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儿童早期,人类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发展具有社会性别差异的个性结构和性倾向。到青少年时期,他们按照社会性别分化了的 参照系行动,学校、父母、伙伴和媒体引导他们进入社会性别分化了的工作和家庭角色。成年以后,他们在社会的分层系统里 找到相应的社会性别地位。因此,社会性别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获得的( West and zimmerman1987) 过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这种说法,在一个事故性的变性者的例子中得到了最有戏剧性的揭示。一个七个月大的男妥在进行包 皮环切术时损坏了阴茎( Money and Ehrhardt1972,118-23)。这样,这孩子的生理性别就变成了“女性”,并且在他十七个月的时 候,给他做了一个阴道。他的父母被告知他们可以成功地把这个孩子(双胞胎中的一个)当成女孩养大。医生告诉他们这孩子 还太小,根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认同。孩子的社会性别归属感大概在岁的时候发展起来,那时他们开始把物品归 类,并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大的,小的;粉红肤色的,棕色的;男孩,女孩。3岁也是孩子们的样子 出现仪式般的社会性别分化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给男孩剪短发,并给他穿上具有明显男子气的衣服。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囯男 孩3岁前穿不分男女的童装,3岁则开始穿短裤( Garber1992,1-2)。 那个因为事故而改变性别的孩子的父母回头去培养他的女性气质,成功了。裙子、发带、首饰使这孩子看上去漂亮、整洁叉“优 雅”。更明显的是,这孩子的性格也开始女性化了 这个小女孩有很多假小子的特征,比如精力充沛、好动、固执,常常是女孩群中的头。 我教 她要懂礼貌,要安静。我总强调这些品质。我以前从不会管理,但是我以后要管理我的女儿,使她更安静、更像女孩”·一开 始,这孩子是双胞胎中占控制地位的那个。3岁的时候,她对她兄弟的控制,用她母亲的话来说,就像老母鸡。后来反过来了 如果有人欺负这女孩,那个男孩就会保护她( Money and Ehrhardt1972,122) 这个孩子开始表现为像个假小子,并不是基因或荷尔蒙的原因。据她母亲说,她自己小时候就是个假小子。这位母亲在成长过 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多这方面的教导,只是“自然地成为一个女性。所以她坚持要让她这个变性的女儿学得更好。对母亲和孩子 两人来说,对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都超过了任何可能是天生的特征。 人们遵循社会性别规范的要求是因为道德的力量和现实的社会压力迫使他们这样做。看看这位母亲对女儿的管教中包括了多少 关于恰当的社会性别化的行为的指导就知道了:“我教你衣服的边掉下来的时候该怎么把它弄好,这样你看上去就不会像个邋遢 鬼。我看你是很想当个遗退鬼。”( Kincaid1978) 社会性别规范内化在人们走路、动作甚至吃饭的方式里。在非洲的某个社会里,男人被认为应该用“整个嘴吃饭,而且是痛痛快 快地吃。女人则只用嘴唇吃饭,并且要有所保留和节制,不能像男人那样只管吃个痛快”( Bourdieu980190.70)。在这个社 会中,男人和女人还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走路,以表明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有男子气的男人…要挺直腰板面对他要走过去见或准备迎接的人。即使是在戒备状态下,他也不能遗漏周围发生的任何事 情相反,一个有家教的女人…应该用小碎步走路,要避免身体、头、手的任何不恰当的运动,低着头,眼睛盯着脚指 头,尤其是当她要经过男人堆的时候。(70) 很多文化都不仅仅在衣着、姿势和举止等方面对儿童进行社会性别教化。他们直接用身体表现社会性别。在传统中国社会,母 亲把女儿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以提高她们的性吸引力。犹太父亲切除男婴的包皮以显示他们和上帝的关系。非洲社会的妇女对青 春期以前的女孩进行阴蒂切除,并把她们的内阴唇刮去,使外阴唇长拢,以保护她们的贞洁并确保她们结婚的能力。在西方社 会,妇女用硅填充术丰乳,并做外科整容术来获得文化所宣扬的理想的女性美。汉娜帕帕纳克( Hanna Papanek,1990)发现这 实践强化了实施者和被实施者,也就是成人和孩子两方面的优越或次级感。犹太父亲和儿子的生殖器是他们共同的宗教、家 庭统治地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证明。