白果二酚、白果酚和白果酸等。 以白果二酚毒性较大。经皮肤接触或经口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中枢神经。潜伏期 1~12h。轻者神经呆滞、 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口干、头昏等,1~2d 可自愈。重者除肠胃道症状外,还有抽搐、肢体强直、呼吸困 难、紫绀、神志不清、脉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更严重者常于 1~2d 因呼吸衰弱、肺水肿 或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少数人可引起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轻度或重度瘫痪。 (七)植物抗毒素 植物在霉菌感染、紫外线、寒冷、重金属盐类处理及外伤等逆境下常产生一些应激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如甘薯黑疤霉酮、豌豆素、菜豆素、芹菜黄毒素等,统称为植物抗毒素。豌豆素和菜豆素在试管中能使红 血球分解,芹菜黄毒素则使牲畜产生肺水肿和死亡等。但目前对人体内的毒性则知之不多。 39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