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还坚信,中国人的行为是“中共同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 争论的扩展,中国的宗派主义者的目标主要是打击苏联及其外交政策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和 平共处、在原子时代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共产主义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与西方进行经济上的 和平竞赛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① 印度还直接寻求赫鲁晓夫的支持。1962年11月9日,印度新任驻苏大使考尔(T.N Ku)拜会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对考尔所做的有关中印在拉达克地区发生冲突的解释显得很不耐 烦,把考尔展开的地图推到一边说:“你应该把地图拿给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看。我的专家告诉 我,你们和中国人为那些高地在打仗,而那些高地,如果一个人在那里大便,他的肛门都会结 冰的。”考尔回答说:“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正如你们的每一寸土地对 你们来说同样是神圣的一样。”考尔谴责中国使用武力,并责问赫鲁晓夫:“当和平由于你们友 好的邻邦印度遭到武力进攻和侵略而受到威胁的时候,像你们这样爱好和平的国家如何能保持 沉默?”赫鲁晓夫回答说:“你们是我们的朋友,而中国人则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不能偏祖任何 一方。但我们在1959年塔斯社的声明中己经表明,问题应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而不应该使用 武力。”当考尔说“如果我的兄弟打了我的朋友,我是不会不管的”时候,赫鲁晓夫则说:“但 你要知道,中国人可不是那样的小兄弟。”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让考尔同马 利诺夫斯基元帅商谈有关对印度军事援助的细节问题。②考尔在会谈后打电报给尼赫鲁汇报说, 赫鲁晓夫虽然表示,苏联政府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装备,但强调苏联将履行同印度的合约, 向印度出售运输机及其零部件并提供培训。考尔说赫鲁晓夫还明确表示,印度不会有像苏联这 样伟大或更加真诚的朋友了。③ 在11月24日第二次会谈时,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赫鲁晓夫表示,在上一次 会谈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承诺,因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苏联 必须进行“战备”。苏联现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了。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 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去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看 起来像五条腿的狗,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同时还要 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询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马利诺夫斯基回 答说:“当然可以,但你们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 装备,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④12月12日,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贝尼 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鲁会谈中表明了苏联的立场。他首先表示,苏联政府钦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鲁 致力于不结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努力。贝尼迪克托夫说,中印边 界冲突应该通过谈判,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尼赫鲁在会谈中态度强硬,声称:“我们当然没有 入侵中国的领土,但必须考虑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属于印度的领土。”对有关同中国谈 D Conversation with Indian Foreign Ministry General-Secretary R.K.Nehru,from a 2 November 1962 entry from Benediktov's diary,AVPRF,f.90,op.24,d.5,p.44,ll.120-124.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pp.264-265. 2 T.N.Kaul,A Diplomat's Diary.1947-1999:China.India and USA,The Tantalising Triangle.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0,pp.77-78. 3 Telegram from T.N.Kaul to Prime Minister Nehru,Novermber 9,1962,see Rajesh Rajagopalan,The Sino 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A Study of Indias Strategy and Diplomacy,p.121. 4 T.N.Kaul,A Diplomat's Diary,1947-1999:China,India and USA,The Tantalising Triangle, pp.7879. ·7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还坚信 , 中国人的行为是“中共同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 争论的扩展 , 中国的宗派主义者的目标主要是打击苏联及其外交政策的原则 , 这些原则包括和 平共处、在原子时代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共产主义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与西方进行经济上的 和平竞赛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① 印度还直接寻求赫鲁晓夫的支持。1962 年 11 月 9 日 , 印度新任驻苏大使考尔 ( T. N. Kaul) 拜会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对考尔所做的有关中印在拉达克地区发生冲突的解释显得很不耐 烦 , 把考尔展开的地图推到一边说 : “你应该把地图拿给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看。我的专家告诉 我 , 你们和中国人为那些高地在打仗 , 而那些高地 , 如果一个人在那里大便 , 他的肛门都会结 冰的。”考尔回答说 :“对我们来说 , 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 , 正如你们的每一寸土地对 你们来说同样是神圣的一样。”考尔谴责中国使用武力 , 并责问赫鲁晓夫 : “当和平由于你们友 好的邻邦印度遭到武力进攻和侵略而受到威胁的时候 , 像你们这样爱好和平的国家如何能保持 沉默 ?”赫鲁晓夫回答说 :“你们是我们的朋友 , 而中国人则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不能偏袒任何 一方。但我们在 1959 年塔斯社的声明中已经表明 , 问题应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 而不应该使用 武力。”当考尔说“如果我的兄弟打了我的朋友 , 我是不会不管的”时候 , 赫鲁晓夫则说 : “但 你要知道 , 中国人可不是那样的小兄弟。”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让考尔同马 利诺夫斯基元帅商谈有关对印度军事援助的细节问题。② 考尔在会谈后打电报给尼赫鲁汇报说 , 赫鲁晓夫虽然表示 , 苏联政府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装备 , 但强调苏联将履行同印度的合约 , 向印度出售运输机及其零部件并提供培训。考尔说赫鲁晓夫还明确表示 , 印度不会有像苏联这 样伟大或更加真诚的朋友了。③ 在 11 月 24 日第二次会谈时 , 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赫鲁晓夫表示 , 在上一次 会谈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承诺 , 因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 , 苏联 必须进行“战备”。苏联现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了。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 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 , 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去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 , 因为“它看 起来像五条腿的狗 , 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 , 同时还要 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询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 , 马利诺夫斯基回 答说 :“当然可以 , 但你们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 装备 , 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④ 12 月 12 日 , 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 , 贝尼 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鲁会谈中表明了苏联的立场。他首先表示 , 苏联政府钦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鲁 致力于不结盟政策的努力 , 以及保持和发展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努力。贝尼迪克托夫说 , 中印边 界冲突应该通过谈判 , 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尼赫鲁在会谈中态度强硬 , 声称 : “我们当然没有 入侵中国的领土 , 但必须考虑的是 , 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属于印度的领土。”对有关同中国谈 ·75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T. N. Kaul , A Diplomatπs Diary , 1947 —1999 : China , India and USA , The Tantalising Triangle , pp. 78 —79. Telegram from T. N. Kaul to Prime Minister Nehru , Novermber 9 , 1962 , see Rajesh Rajagopalan , The Sino2Indian Border Conf lict of 1962 : A S tudy of Indiaπs S trategy and Diplomacy , p. 121. T. N. Kaul , A Diplomatπs Diary , 1947 —1999 : China , India and USA , The Tantalising Triangle. New Delhi : Macmillan India Limited , 2000 , pp. 77 —78. Conversation with Indian Foreign Ministry General2Secretary R. K. Nehru , from a 2 November 1962 entry from Benediktovπs diary , AVPRF , f. 90 , op. 24 , d. 5 , p. 44 , ll. 120 —124. Cold W 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 ulletin , Issues 8 —9 , pp. 264 —26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