非洲母亲和女儿的生殖器则是她们共同的从属地位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证明。16 桑德拉伯姆( Sandra Bem,1981,1983)认为,正因为社会性别是一种影响认识世界的很强大的先验图式”( schema),人们 应该避免使孩子落入所谓的典型的社会性别化了的态度和行为框架中,为此人们要进行经常的、主动的斗争。1972年,《女性 杂志》(Ms. Magazine)发表了露易丝古尔德( Lois gould)关于如何养育一个没有性别类型的孩子的幻想。这个实验要求不让 父母之外的任何人看到这个孩子的生殖器官,而且既不把这个孩子当男孩对待,也不当女孩对待。这个叫X的孩子要做男孩和 女孩做的所有事情。这个实验是如此成功,以致于X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想看X怎么做,并向他学。在故事的结尾,人们问这个实 的创造者,X长大后会怎么样?这个科学家的回答是,到那时候,X到底是什么将是很清楚的。她的答案暗示荷尔蒙会起作 用,因此X是男是女就会揭晓。这个含糊的、某种意义上有点自相矛盾的结尾使古尔德避开了陷阱。不论是她还是我们大家都 不清楚一个完全不分性别长大的人,在生理上和社会表现方面会是个什么样子。荷尔蒙只能产生第二性征,并不能产生社会性 别或性特征。仅仅靠乳房、胡须和月经并不能导致社会意义上的男子气概或女人味。事实上,正是在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明 显出现的时候,很多社会给孩子们举行很多重要的仪式,这些仪式正式标志他们完全地被赋予了社会性别——也就是说,可以 结婚了,并且成人了。 大多数父母通过取名、宣布孩子出世、穿着等给他们刚出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社会性别化了的世界。孩子与冋同性和异性照顾者 的关系会建构他们的自我认同和个性特征。通过认知发展,孩子们从和自己同样社会性别、种族、宗教、民族及社会阶级的人 中获知并实践自己应有的行为,抛弃不合适的做法。如果他们的社会类别获得较高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很高。反之, 如果他们的社会类别地位很低,他们就会失去自尊心( Chodorow1974),很多想不分性别地养育孩子的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父 母,很快不敌社会性别规范的作用而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T. Gordon1990,87-90),我把儿子送到一个有意不分性别的小学, 那儿甚至卫生间都不分男女。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他们的活动,叫方圜”。我注意到在玩“方圆"的女孩都化 了妆,但没有一个男孩化妆。游戏结束后我就此事问了老师,她说,“波比说他不化妆,他在孩子们中很有影响,所以所有的男 孩都不肯化了。”后来我又和儿子讨论了很久,讨论对社会性别模式的坚持问题。他使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坚持社 式,是那些追随小领袖的男孩,还是那些听从那个女老师的女孩?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他们都追随同性领袖并按 照适合他们社会性别的方式行事(男演员可以化妆,但真正的男孩是不化妆的) 对人类而言,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男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子汉气概和女人味。但是一旦社会性别被赋予之后,社会秩序 建构个体的社会性别规范和期待,并迫使个体遵循之。个体可以改变社会性别中的一些因素,可以暂时或永远改变社会性别, 但是他们必须使自己符合社会认同的少数社会性别类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重构了社会的男女观念。“如果我们恰当地表现了 社会性别,我们同时维持、再生产并合法化了这种制度安排…如果我们没有恰当地表现社会性别,作为个体,而不是制度安 排,我们会被要求解释(自己的个性、动机和企图)”( West and Zimmerman1987,146) 一个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实践再生产着该社会关于男人和女人应该如何行动的观点 Bourdieu980]1990)社会性别化 的社会安排被宗教和文化产品调整,得到法律的支持,但是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霸权最强有力的支持方式是 这种过程被隐形化了:正因为如此,任何可能的替代最终都不可能( Foucault197, Gramsci171.17 对社会而言,社会性别意味着差异在儿童早期,人类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发展具有社会性别差异的个性结构和性倾向。