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现代国际关系》205年第6期 内共同发展,意味着中美需要有效合作,不仅通过合 其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也要体现在制 作实现互利,而且需要为体系的维持及改革发挥领度建设的层面上,需要形成一系列可见的制度安排, 导作用 保证两国战略共识得到遵守,各自的战略信心得到 要形成“在同一体系内共同发展”的新共识,中维护,中美关系保持长期稳定。结合习近平主席提 美两国各自都要作出某些重大战略判断 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三点 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对现存国际体系内涵表述新型大国关系”的制度建设可由以下三 的性质作出判断:现存国际体系是否是一个能够容组制度组成。 纳中国等后起国家和平崛起乃至超越霸权国家的体 第一是战略稳定框架“战略稳定”的概念起 系?中国过去35年在这一体系内实现了巨大的发源于冷战时期,指有关各方采取一系列自我克制的 展,未来35年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呢,还是终将遭方法,维护战略关系的均衡与稳定。一般而言,“战 遇某种“玻璃天花板”?中国知识界津津乐道的略稳定”概念主要用于军事层面,即大国之间战略 991年苏联解体以及19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的案武器关系的均衡与稳定。中美目前要建立的战略稳 例,其最主要的原因究竞是苏、日两国自己的问题,定,当然要包括战略武器层面的稳定,但又不限于 还是源自国际体系的性质以及体系中的霸权国的阴此,而是更高层次的战略稳定,确保中美关系“不热 谋?这一判断将最终决定中国对现存国际体系以及战、不冷战”。 美国的战略取向。如果在这一体系内继续发展仍然 其一是高层对话机制。目前,中美已连续两年 是中国的最佳选择,那么尽管中国并未参与这一体举办元首的长时间峰会。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 系的构建,尽管这一体系目前主要由美国等西方国将访美。中美可以致力于此类双边峰会的半机制 家主导,尽管这一体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中国的化。此外,中美政府间现有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 基本取向仍应该是“体系内崛起”。中国恐怕就需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等90多个对话机制。这 要接受在体系内按规则行动对自己具体利益造成的 些机制需要继续延续、不断优化。在诸多对话机制 损害。毕竟,比起被体系排挤和孤立,具体利益的损中,两国防务部门的对话层级相对较低,未来还需要 失还是局部的、战术性的。 考虑提升层级。高层对话机制特别是元首峰会的功 对美国而言,最重要的战略判断则是其对中国能有二:一是澄清各自国家内政外交走向以及对外 等后起国家究竟应采取什么姿态?是采取开放性姿战略意图;二是自上而下推动中美两国的合作。由 态接纳中国崛起,还是采取排斥性的、竞争性的姿于中美两国体制、文化的差异,离开高层推动,各职 态?D美国是否愿意接受一种“相对论”?即放弃对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一股比较困难。通过高层对话自 绝对安全的追求,而接受相对安全;放弃对“绝不做 上而下推动具体部门的合作,在最近两年的中美关 老二”的痴迷,而接受被别国在一些重要方面超越系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十分有效 的可能性;放弃对自己价值观与制度放之四海而 其二是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稳定。这又至少包 准的笃信,而接受美国制度或许只适用于美国,其他 括6个领域。第一是核力量的稳定关系。在美俄等 国家最好自己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从 国推动核裁军、核力量透明化,各国的核技术不断发 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相信“例外论”的国家,认为展的背景下,中美需要形成核力量的相对平衡。相 美国价值观及制度优越,有责任“领导世界”;从现对平衡不是中美“平起平坐”,但中国需要保证有效 实看,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日久,美国精英与民众已经的核反制能力,美国需要接受相互脆弱性。在此过 习惯于“领导世界”。要美国采取“接纳”战略绝非程中,需要关注反导技术、战术核武器、全球快速打 易事。况且尽管中国发展迅速,但毕竟在诸多方面击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对中美相对平衡的威胁。第二 仍落后于美国。主动选择跟一个现在弱于自己的国 ①傅莹、基辛格“傅莹对话基辛格(二):中国的选择影响全 家合作,对处于强势的国家并非易事 球新秩序,《环球时报》,2015年4月16日,第14版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内共同发展,意味着中美需要有效合作,不仅通过合 作实现互利,而且需要为体系的维持及改革发挥领 导作用。 