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2年第2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No.2,2012 总第168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otal No I 死亡无法使人摆脱痛苦 正得到永久解脱,必须放弃追求,否定意志,即禁欲 死亡是人类无法选择的一种存在方式。如果在其关键在于放弃性欲并自甘痛苦,要断绝对性欲的迷 生的状态下人类无法摆脱痛苦的纠缠,那么死亡是否恋“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 可以使人类远离痛苦呢?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就是的第一步。”1这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叔本华 一生的痛苦,而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面对死把意志的动力归结为人的强烈欲望,欲望能满足意志 亡,人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如同黑色的魔咒如影随的饥渴烦躁,而性欲是欲望的集中表现,是意志的真 形。生与死就像一对无法切割的连体兄弟,既不能选正焦点,性欲归属于表象世界的认识器官人脑,它服 择也无法抛弃。科学以冰冷的面孔向每一个存在着从意志,具有盲目性。他认为,人的性欲是最强烈的 的生命个体无情地宣告:人终有一死。死亡带给人类生命意志的肯定,它要把个体的生命痛苦以种族延续 无限的恐惧,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都不能消解人们对于的方式传承下去,由此繁衍出无限的痛苦和烦忧 死亡的焦虑之情。科学家为生命设置了一个可以预以禁绝性欲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 见的终点,而艺术家则将死亡作为生命的起点和方 第三种方式是选择绝食自杀,这是禁欲的最高阶 式,力图在死亡背后寻找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并段。人类选择绝食自杀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更 得到超越死亡的诗意与洒脱。战争、疾病、衰老……是摆脱人生痛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种办法看 将生命从现实生活中驱逐的时候,距离死亡的道路虽起来有些荒唐,但叔本华却认为:彻底地禁欲只有自 有一段距离,但这种恐惧和无力感却伴随人类终生 愿寻求死亡。然而,主动自杀本身就是意志的冲动, 四、为人生寻找解脱痛苦的方式 只有被动地饿死才是最高明的解脱方式。其实,叔本 叔本华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华也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实际,但这毕竟是一个合乎逻 创作和佛教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的解脱,进入无辑的推论,与他的前提相一致。 我之境,实现人生的升华。 五、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的启示 第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在 关注人生如何从痛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叔本华 叔本华看来,艺术创作或欣赏中产生的美的享受是痛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就是叔本华哲学的 苦人生的慰藉,能够填补人类随着意识的清晰度而上最终目的。叔本华提出,痛苦的人生只有通过禁欲来 升的痛苦,产生没有痛苦的心境。在他看来,真正的艺获得彻底解放。身处物欲横流、物质生活充盈的社 术是超越功利性的,能使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摆脱会,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很多人把追求感官刺激的快 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在艺术直观中,对象与乐当成生活的目的,把满足吃喝玩乐的无尽欲望当成 主体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也就被艺术暂时地感染,所幸福本身,不知不觉陷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纵 以意志的追求暂时得到了缓解或停滞,即间歇性地停欲主义的漩涡。叔本华揭示的人生悲剧状态就是要 止了对欲望的追求,暂时忘却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人让人看清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把人生痛苦的底线呈 生搏斗和欲求,从而获得暂时的宁静。当我们沉浸于现出来,这是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叔本华那些表面 艺术对象中时,就会放弃一切动机和欲求,摆脱为意志看起来彻底否定人生的哲学想带来的启示恰好是其 服务的关系,自己从欲求中分开,“人们自失于对象之反面,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认清人生的本质,从而鼓 中”孤立地去考察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成为纯起勇气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清醒勇敢地面对人生 粹认识的主体,从而达到一种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 [参考文献] 无我”境界,获得美的愉悦、暂时的幸福和安宁。