到青少年时期,他们按照社会性别分化了的 参照系行动,学校、父母、伙伴和媒体引导他们进入社会性别分化了的工作和家庭角色。成年以后,他们在社会的分层系统里 找到相应的社会性别地位。因此,社会性别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获得的(West and Zimmerman 1987)。 “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这种说法,在一个事故性的变性者的例子中得到了最有戏剧性的揭示。一个七个月大的男婴在进行包 皮环切术时损坏了阴茎(Money and Ehrhardt 1972,118-23)。这样,这孩子的生理性别就变成了“女性”,并且在他十七个月的时 候,给他做了一个阴道。他的父母被告知他们可以成功地把这个孩子(双胞胎中的一个)当成女孩养大。医生告诉他们这孩子 还太小,根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认同。孩子的社会性别归属感大概在3岁的时候发展起来,那时他们开始把物品归 类,并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大的,小的;粉红肤色的,棕色的;男孩,女孩。3岁也是孩子们的样子 出现仪式般的社会性别分化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给男孩剪短发,并给他穿上具有明显男子气的衣服。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男 孩3岁前穿不分男女的童装,3岁则开始穿短裤(Garber 1992,1-2)。 那个因为事故而改变性别的孩子的父母回头去培养他的女性气质,成功了。裙子、发带、首饰使这孩子看上去漂亮、整洁又“优 雅”。更明显的是,这孩子的性格也开始女性化了: 这个小女孩有很多假小子的特征,比如精力充沛、好动、固执,常常是女孩群中的头。她母亲试图改变她的男孩气:“……我教 她要懂礼貌,要安静。我总强调这些品质。我以前从不会管理,但是我以后要管理我的女儿,使她更安静、更像女孩”。一开 始,这孩子是双胞胎中占控制地位的那个。3岁的时候,她对她兄弟的控制,用她母亲的话来说,就像老母鸡。后来反过来了, 如果有人欺负这女孩,那个男孩就会保护她(Money and Ehrhardt 1972,122)。 这个孩子开始表现为像个假小子,并不是基因或荷尔蒙的原因。据她母亲说,她自己小时候就是个假小子。这位母亲在成长过 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多这方面的教导,只是“自然地”成为一个女性。所以她坚持要让她这个变性的女儿学得更好。对母亲和孩子 两人来说,对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都超过了任何可能是天生的特征。 人们遵循社会性别规范的要求是因为道德的力量和现实的社会压力迫使他们这样做。看看这位母亲对女儿的管教中包括了多少 关于恰当的社会性别化的行为的指导就知道了:“我教你衣服的边掉下来的时候该怎么把它弄好,这样你看上去就不会像个邋遢 鬼。我看你是很想当个邋遢鬼。”(Kincaid 1978) 社会性别规范内化在人们走路、动作甚至吃饭的方式里。在非洲的某个社会里,男人被认为应该用“整个嘴吃饭,而且是痛痛快 快地吃。女人则只用嘴唇吃饭,并且要有所保留和节制,不能像男人那样只管吃个痛快”(Bourdieu [1980] 1990.70)。在这个社 会中,男人和女人还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走路,以表明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有男子气的男人……要挺直腰板面对他要走过去见或准备迎接的人。即使是在戒备状态下,他也不能遗漏周围发生的任何事 情……相反,一个有家教的女人……应该用小碎步走路,要避免身体、头、手的任何不恰当的运动,低着头,眼睛盯着脚指 头,尤其是当她要经过男人堆的时候。(70) 很多文化都不仅仅在衣着、姿势和举止等方面对儿童进行社会性别教化。他们直接用身体表现社会性别。在传统中国社会,母 亲把女儿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以提高她们的性吸引力。犹太父亲切除男婴的包皮以显示他们和上帝的关系。非洲社会的妇女对青 春期以前的女孩进行阴蒂切除,并把她们的内阴唇刮去,使外阴唇长拢,以保护她们的贞洁并确保她们结婚的能力。在西方社 会,妇女用硅填充术丰乳,并做外科整容术来获得文化所宣扬的理想的女性美。汉娜·帕帕纳克(Hanna Papanek,1990)发现这 些实践强化了实施者和被实施者,也就是成人和孩子两方面的优越或次级感。犹太父亲和儿子的生殖器是他们共同的宗教、家 庭统治地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证明。非洲母亲和女儿的生殖器则是她们共同的从属地位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证明。