要形成“在同一体系内共同发展”的新共识,中 美两国各自都要作出某些重大战略判断。 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对现存国际体系 的性质作出判断: 现存国际体系是否是一个能够容 纳中国等后起国家和平崛起乃至超越霸权国家的体 系? 中国过去 35 年在这一体系内实现了巨大的发 展,未来 35 年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呢,还是终将遭 遇某种“玻璃天花板”? 中国知识界津津乐道的 1991 年苏联解体以及 1990 年代日本经济停滞的案 例,其最主要的原因究竟是苏、日两国自己的问题, 还是源自国际体系的性质以及体系中的霸权国的阴 谋? 这一判断将最终决定中国对现存国际体系以及 美国的战略取向。如果在这一体系内继续发展仍然 是中国的最佳选择,那么尽管中国并未参与这一体 系的构建,尽管这一体系目前主要由美国等西方国 家主导,尽管这一体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中国的 基本取向仍应该是“体系内崛起”。中国恐怕就需 要接受在体系内按规则行动对自己具体利益造成的 损害。毕竟,比起被体系排挤和孤立,具体利益的损 失还是局部的、战术性的。 对美国而言,最重要的战略判断则是其对中国 等后起国家究竟应采取什么姿态? 是采取开放性姿 态接纳中国崛起,还是采取排斥性的、竞争性的姿 态?① 美国是否愿意接受一种“相对论”? 即放弃对 绝对安全的追求,而接受相对安全; 放弃对“绝不做 老二”的痴迷,而接受被别国在一些重要方面超越 的可能性; 放弃对自己价值观与制度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笃信,而接受美国制度或许只适用于美国,其他 国家最好自己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从 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相信“例外论”的国家,认为 美国价值观及制度优越,有责任“领导世界”; 从现 实看,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日久,美国精英与民众已经 习惯于“领导世界”。要美国采取“接纳”战略绝非 易事。况且尽管中国发展迅速,但毕竟在诸多方面 仍落后于美国。主动选择跟一个现在弱于自己的国 家合作,对处于强势的国家并非易事。 其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也要体现在制 度建设的层面上,需要形成一系列可见的制度安排, 保证两国战略共识得到遵守,各自的战略信心得到 维护,中美关系保持长期稳定。结合习近平主席提 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三点 内涵表述,“新型大国关系”的制度建设可由以下三 组制度组成。 第一是战略稳定框架。“战略稳定”的概念起 源于冷战时期,指有关各方采取一系列自我克制的 方法,维护战略关系的均衡与稳定。一般而言,“战 略稳定”概念主要用于军事层面,即大国之间战略 武器关系的均衡与稳定。中美目前要建立的战略稳 定,当然要包括战略武器层面的稳定,但又不限于 此,而是更高层次的战略稳定,确保中美关系“不热 战、不冷战”。 其一是高层对话机制。目前,中美已连续两年 举办元首的长时间峰会。2015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 将访美。中美可以致力于此类双边峰会的半机制 化。此外,中美政府间现有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 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等 90 多个对话机制。这 些机制需要继续延续、不断优化。在诸多对话机制 中,两国防务部门的对话层级相对较低,未来还需要 考虑提升层级。高层对话机制特别是元首峰会的功 能有二: 一是澄清各自国家内政外交走向以及对外 战略意图; 二是自上而下推动中美两国的合作。由 于中美两国体制、文化的差异,离开高层推动,各职 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一般比较困难。通过高层对话自 上而下推动具体部门的合作,在最近两年的中美关 系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十分有效。 其二是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稳定。这又至少包 括 6 个领域。第一是核力量的稳定关系。在美俄等 国推动核裁军、核力量透明化,各国的核技术不断发 展的背景下,中美需要形成核力量的相对平衡。相 对平衡不是中美“平起平坐”,但中国需要保证有效 的核反制能力,美国需要接受相互脆弱性。在此过 程中,需要关注反导技术、战术核武器、全球快速打 击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对中美相对平衡的威胁。第二 7 《现代国际关系》 2015 年第 6 期 ① 傅莹、基辛格: “傅莹对话基辛格( 二) : 中国的选择影响全 球新秩序”,《环球时报》,2015 年 4 月 16 日,第 14 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