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虚假广告、黑心食品、文凭买卖、论文剽窃等“名实不符”现象的泛 滥,我们需要重新审查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正名”口号,正名代表着先秦逻辑独特的思想 视角,最终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思维方法。彻底的遵纪守法需要充分的理性头脑,我们需要认 识“纪 法”中的逻辑力量 笔者看来,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传授方法。学习的关键也在于掌握方法,逻辑则是一切方法的 方法。无论学生将来可能在高校从事学术科研,还是走上政府或企业的相关岗位,应对网络时代知 识更新速率越来越快的最佳办法,在于掌握各门学科所形成的内在逻辑(在纯方法的意义上),这 是进一步追求真理的根本。在成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分子之前,学生必须了解该知识共同体所共 同的遵循的原则与基础,一切学科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逻辑原则。 三、复旦大学逻辑相关课程设置与建议 目前,在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逻辑类的课程属于六大模块的第2模块晢学智慧与批判 性思维,其理念:思想境域门路探寻,批判性思维的培植:其内容:中国晢学和西方晢学:其特 征:感悟、熏陶。作为方法之方法、规则之规则的逻辑学,无疑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处于独特 而重要的地位 具体说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所开设逻辑相关课程分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系列。面向本科生 开设的逻辑类课程包括: 哲学专业必修课:逻辑学导论;晢学专业选修课:中外逻辑史、逻辑晢学、现代逻辑等等;综 合教育平台课:逻辑与思维方式、论证与有效性分析、集合论等等:复旦学院核心课程:《逻辑哲 学论》导读、《算术基础》导读、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等。 面向硕士生开设的逻辑课程包括 专业学位课:一阶逻辑;学位基础课:逻辑晢学、逻辑史、模态逻辑、集合论、现代逻辑前沿 等等;专业选修课:应用逻辑、因明学概论等等 从实际的教学实践看来,在上述两个系列的逻辑教学中,存在两个反差与两个矛盾 两个反差是:不少哲学本科专业学生对逻辑学有畏惧心理,与非哲学专业对逻辑学的兴趣形成 反差:全社会对逻辑学的兴趣提升、逻辑学发展空间打开与纵向得到的资源有限、课题申请困难形 成反差。 两个矛盾是:开课教师比较少,与学生对逻辑学课程的大量需求形成矛盾:逻辑学教师对逻辑 学的多元需求、自主学术研究,与大学目的性、市场化倾向形成矛盾 针对这两对反差与矛盾,笔者十年前曾提出,应当认真理清如下几对关系,即,国外引进和本 国开发、逻辑的形式特征和逻辑的人文性质、现代化转轨与大众化普及、逻辑理论研究与逻辑应用 推广。[l6]现在看来,对这几对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仍然需要强调。就是要把西方先进思维方法的引进 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要在强调逻辑形式必然性的同时考察逻辑方法自身的人文特征 要在逻辑学大众化普及的战略背景下展开逻辑前沿硏究与西方对话:要把精深、前沿的逻辑专业硏 究与逻辑应用的一般化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大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师表现的评估与考核应当从科研与教学两方面着手,一定意义上 我们更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以科研为导向来评估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单纯以所 谓的科研项目、创新论文的数量来考核相关教师。对于逻辑这样的基础学科,尤其如此。特别地, 由于逻辑教学基础性质,学校还应当有一定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只有重视逻辑课堂教学,才能构建 素质教育的理性源泉 詹姆士在《实用主义》一书中说,实用主义就象旅馆里的一条走廊,许多房间的门都和它通 着 如果他们要找一个进出各人房间的可行的通道的话,那就非经过那条走廊不可。我们也可 仿此说,逻辑正是通向一切学问的走廊,是通达一切理论的必由之路。 从本科生层面来看,在学生从高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大学的通识教育之际,强化逻辑教学是 通识教育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逻辑、数学等思维素质教育课程不能只是位 列某个模块,作为一切方法的方法,在理想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它应单列为大部分学生的必修课 换言之,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任凭学生个人兴趣自由选课,老师为了迎合学生而开设相关兴 趣课程。通识教育不等于选修课教育,如果它必须有必修课,那么逻辑应当位列第一批选择。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也不应该把知识当成胡椒面撒给学生,应当避免老师备课没有针对 性、理论性;也要避免学生选课没有连续性、系统性。当创新成为一种时代口号,必须实实在在地 构筑其逻辑基础。从逻辑系统自身的形式性、方法性、基础性看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髙需要长 期、扎实的反复训练,而不可浮躁,不能短视。当个性化成为一种时代特征,学术的传承、思想的 交流、职业的操守都更需要有共同的东西,而逻辑正是不变、可靠、必然的代表。