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马新春: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易传》认为事物是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天地 《易传》认为,凡是事物在其为主动时,它都是 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恒久不已,就是永恒的运阳;在其为被动时,它都是阴。凡是阳者都可以代 动。《系辞》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入乾坤;《乾》卦的六爻,表示事物的“动”所遵循公 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易相推式。凡是阴者都可以代入坤卦;《坤》卦的六爻表示 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被动事物的“动所遵循的公式 焉。”这就是所谓“功业见乎变”。又说:“天地之大 乾坤二卦虽可以代入凡有健顺性质的事物 德曰生”,就是说天地总不断地生出新的事物。但《易传》解释这两个卦,则多就一切事所从以生阴 生”就是“日新”还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阳说。《系辞》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灬夫坤,天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按照《易传》下之至顺也。”这是就一切事物所从以生的阴阳说 看法,宇宙间变化,其内容不过是事物的成毁,也就此“阴”只能是阴,所以是至顺;此阳只能是阳,所以 是乾坤的开阖。事物的成是其来,其毁是其往 是至健。此一阴一阳,就是生一切事物者。“一阴 来一往,就是变。这种往来是无穷的。惟其无穷,一阳之谓道”,若泛说,则泛指事物中的阴阳;若专 所以世界无尽。 指说,则专指此所谓阴阳 以上阐述了《易传》绝对变化、运动的思想 《易传》又讲“聚”、“感”以详解变易之原因。两 但是也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系辞上》云:端所以能致成变化者,实在于聚、感、解。《易传》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辟。”高亨先生注:“天而说:“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感而 晴朗,其形为圆,天动而降雨雪,其势直下。圆形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无不包,直下则无不至是以能大生,地静而不生草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白果草木皆甲坼 木,则上闭,地动而生草木,则上开,唯其能闭能开,解之时义大矣哉!”分离者聚,郁结者解,对立者感 是以能广生。2所以《易传》所说的乾坤各有动静,而一切变易起 这是对老子片面看重“虚静”的思想之扬弃。《易 三、阴一阳谓之道 传》则把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 事物的千变万化是有规律的,“言天下至动而 来,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 不可乱也”,“易解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认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道”或 为什么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呢?《易传》以两种相“常”。《易传》在对《易经》的占筮和占筮原则进行 反的东西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它认识到事物自身包解释的时候,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莫测的。但是 含有矛盾的对立面,一个事物就是对立面的统 纷扰的变化现象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易传》云 对立面双方互相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刚柔“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动静有常,刚 者,立本者也”(《易传啄辞下》)。《易传啄辞上》中柔断矣。到尚秉先生注释为“动者乾之常,静者坤 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之常,因其动静之迹,而识其刚柔之情也。4“动静 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有常”与“变化之道”是一个意思,都指的是运动变 者,昼夜之象也”,一切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化的规律性。 方面,通过相推、相摩、相荡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 《易传》认为一切变化都是一反一复,反复是变 展。《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化的规律。事物发展演进到相当的程度就必定转 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照它的看法,卑高、贵为其反面。《易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实。”又 贱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的东西,可是必须在一起。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这就 又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是说,事物的发展若到一定的限度,它就要变为它 寒暑是相反的,但是必须“一寒一暑”才能成岁。正的反面。变了以后就通了;通也是穷的反面。这就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相反的,但必须“一阴是所谓“物极必反”。《易传》认为这是事物发展所 阳,才能成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与“相摩相遵循的一般规律 荡”都表示有相互矛盾的意义。但是互相矛盾的东 《易传》与《老子》皆认为:如欲保持一物,则必 西,正是“相反相成”。这是《易传》对于对立面的统勿使其发展至极,必常预先接受其反面。如此则可 和斗争的规律的自发认识 不至于变为其反面。