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问题 《理论探索》2019年第2期(总第236期 观、宏观、渺观世界的认知,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标准不是单向度的,而必须兼有信念的特点和信念 而“现代知识论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所指向的外在事物或物体的特点”5。从科学技术史 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才能认识或达到作为客观的外来看,科学技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存在“观念 界对象”4。二者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大数据技术替换观、理论更替观、观念变革观、思维转换观和社 成为知识发现新的途径,而当代知识论主要研究以会变革观”等确证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坚持真理符 数据驱动为手段的知识论的本质。可见,科学技术作合论,即科学技术能够客观地反映外在经验世界。库 为知识的主要方面,其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质影响恩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引起范式的更替,一般的科学 着同期知识论的发展 技术发展引起范式不同程度的变革。对于科学革命 三、科学技术获得方法演进与知识获得方法的发生的确证,科恩有独到见解,“他以历史证据为依 超越 据,提出了重大科学革命发生的4个阶段和4个判 “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据学说,我们称之为科恩解释”。科恩把科学革 始的,建立在直观基础上,当直观材料不够用时,就命的发生分为四个阶段并概括为思想革命、信仰革 用猜测来弥补”3)。,并通过经验的总结或者思辨命、论著中的革命、科学革命,四个判据分别为目击 形成对自然界的认知。“近代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者的证明、对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 材料,重视研究对象的具体成分、数量和特性”31,献的考察、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当今这个领域从 是经验范式与理论范式的结合体。如近代物理学、生事研究的科学家的总的看法。“科恩解释”彰显科学 物学、地理学等都是在对个体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技术证实视角的多元性,即包括思想、信仰、论著 行归纳形成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范科学等方面的革命:证实的主体不仅包括不同时期 式以模拟复杂的经验世界为依据并进行计算形成知的科学家,还包括历史学家等。科学技术作为人类 识”5。当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数据范式被广泛对外在经验世界的认识,该知识必须能够反映外在 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科世界存在和运行的规律。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 学研究走向数据化,它更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定量提高,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和被更新。所以 硏究,其科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走向真理,呈动态螺 司阶段,产生不同的知识获得研究方法。 旋式上升趋势。 知识获取方法作为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受 部漫长的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知识体系 同期科学技术获取方法的影响。“吉姆·格雷认为科既具有内在的基本和谐一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比 学发现形成经验、理论、计算和数据挖掘等四种关较充分地反映外在的经验世界”[5。科学技术无论 键性范式”6。科学技术形成的四种范式也是知识引起的是观念、思维、理论的变革还是社会的变革, 获取的四种典型方法,这四种方法成为知识论不同首先要证实知识体系是和谐一致的,即不存在逻辑 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知识论重视建立在的矛盾,同时要反映外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结在 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法获得知识的方法;近代随着一起,并且存在一些无需证明的公理,这些公理可 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先验论、理性论等演绎方法以直接应用于理论的推理,即科学技术证实存在无 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需证明的基础、理论内部是和谐的、并能够反映外 展起来的模拟方法,使知识论开始关注观察渗透理在世界等三个核心要素。而科学技术这种证实理论 论、模拟方法等。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被广泛应用影响着知识的确证理论。从知识论看,经验知识的 于科学技术发现,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确证主要包括基础主义、联贯论和外在主义。基础 段,也越来越受到知识论的关注。可见,科学技术获主义认为一些基本信念并不依赖其他经验性信念 得方法从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社会领域不断的证实,它们是一切经验知识证实的终极性的源 拓展,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泉,即这些信念无需证明。联贯论强调信念与信念 科学技术获得方法的影响力越来越高,成为知识论之间的联贯和一致,即坚持理论内部的和谐。而外 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主义认为信念与事物之间具有外在的因果关系 四、科学技术证实理论演进与知识证实理论的即理论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知识 超越 论确证的三种基本理论分别对应科学技术证实的 知识证实是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手段。