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八十章)、“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就是要体悟和效法自然之玄“道”,安养“玄德”(第 五十一章)而妙得“玄同”(第五十六章)之境界,从而让人体生命能与时间一样持之以恒 简言之,人要“无知无欲”,必须“和光同尘”(即与时间之道合同)。此为养生之秘。 其三,老子对“道”的体认,是有史可鉴的。老子作为周的史官,便于通览古史,具有 敏感而深沉的历史意识。《老子》中也的确有不少地方,可以证明老子对“道”的体认,不 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正是站在历史时间观的高度,他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短暂与永恒,判断谬误与真理,才能找到回归生命本真的“道”路。老 子也正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才能沿着时间的线索追寻到万物乃至天地宇宙的起点,也才 能把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一个相当真实彻底的问题来加以思考。从时间的角度来论 “道”,使老子既成为了历史学家,也成为了哲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探讨的是一个真 问题,而不是假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人类孜孜不倦努力探讨的时间问题。 其四,老子对“道”的阐述,是注重根本的。什么才是最为根本的呢?是“道”,是时 间,“道乃久”。对宇宙而言,“道”是本:对天地而言,“一”是本:对万物而言,“气”是 本:对天下而言,“民”是本;对家而言,“人”是本;对人而言,“精”是本。本就是基础, 是不可以丢失的。“道”是本中之本,是最原始又最持久的。因此,固本是最重要的。如何 才能固本呢?最理想的出路就是效法时间之“道”的自然运行方式。所以,《老子》通篇在 思考和阐述问题时,始终能站在“道”的立场上,坚持“合道”的原则,运用“道”的思维, 追求得“道”的理想境界。《老子》传承至今而越显智慧魅力的奧秘大概也就在此 其五,老子对“美”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老子》的审美观是很独特的,有些观点 至今仍令人费解,如“为腹不为目”、“味无味”“大音希声”等。实际上,只要我们能从时 间问题入手,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观乃是由他独特的时间观决定的。因为老子把“道 看作根本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唯一称得上绝对完美的东西,所以他在审美问题上,总 是运用“道”(即时间)作为尺度来衡量一切,从历史时间中“物”的有无转化认识到“美” 与“恶”的相对性和互根性,从对时间之道的体悟中发现任何形式美都是应该摒弃的。老子 作为史官,对时间的理解首先是由古至今的历史概念,以至注重“以史为鉴”而固守人生的 根本。作为哲学家,对时间之“道”的不可知又不可逆是极其清楚的,以至坚持“合道”和 体道”的思想原则而求真好善,乃至追求时间与审美的统一。在《老子》中,并没有脱离 历史时间概念,也没有囿于时间谜团的束缚,而是直截以人为主体,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作为处理时间问题的主要方式。为此,老子把人体生命的外在需求降到最低的限度,而把内 在需求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所以他所追求的是人体生命的天长地久,所思考的是如何在与天 地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与天地自然获得同样的生机和生命力。既然保持生命是最重要的,那 么“为腹”自然就比“为目”更重要,内在的精神境界比外在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既然认 识到效法时间之道是“归根复命”的唯一出路,那么就应该以“道”之“虚无”、“寂寥” “混成”、“根本”、“长久”等特性作为审美尺度来调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为了使生命时间 与审美需求的关系得到协调一致,老子非常明智地“去彼取此”,因此他追求的是“大美 而不是“小美”,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美,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美,是“合道之美”,是 永恒的时间之美。总之,老子的时间观是其思考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其哲学美学思想的根基。 [主要参考文献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美]韩禄伯( Robert g. henricks)著、邢文改编、余瑾翻译简帛老子研究[M北京:学苑 出版社,2002年11月版10 八十章)、“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就是要体悟和效法自然之玄“道”,安养“玄德”(第 五十一章)而妙得“玄同”(第五十六章)之境界,从而让人体生命能与时间一样持之以恒。 简言之,人要“无知无欲”,必须“和光同尘”(即与时间之道合同)。此为养生之秘。 其三,老子对“道”的体认,是有史可鉴的。老子作为周的史官,便于通览古史,具有 敏感而深沉的历史意识。《老子》中也的确有不少地方,可以证明老子对“道”的体认,不 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正是站在历史时间观的高度,他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短暂与永恒,判断谬误与真理,才能找到回归生命本真的“道”路。老 子也正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才能沿着时间的线索追寻到万物乃至天地宇宙的起点,也才 能把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一个相当真实彻底的问题来加以思考。从时间的角度来论 “道”,使老子既成为了历史学家,也成为了哲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探讨的是一个真 问题,而不是假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人类孜孜不倦努力探讨的时间问题。 其四,老子对“道”的阐述,是注重根本的。什么才是最为根本的呢?是“道”,是时 间,“道乃久”。对宇宙而言,“道”是本;对天地而言,“一”是本;对万物而言,“气”是 本;对天下而言,“民”是本;对家而言,“人”是本;对人而言,“精”是本。本就是基础, 是不可以丢失的。“道”是本中之本,是最原始又最持久的。因此,固本是最重要的。如何 才能固本呢?最理想的出路就是效法时间之“道”的自然运行方式。所以,《老子》通篇在 思考和阐述问题时,始终能站在“道”的立场上,坚持“合道”的原则,运用“道”的思维, 追求得“道”的理想境界。《老子》传承至今而越显智慧魅力的奥秘大概也就在此。 其五,老子对“美”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老子》的审美观是很独特的,有些观点 至今仍令人费解,如“为腹不为目”、“味无味”、“大音希声”等。实际上,只要我们能从时 间问题入手,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观乃是由他独特的时间观决定的。因为老子把“道” 看作根本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唯一称得上绝对完美的东西,所以他在审美问题上,总 是运用“道”(即时间)作为尺度来衡量一切,从历史时间中“物”的有无转化认识到“美” 与“恶”的相对性和互根性,从对时间之道的体悟中发现任何形式美都是应该摒弃的。老子 作为史官,对时间的理解首先是由古至今的历史概念,以至注重“以史为鉴”而固守人生的 根本。作为哲学家,对时间之“道”的不可知又不可逆是极其清楚的,以至坚持“合道”和 “体道”的思想原则而求真好善,乃至追求时间与审美的统一。在《老子》中,并没有脱离 历史时间概念,也没有囿于时间谜团的束缚,而是直截以人为主体,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作为处理时间问题的主要方式。为此,老子把人体生命的外在需求降到最低的限度,而把内 在需求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所以他所追求的是人体生命的天长地久,所思考的是如何在与天 地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与天地自然获得同样的生机和生命力。既然保持生命是最重要的,那 么“为腹”自然就比“为目”更重要,内在的精神境界比外在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既然认 识到效法时间之道是“归根复命”的唯一出路,那么就应该以“道”之“虚无”、“寂寥”、 “混成”、“根本”、“长久”等特性作为审美尺度来调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为了使生命时间 与审美需求的关系得到协调一致,老子非常明智地“去彼取此”,因此他追求的是“大美” 而不是“小美”,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美,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美,是“合道之美”,是 永恒的时间之美。总之,老子的时间观是其思考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其哲学美学思想的根基。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版. [2]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年 10 月版. [3] [美]韩禄伯(Robert G.Henricks)著、邢文改编、余瑾翻译.简帛老子研究[M].北京:学苑 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