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虚假广告、黑心食品、文凭买卖、论文剽窃等“名实不符”现象的泛 滥,我们需要重新审查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正名”口号,正名代表着先秦逻辑独特的思想 视角,最终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思维方法。彻底的遵纪守法需要充分的理性头脑,我们需要认 识“纪”与“法”中的逻辑力量。 笔者看来,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传授方法。学习的关键也在于掌握方法,逻辑则是一切方法的 方法。无论学生将来可能在高校从事学术科研,还是走上政府或企业的相关岗位,应对网络时代知 识更新速率越来越快的最佳办法,在于掌握各门学科所形成的内在逻辑(在纯方法的意义上),这 是进一步追求真理的根本。在成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分子之前,学生必须了解该知识共同体所共 同的遵循的原则与基础,一切学科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逻辑原则。 三、复旦大学逻辑相关课程设置与建议 目前,在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逻辑类的课程属于六大模块的第2模块 哲学智慧与批判 性思维,其理念:思想境域门路探寻,批判性思维的培植;其内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其特 征:感悟、熏陶。作为方法之方法、规则之规则的逻辑学,无疑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处于独特 而重要的地位。 具体说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所开设逻辑相关课程分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系列。面向本科生 开设的逻辑类课程包括: 哲学专业必修课:逻辑学导论;哲学专业选修课:中外逻辑史、逻辑哲学、现代逻辑等等;综 合教育平台课:逻辑与思维方式、论证与有效性分析、集合论等等;复旦学院核心课程:《逻辑哲 学论》导读、《算术基础》导读、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等。 面向硕士生开设的逻辑课程包括: 专业学位课:一阶逻辑;学位基础课:逻辑哲学、逻辑史、模态逻辑、集合论、现代逻辑前沿 等等;专业选修课:应用逻辑、因明学概论等等。 从实际的教学实践看来,在上述两个系列的逻辑教学中,存在两个反差与两个矛盾: 两个反差是:不少哲学本科专业学生对逻辑学有畏惧心理,与非哲学专业对逻辑学的兴趣形成 反差;全社会对逻辑学的兴趣提升、逻辑学发展空间打开与纵向得到的资源有限、课题申请困难形 成反差。 两个矛盾是:开课教师比较少,与学生对逻辑学课程的大量需求形成矛盾;逻辑学教师对逻辑 学的多元需求、自主学术研究,与大学目的性、市场化倾向形成矛盾。 针对这两对反差与矛盾,笔者十年前曾提出,应当认真理清如下几对关系,即,国外引进和本 国开发、逻辑的形式特征和逻辑的人文性质、现代化转轨与大众化普及、逻辑理论研究与逻辑应用 推广。[16]现在看来,对这几对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仍然需要强调。就是要把西方先进思维方法的引进 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要在强调逻辑形式必然性的同时考察逻辑方法自身的人文特征; 要在逻辑学大众化普及的战略背景下展开逻辑前沿研究与西方对话;要把精深、前沿的逻辑专业研 究与逻辑应用的一般化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大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师表现的评估与考核应当从科研与教学两方面着手,一定意义上, 我们更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以科研为导向来评估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单纯以所 谓的科研项目、创新论文的数量来考核相关教师。对于逻辑这样的基础学科,尤其如此。特别地, 由于逻辑教学基础性质,学校还应当有一定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只有重视逻辑课堂教学,才能构建 素质教育的理性源泉。 詹姆士在《实用主义》一书中说,实用主义就象旅馆里的一条走廊,许多房间的门都和它通 着,……如果他们要找一个进出各人房间的可行的通道的话,那就非经过那条走廊不可。我们也可 仿此说,逻辑正是通向一切学问的走廊,是通达一切理论的必由之路。 从本科生层面来看,在学生从高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大学的通识教育之际,强化逻辑教学是 通识教育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逻辑、数学等思维素质教育课程不能只是位 列某个模块,作为一切方法的方法,在理想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它应单列为大部分学生的必修课。 换言之,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任凭学生个人兴趣自由选课,老师为了迎合学生而开设相关兴 趣课程。通识教育不等于选修课教育,如果它必须有必修课,那么逻辑应当位列第一批选择。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也不应该把知识当成胡椒面撒给学生,应当避免老师备课没有针对 性、理论性;也要避免学生选课没有连续性、系统性。当创新成为一种时代口号,必须实实在在地 构筑其逻辑基础。从逻辑系统自身的形式性、方法性、基础性看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长 期、扎实的反复训练,而不可浮躁,不能短视。当个性化成为一种时代特征,学术的传承、思想的 交流、职业的操守都更需要有共同的东西,而逻辑正是不变、可靠、必然的代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