“证实的三个因素,即基础的公理、联贯的理论与外在的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理论探索》2019 年第 2 期(总第 236 期) 观、宏观、渺观世界的认知,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 而“现代知识论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 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才能认识或达到作为客观的外 界对象”〔4〕408。二者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大数据技术 成为知识发现新的途径,而当代知识论主要研究以 数据驱动为手段的知识论的本质。可见,科学技术作 为知识的主要方面,其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质影响 着同期知识论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获得方法演进与知识获得方法的 超越 “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 始的,建立在直观基础上,当直观材料不够用时,就 用猜测来弥补”〔3〕66-67,并通过经验的总结或者思辨 形成对自然界的认知。“近代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 材料,重视研究对象的具体成分、数量和特性”〔3〕156, 是经验范式与理论范式的结合体。如近代物理学、生 物学、地理学等都是在对个体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 行归纳形成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范 式以模拟复杂的经验世界为依据并进行计算形成知 识”〔5〕。当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数据范式被广泛 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科 学研究走向数据化,它更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定量 研究,其科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不 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知识获得研究方法。 知识获取方法作为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受 同期科学技术获取方法的影响。“吉姆·格雷认为科 学发现形成经验、理论、计算和数据挖掘等四种关 键性范式”〔6〕。科学技术形成的四种范式也是知识 获取的四种典型方法,这四种方法成为知识论不同 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知识论重视建立在 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法获得知识的方法;近代随着 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先验论、理性论等演绎方法 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起来的模拟方法,使知识论开始关注观察渗透理 论、模拟方法等。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被广泛应用 于科学技术发现,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 段,也越来越受到知识论的关注。可见,科学技术获 得方法从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社会领域不断 拓展,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科学技术获得方法的影响力越来越高,成为知识论 关注的重要方面。 四、科学技术证实理论演进与知识证实理论的 超越 知识证实是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手段。“证实的 标准不是单向度的,而必须兼有信念的特点和信念 所指向的外在事物或物体的特点”〔5〕。从科学技术史 来看,科学技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存在“观念 替换观、理论更替观、观念变革观、思维转换观和社 会变革观”〔7〕等确证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坚持真理符 合论,即科学技术能够客观地反映外在经验世界。库 恩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引起范式的更替,一般的科学 技术发展引起范式不同程度的变革。对于科学革命 发生的确证,科恩有独到见解 ,“他以历史证据为依 据,提出了重大科学革命发生的 4 个阶段和 4 个判 据学说 ,我们称之为‘科恩解释’”〔7〕。科恩把科学革 命的发生分为四个阶段并概括为思想革命、信仰革 命、论著中的革命、科学革命,四个判据分别为目击 者的证明、对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 献的考察、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当今这个领域从 事研究的科学家的总的看法。“科恩解释”彰显科学 技术证实视角的多元性,即包括思想、信仰、论著、 科学等方面的革命;证实的主体不仅包括不同时期 的科学家,还包括历史学家等。科学技术作为人类 对外在经验世界的认识,该知识必须能够反映外在 世界存在和运行的规律。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 提高,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和被更新。所以,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走向真理,呈动态螺 旋式上升趋势。 “一部漫长的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知识体系 既具有内在的基本和谐一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比 较充分地反映外在的经验世界”〔5〕。科学技术无论 引起的是观念、思维、理论的变革还是社会的变革, 首先要证实知识体系是和谐一致的,即不存在逻辑 的矛盾,同时要反映外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结在 一起,并且存在一些无需证明的公理,这些公理可 以直接应用于理论的推理,即科学技术证实存在无 需证明的基础、理论内部是和谐的、并能够反映外 在世界等三个核心要素。而科学技术这种证实理论 影响着知识的确证理论。从知识论看,经验知识的 确证主要包括基础主义、联贯论和外在主义。基础 主义认为一些基本信念并不依赖其他经验性信念 的证实,它们是一切经验知识证实的终极性的源 泉,即这些信念无需证明。联贯论强调信念与信念 之间的联贯和一致,即坚持理论内部的和谐。而外 在主义认为信念与事物之间具有外在的因果关系, 即理论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知识 论确证的三种基本理论分别对应科学技术证实的 三个因素,即基础的公理、联贯的理论与外在的一 哲学问题 · ·2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