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援引和指证不能、也从未构成基础的自身,而只是其外在的附加和补充。正是针对这种状 况,方始出现了卢卡奇对“梅林一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反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第一条是众所周知并且耳熟能详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①这段话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的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何谓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其性质若何?第二,从这样一种原则高 度即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且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如何才是可能 的?第三,应当怎样理解“感性活动”本身,或后文所谓“对象性的[ε egenst-ndliche I活动”?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从哲学存在论方面来说,所谓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首先就是斯宾诺 莎的“实体”,其性质乃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因而是双重的抽象—既是自然界与 人分离(从其原初关联中脱离出来)的抽象,又是其形而上学化的抽象。这种双重的抽象就是“客 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它的要害是“形式”,即思维的形式或概念,因而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关于 自然界的概念形式,一句话,是“名为自然界的思想物”(马克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费尔 巴哈初始发挥其“感性一对象性”原则时,他完全正确地称斯宾诺莎为近代形而上学的“罪魁祸 首”并指出“作为物性的物性”和“作为观念的观念”是同一种东西。这正是就其作为抽象概念 作为思维形式而言,因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确实可以把拉美特利、狄德罗甚至费尔巴哈本人(确切些说,是费氏哲学的最终结果)归 入“斯宾诺莎的类”但如果把马克思也归入此“类”,那就大错特错了,其理由我们马上就要谈到 在上述两种抽象的意义上,可以把“作为物性的物性”看作是“作为观念的观念”之同类。 作为观念的观念”的近代形式,体现在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上,其性质不外是“形而上学化了 的脱离自然的人”,因而同样是双重的抽象,指的是主体的或活动的抽象形式。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黑格尔把费希特的“活动本身”(以及康德的“纯粹活动”)看作是“主观性形式上的”自我 原则,其哲学乃是“形式在自身内的发展”,即“形式的思辨推理”。在这里(标志两者的共同性 之处),真正重要的是抽象的形式本身,至于这种形式是客体的和直观的,抑或是主体的和活动 的,则是次一等的问题。所以黑格尔决定性地要求现实的内容以去除单纯形式的抽象性,这不 离形式的内容便是“客观的思想”,它不只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的自身( an sich)”;并 因此根本“不需要求助于外来的素质,也不需要它的活动对象。它供给它自己的营养食物,它 便是它自己的工作对象” 黑格尔哲学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统一”,其客观的思想或绝对 精神便是这种统一。因此,黑格尔以自身的方式克服了某种抽象的形式,并依这种方式消除了 不同形式间的外部对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说:“没有人比德国唯心主义更清楚地 知道,意识和它的对象并不是两个互相分离的世界。德国唯心主义甚至杜撰出‘同一哲学’这 个术语来说明这个情况。”③然而十分明显的是,黑格尔仅仅克服了上述双重抽象之一种,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7页 ③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o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的援引和指证不能、也从未构成基础的自身 ,而只是其外在的附加和补充。正是针对这种状 况 ,方始出现了卢卡奇对“梅林 —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反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第一条是众所周知并且耳熟能详的“: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 ,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① 这段话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的是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 ,何谓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 ? 其性质若何 ? 第二 ,从这样一种原则高 度即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且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如何才是可能 的 ? 第三 ,应当怎样理解“感性活动”本身 ,或后文所谓“对象性的[gegenstÝndliche ]活动”?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从哲学存在论方面来说 ,所谓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首先就是斯宾诺 莎的“实体”,其性质乃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因而是双重的抽象 ———既是自然界与 人分离(从其原初关联中脱离出来)的抽象 ,又是其形而上学化的抽象。这种双重的抽象就是“客 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它的要害是“形式”,即思维的形式或概念 ,因而不是自然界本身 ,而是关于 自然界的概念形式 ,一句话 ,是“名为自然界的思想物”(马克思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当费尔 巴哈初始发挥其“感性 —对象性”原则时 ,他完全正确地称斯宾诺莎为近代形而上学的“罪魁祸 首”,并指出“作为物性的物性”和“作为观念的观念”是同一种东西。这正是就其作为抽象概念、 作为思维形式而言 ,因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 ,确实可以把拉美特利、狄德罗甚至费尔巴哈本人(确切些说 ,是费氏哲学的最终结果) 归 入“斯宾诺莎的类”;但如果把马克思也归入此“类”,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理由我们马上就要谈到。 在上述两种抽象的意义上 ,可以把“作为物性的物性”看作是“作为观念的观念”之同类。 “作为观念的观念”的近代形式 ,体现在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上 ,其性质不外是“形而上学化了 的脱离自然的人”,因而同样是双重的抽象 ,指的是主体的或活动的抽象形式。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 ,黑格尔把费希特的“活动本身”(以及康德的“纯粹活动”) 看作是“主观性形式上的”自我 原则 ,其哲学乃是“形式在自身内的发展”,即“形式的思辨推理”。在这里(标志两者的共同性 之处) ,真正重要的是抽象的形式本身 ,至于这种形式是客体的和直观的 ,抑或是主体的和活动 的 ,则是次一等的问题。所以黑格尔决定性地要求现实的内容以去除单纯形式的抽象性 ,这不 离形式的内容便是“客观的思想”,它不只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的自身 (an sich) ”;并 因此根本“不需要求助于外来的素质 ,也不需要它的活动对象。它供给它自己的营养食物 ,它 便是它自己的工作对象”②。 黑格尔哲学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统一”,其客观的思想或绝对 精神便是这种统一。因此 ,黑格尔以自身的方式克服了某种抽象的形式 ,并依这种方式消除了 不同形式间的外部对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伽达默尔说“: 没有人比德国唯心主义更清楚地 知道 ,意识和它的对象并不是两个互相分离的世界。德国唯心主义甚至杜撰出‘同一哲学’这 个术语来说明这个情况。”③ 然而十分明显的是 ,黑格尔仅仅克服了上述双重抽象之一种 ,即 · 29 · ① ② ③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18 页。 黑格尔《: 历史哲学》,三联书店 1956 年版 ,第 4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16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