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研究 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对苏联政策的批评“深深触动了他的 心”。他恼火,委屈,气愤。他觉得对所发生之事做出这样的反应,是试图利用几乎导致发生核 灾难的事件来积累政治资本。他觉得,毛泽东再次表现出想把苏美推向决死一斗,而自己却站 在一旁,正像中国谚语所说的,坐山观虎斗,这是非常危险的①。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改变了政 策。11月5日,《真理报》发表题为《谈判是解决冲突的途径》的声明,再次表明苏联在中印边 界问题上持中立立场。对此中国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起初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 端问题上的立场,来换取中国方面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支持苏联,因此短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 观望态度。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发动了新一轮反华浪潮”,这不但因为是“加勒比海危机 己经过去,他不再需要中国支持,而且因为他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大丢面子,羞恼非常,迁怒于 中国”②。为此中国在中印边界冲突结束不久即公开批评苏联的政策。《人民日报》在12月15日 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的文章中强调:“尼赫鲁政府坚持反华,正 是他的对内对外政策越来越反动的结果。那些攻击中国把尼赫鲁政府推向西方的人,恰恰是倒 因为果了。他们在中印边界争端中,自始至终,不分是非,装作‘中立’的样子,嘴里说中国 是‘兄弟’,实际上是把印度反动集团当作亲人。这些人难道不应该抚心自问,他们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丢到哪里去了?他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丢到哪里去了?” 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政策,也突出地反映在边界冲突期间对印度政策的变化以及苏印关 系的发展。中印边界冲突开始后,尼赫鲁呼吁苏联介入冲突,并开始公开请求西方国家的军事 援助。尼赫鲁的第一个外交行动就是通知苏联驻印度大使贝尼迪克托夫(L.A.Benediktov), 印度绝对不会向西方要求超出“击退中国侵略的限度”的武器援助③。在得到英美外交上的支持 和军事援助的保证以后,尼赫鲁力图最大限度地得到苏联的支持,而苏联也试图发挥自己的影 响,苏印关系在边界冲突期间迅速发展,并决定性地影响中国的决策。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几 小时,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印使馆致函尼赫鲁,对两个“友好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感到遗憾, 表示希望冲突应该在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和平方式加以解决, 呼吁两国在停火后进行谈判。同时他还警告说,采取武力解决边界问题是一种“危险的方法”。 苏联政府还通知印度政府,鉴于“严重的国际形势”,苏联不能向印度交付米格21战斗机。在 中国提出停火建议后,苏联希望印度接受中国的建议进行谈判,《真理报》10月25日的社论也 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尼赫鲁一开始非常不满苏联的政策,特别是《真理报》的社论,并拒绝了 赫鲁晓夫希望印度接受停火,并同中国进行谈判的建议。④ 印度在边界冲突期间反复向苏联表明自己的政策立场,力图得到苏联的支持。1962年11月 2日,印度外交部秘书长拉库尼赫鲁(Ratan Kumar Nehru)同贝尼迪克托夫会谈时声称,这 不仅仅是一场边界冲突,显然是掌握中共最高领导权的“极左的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的基 ①参见费奥尔多布尔拉茨基《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赵敏善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 180页;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一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郭家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669页。 ②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1956H966》下,第504页;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交史》第2卷第249页。 3 Richard B.Remnek,Soviet Policy tow ards India:The Role of Soviet Scholars in the Formulation of Soviet Policy.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37. 4 Shri Ram Sharma,Indiar USSR Relations,1947-1971:From Ambivalence to Steadfastness,p.39. ·7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因此 , 在赫鲁晓夫看来 , 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对苏联政策的批评“深深触动了他的 心”。他恼火 , 委屈 , 气愤。他觉得对所发生之事做出这样的反应 , 是试图利用几乎导致发生核 灾难的事件来积累政治资本。他觉得 , 毛泽东再次表现出想把苏美推向决死一斗 , 而自己却站 在一旁 , 正像中国谚语所说的 , 坐山观虎斗 , 这是非常危险的 ①。在这种形势下 , 苏联改变了政 策。11 月 5 日 ,《真理报》发表题为《谈判是解决冲突的途径》的声明 , 再次表明苏联在中印边 界问题上持中立立场。对此中国领导人认为 , 赫鲁晓夫起初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 端问题上的立场 , 来换取中国方面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支持苏联 , 因此短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 观望态度。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发动了新一轮反华浪潮”, 这不但因为是“加勒比海危机 已经过去 , 他不再需要中国支持 , 而且因为他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大丢面子 , 羞恼非常 , 迁怒于 中国”②。为此中国在中印边界冲突结束不久即公开批评苏联的政策。《人民日报》在 12 月 15 日 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的文章中强调 : “尼赫鲁政府坚持反华 , 正 是他的对内对外政策越来越反动的结果。那些攻击中国把尼赫鲁政府推向西方的人 , 恰恰是倒 因为果了。他们在中印边界争端中 , 自始至终 , 不分是非 , 装作‘中立’的样子 , 嘴里说中国 是‘兄弟’, 实际上是把印度反动集团当作亲人。这些人难道不应该抚心自问 , 他们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丢到哪里去了 ? 他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丢到哪里去了 ?” 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政策 , 也突出地反映在边界冲突期间对印度政策的变化以及苏印关 系的发展。中印边界冲突开始后 , 尼赫鲁呼吁苏联介入冲突 , 并开始公开请求西方国家的军事 援助。尼赫鲁的第一个外交行动就是通知苏联驻印度大使贝尼迪克托夫 ( I. A. Benediktov) , 印度绝对不会向西方要求超出“击退中国侵略的限度”的武器援助 ③。在得到英美外交上的支持 和军事援助的保证以后 , 尼赫鲁力图最大限度地得到苏联的支持 , 而苏联也试图发挥自己的影 响 , 苏印关系在边界冲突期间迅速发展 , 并决定性地影响中国的决策。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几 小时 , 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印使馆致函尼赫鲁 , 对两个“友好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感到遗憾 , 表示希望冲突应该在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基础上 , 通过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和平方式加以解决 , 呼吁两国在停火后进行谈判。同时他还警告说 , 采取武力解决边界问题是一种“危险的方法”。 苏联政府还通知印度政府 , 鉴于“严重的国际形势”, 苏联不能向印度交付米格221 战斗机。在 中国提出停火建议后 , 苏联希望印度接受中国的建议进行谈判 , 《真理报》10 月 25 日的社论也 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尼赫鲁一开始非常不满苏联的政策 , 特别是《真理报》的社论 , 并拒绝了 赫鲁晓夫希望印度接受停火 , 并同中国进行谈判的建议。④ 印度在边界冲突期间反复向苏联表明自己的政策立场 , 力图得到苏联的支持。1962 年 11 月 2 日 , 印度外交部秘书长拉·库·尼赫鲁 (Ratan Kumar Nehru) 同贝尼迪克托夫会谈时声称 , 这 不仅仅是一场边界冲突 , 显然是掌握中共最高领导权的“极左的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的基 ·74 ·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③ ④ Shri Ram Sharma , India2USS R Relations , 1947 —1971 : From A mbivalence to S teadf astness , p. 39. Richard B. Remnek , Soviet Policy tow ards India : The Role of Soviet Scholars in the Form ulation of Soviet Policy . New Delh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5 , p. 37. 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 : 中苏关系回忆录 , 1956 —1966》下 , 第 504 页 ;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交史》第 2 卷第 249 页。 参见费奥尔多·布尔拉茨基《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 (赵敏善等译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1993 年) 第 180 页 ; 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 ———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 (郭家申等译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0 年) 第 669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