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 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e), 白雲深處有人家(jia)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a)。 xie和jio,hu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a(s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 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1)。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er)。 在這首詩裏,“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和er就不能算押韻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n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 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纔不 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 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 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 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裏。我 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第二節四聲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 勺。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他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髙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 聲調,而髙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 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冫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 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 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 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 s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 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裏,“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韻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 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 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纔不 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 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 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 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裏。我 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第二節 四聲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 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他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 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 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 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