所以《既济》(下转第78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易传》认为事物是经常处在变化之中“, 天地 之道 ,恒久而不已者也”。恒久不已 ,就是永恒的运 动。《系辞》说“: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 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 ,寒易相推 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 焉。”这就是所谓“功业见乎变”。又说“: 天地之大 德曰生”,就是说天地总不断地生出新的事物。 “生”就是“日新”,还说“: 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按照《易传》 看法 ,宇宙间变化 ,其内容不过是事物的成毁 ,也就 是乾坤的开阖。事物的成是其来 ,其毁是其往。一 来一往 ,就是变。这种往来是无穷的。惟其无穷 , 所以世界无尽。 以上阐述了《易传》绝对变化、运动的思想。 但是也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系辞上》云 :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辟。”高亨先生注“: 天静而 晴朗 ,其形为圆 ,天动而降雨雪 ,其势直下。圆形而 无不包 ,直下则无不至是以能大生 ,地静而不生草 木 ,则上闭 ,地动而生草木 ,则上开 ,唯其能闭能开 , 是以能广生。”[2 ]所以《易传》所说的乾坤各有动静 , 这是对老子片面看重“虚静”的思想之扬弃。《易 传》则把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 来 ,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 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为什么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呢 ?《易传》以两种相 反的东西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它认识到事物自身包 含有矛盾的对立面 ,一个事物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对立面双方互相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刚柔 者 ,立本者也”《( 易传·系辞下》) 。《易传·系辞上》中 讲到“: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 也 ,悔吝者 ,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 者 ,昼夜之象也”,一切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 方面 ,通过相推、相摩、相荡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 展。《系辞说》“: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 贱位矣;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照它的看法 ,卑高、贵 贱、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的东西 ,可是必须在一起。 又说“: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寒暑是相反的 ,但是必须“一寒一暑”才能成岁。正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相反的 ,但必须“一阴 一阳 ,才能成道”。“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与“相摩相 荡”都表示有相互矛盾的意义。但是互相矛盾的东 西 ,正是“相反相成”。这是《易传》对于对立面的统 一和斗争的规律的自发认识。 《易传》认为 ,凡是事物在其为主动时 ,它都是 阳 ;在其为被动时 ,它都是阴。凡是阳者都可以代 入乾坤《; 乾》卦的六爻 ,表示事物的“动”所遵循公 式。凡是阴者都可以代入坤卦《; 坤》卦的六爻表示 被动事物的“动”所遵循的公式。 乾坤二卦虽可以代入凡有健顺性质的事物。 但《易传》解释这两个卦 ,则多就一切事所从以生阴 阳说。《系辞》说“: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夫坤 ,天 下之至顺也。”这是就一切事物所从以生的阴阳说。 此“阴”只能是阴 ,所以是至顺 ;此阳只能是阳 ,所以 是至健。此一阴一阳 ,就是生一切事物者。“一阴 一阳之谓道”,若泛说 ,则泛指事物中的阴阳 ;若专 指说 ,则专指此所谓阴阳。 《易传》又讲“聚”“、感”以详解变易之原因。两 端所以能致成变化者 ,实在于聚、感、解。《易传》 说“: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天地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而白果草木皆甲坼 , 解之时义大矣哉 !”分离者聚 ,郁结者解 ,对立者感 , 而一切变易起。 三、一阴一阳谓之道 事物的千变万化是有规律的“, 言天下至动而 不可乱也”“, 易解而天下之理得矣”[3 ] 。《易传》认 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道”或 “常”。《易传》在对《易经》的占筮和占筮原则进行 解释的时候 ,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莫测的。但是 纷扰的变化现象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易传》云 :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动静有常 ,刚 柔断矣。”[3 ]尚秉先生注释为“: 动者乾之常 ,静者坤 之常 ,因其动静之迹 ,而识其刚柔之情也。”[4 ]“动静 有常”与“变化之道”是一个意思 ,都指的是运动变 化的规律性。 《易传》认为一切变化都是一反一复 ,反复是变 化的规律。事物发展演进到相当的程度就必定转 为其反面。《易传》说 :“日中则昃 ,月盈则实。”又 说“: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系辞下》) 这就 是说 ,事物的发展若到一定的限度 ,它就要变为它 的反面。变了以后就通了 ;通也是穷的反面。这就 是所谓“物极必反”。《易传》认为这是事物发展所 遵循的一般规律。 《易传》与《老子》皆认为 :如欲保持一物 ,则必 勿使其发展至极 ,必常预先接受其反面。如此则可 不至于变为其反面。所以《既济》 (下转第 78 页) 第 6 期 马新春 :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