16 桑德拉·伯姆(Sandra Bem,1981,1983)认为,正因为社会性别是一种影响认识世界的很强大的“先验图式”(schema),人们 应该避免使孩子落入所谓的典型的社会性别化了的态度和行为框架中,为此人们要进行经常的、主动的斗争。1972年,《女性 杂志》(Ms. Magazine)发表了露易丝·古尔德(Lois Gould)关于如何养育一个没有性别类型的孩子的幻想。这个实验要求不让 父母之外的任何人看到这个孩子的生殖器官,而且既不把这个孩子当男孩对待,也不当女孩对待。这个叫X的孩子要做男孩和 女孩做的所有事情。这个实验是如此成功,以致于X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想看X怎么做,并向他学。在故事的结尾,人们问这个实 验的创造者,X长大后会怎么样?这个科学家的回答是,到那时候,X到底是什么将是很清楚的。她的答案暗示荷尔蒙会起作 用,因此X是男是女就会揭晓。这个含糊的、某种意义上有点自相矛盾的结尾使古尔德避开了陷阱。不论是她还是我们大家都 不清楚一个完全不分性别长大的人,在生理上和社会表现方面会是个什么样子。荷尔蒙只能产生第二性征,并不能产生社会性 别或性特征。仅仅靠乳房、胡须和月经并不能导致社会意义上的男子气概或女人味。事实上,正是在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明 显出现的时候,很多社会给孩子们举行很多重要的仪式,这些仪式正式标志他们完全地被赋予了社会性别——也就是说,可以 结婚了,并且成人了。 大多数父母通过取名、宣布孩子出世、穿着等给他们刚出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社会性别化了的世界。孩子与同性和异性照顾者 的关系会建构他们的自我认同和个性特征。通过认知发展,孩子们从和自己同样社会性别、种族、宗教、民族及社会阶级的人 中获知并实践自己应有的行为,抛弃不合适的做法。如果他们的社会类别获得较高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很高。反之, 如果他们的社会类别地位很低,他们就会失去自尊心(Chodorow 1974)。很多想不分性别地养育孩子的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父 母,很快不敌社会性别规范的作用而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T. Gordon 1990, 87-90)。我把儿子送到一个有意不分性别的小学, 那儿甚至卫生间都不分男女。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他们的活动,叫“方”“圆”。我注意到在玩“方圆”的女孩都化 了妆,但没有一个男孩化妆。游戏结束后我就此事问了老师,她说,“波比说他不化妆,他在孩子们中很有影响,所以所有的男 孩都不肯化了。”后来我又和儿子讨论了很久,讨论对社会性别模式的坚持问题。他使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坚持社 会性别模式,是那些追随小领袖的男孩,还是那些听从那个女老师的女孩?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他们都追随同性领袖并按 照适合他们社会性别的方式行事(男演员可以化妆,但真正的男孩是不化妆的)。 对人类而言,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男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子汉气概和女人味。但是一旦社会性别被赋予之后,社会秩序 建构个体的社会性别规范和期待,并迫使个体遵循之。个体可以改变社会性别中的一些因素,可以暂时或永远改变社会性别, 但是他们必须使自己符合社会认同的少数社会性别类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重构了社会的男女观念。“如果我们恰当地表现了 社会性别,我们同时维持、再生产并合法化了这种制度安排……如果我们没有恰当地表现社会性别,作为个体,而不是制度安 排,我们会被要求解释(自己的个性、动机和企图)” (West and Zimmerman 1987,146)。 一个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实践再生产着该社会关于男人和女人应该如何行动的观点(Bourdieu [1980] 1990) 。社会性别化 的社会安排被宗教和文化产品调整,得到法律的支持,但是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霸权最强有力的支持方式是 这种过程被隐形化了:正因为如此,任何可能的替代最终都不可能 (Foucault 197; Gramsci 1971)。17 对社会而言,社会性别意味着差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