“这[]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 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 书馆,1988 什么区别了。”1但艺术带来的沉醉好比酒醉后的思 [2]俄·阿·古雷加,伊·安德烈耶娃叔本华传[M].冯申,译.北 人民出版社,2007 维停滞一样,人原本的痛苦很快地恢复原形 [赉任编辑]李献英 第二种方式是用禁欲压制人生的痛苦。要想真2012年 第 2期 (总第 168期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哲 社 版 ) 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 NO.2,2012 TotalNo.168 三 、死 亡无法 使人摆 脱痛 苦 死亡是人类无 法选择 的一种 存在方 式 。如果 在 生 的状态下人类无法摆脱痛苦的纠缠 ,那 么死 亡是否 可 以使人类远离 痛苦 呢?人 类对 于死亡 的恐惧就 是 一 生 的痛苦 ,而人 类从 出生 的那一 天 起就 要 面对 死 亡 ,人诞生 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如同黑 色的魔咒 如影随 形 。生与死就像一对无法切割的连体兄弟 ,既不能选 择也无法抛弃 。科学 以冰冷 的面孔 向每 一个存在 着 的生命个体无情地宣告 :人终有一死 。死亡带 给人类 无 限的恐惧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都不 能消解人们 对于 死亡 的焦虑之情 。科 学家 为生命设 置 了一个可 以预 见 的终点 ,而艺术 家 则将 死亡 作 为生 命 的起 点 和方 式 ,力 图在死亡背后 寻找 人类生 存 的意 义和价 值 ,并 得 到超越死 亡 的诗 意与洒 脱 。战争 、疾 病 、衰 老… … 将生命从现实生活 中驱逐 的时候 ,距离死亡的道路虽 有 一段距离 ,但这种恐惧和无力感却伴随人类终生 。 四 、为 人生 寻找解 脱痛 苦 的方式 叔本华人认 为 ,个人 可 以通 过哲学 的沉思 、艺术 创作 和佛教 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 的解脱 ,进入无 我 之境 ,实现人 生的升华 。 第一种方式 就是 通过艺 术创作 或艺 术欣 赏。在 叔本华看来 ,艺术创作或欣赏 中产生 的美的享受是 痛 苦人生的慰藉 ,能够填补人类 随着 意识的清 晰度 而上 升的痛苦 ,产生没有痛苦 的心境。在他看来 ,真正的艺 术 是超越功利性 的,能使艺术 的创 造者和欣赏者摆 脱 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 。在艺术直观 中 ,对象 与 主体的界 限已经模糊不清 ,也就被艺术暂时地感染 ,所 以意志的追求暂时得 到了缓解或停滞 ,即间歇性 地停 止 了对欲望的追求 ,暂时忘却无休无止 、纠缠不清 的人 生搏斗和欲求 ,从 而获 得暂时 的宁静 。当我们 沉浸于 艺术对象 中时 ,就会放弃一切动机和欲求 ,摆脱 为意志 服务的关 系,自己从 欲求 中分开 ,“人们 自失 于对象之 中”孤立地去考察作为意志客体化 的表象世界 ,成为纯 粹认识的主体 ,从 而达到 一种 主客交融 、物我合 一 的 “无我”境界 ,获得美 的愉 悦、暂时 的幸 福和安 宁。“这 样 ,人们或是从狱室 中,或是王宫 中观看 日落 ,就没有 什么区别 了。”1_J2但艺术带来 的沉醉好 比酒醉后 的思 维停滞一样 ,人原本 的痛苦很快地恢复原形 。 第二种方式 是用禁 欲压制人 生 的痛苦 。要 想真 正得到永 久解脱 ,必 须放弃追求 ,否定 意志 ,即禁 欲 。 其关键 在于放 弃性欲并 自甘痛苦 ,要断绝对性欲 的迷 恋“自愿 的 、彻底 的不近 女色是 禁欲或 否定生 命意 志 的第一 步 o9~[1168这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 。叔本华 把意志的动力 归结为人 的强烈欲望 ,欲望能满足意 志 的饥渴烦躁 ,而性 欲是 欲望 的集 中表 现 ,是 意志 的真 正焦点 ,性 欲归属 于表 象世界 的认识 器官人 脑 ,它 服 从意志 ,具有 盲 目性 。他认为 ,人的性 欲是最 强烈 的 生命 意志的肯定 ,它要把个体 的生命痛苦 以种族延续 的方式传承下 去 ,由此 繁衍 出无 限 的痛苦 和烦忧 ,所 以禁绝性欲是 摆脱痛苦 的一种方式 。 第三种方 式是选择绝食 自杀 ,这是禁欲 的最高 阶 段 。人类选择 绝食 自杀是对生命意志 的彻底否定 ,更 是摆脱人生痛苦最直接、最有效 的方式 。这种办法 看 起来有些荒唐 ,但叔本 华却认 为 :彻底 地禁 欲只有 自 愿寻求死亡 。然而 ,主动 自杀本 身就 是意 志的 冲动 , 只有被动地饿死才是最高明的解脱方式 。其 实 ,叔 本 华也知道这种说法并 不实际,但这毕竟是一个合乎 逻 辑 的推论 ,与他的前提相一致 。 五 、叔本 华悲观 主义 的人 生哲 学的 启示 关注人生如何从痛 苦境 遇 中得 以解脱 是叔本 华 理论 的一个重要方面 ,甚至可以说就是叔本华哲 学 的 最终 目的。叔本华提出 ,痛苦的人生 只有通 过禁 欲来 获得彻底 解放 。身处 物 欲横 流 、物 质 生 活充盈 的社 会 ,人 的欲望无 限膨胀 。很多人把追 求感 官刺激的快 乐 当成生活 的 目的,把满足吃喝玩乐 的无尽 欲望 当成 幸福本身 ,不知不觉陷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纵 欲主义 的漩涡 。叔本 华揭示 的人 生悲剧 状态 就是要 让人看清宇宙人生 的本来面 目,把人生痛苦的底线呈 现出来 ,这是生 活中最本真 的一面 。叔本华那些表 面 看起来彻底否定人 生 的哲 学想带 来 的启 示恰 好是其 反面 ,即对人 生的执着追求 ,认清人生 的本质 ,从而 鼓 起勇气选 择积极 的生活态度 ,清醒勇敢地面对人生 。 [参考 文献] E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 白,译.北京 :商 务印 书 馆 ,1988. [2]俄 ·阿 ·古雷加 ,伊 ·安德 烈耶娃 叔本华 传EM].冯 申 ,译.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2007. [责任编辑]李献英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