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 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南宋末年至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医学上出现学术争鸣,金元医药家通过 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促进了药性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有: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 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 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 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 归纳。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242 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 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 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是 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40余人奉命编纂。该书共42卷,分玉石、 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10类(部),共载药物1815种。每种药物 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等24项加以记述。细分 诸项、简要解说是其特色。该书绘有1300多幅工笔彩绘的药图和制药图。《本草品汇精要》 成书于1505年,因故未能刊行,深藏内宫,直至400年后,1936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虽“精要”,遗憾的是在本草学史上未能发挥官修本草应有的作用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 约200万字。序例部分对历代本草文献、本草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又结合临床 设“百病主治药”,列举相应的药物。药物部分按自然来源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每部再行分类,共为60类 这种“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属性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而“物 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编写原则,则使该书不仅纲目清晰,而且极便查阅。全书收载药物 1892种,其中新增者374种,附有药图1109幅。每药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系统叙述了药物各方面的内容,对功用效验和论述尤详,附方多 达11000余首。书中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 验,以及对过去本草中谬误的指正。它是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在所涉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 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17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 世界科学宝库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 某些错误。卷首“正误”项下,纠正或补充《纲目》内容34条。在药物分类方面,析金11 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 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南宋末年至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医学上出现学术争鸣,金元医药家通过 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促进了药性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有: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 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 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 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 归纳。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 242 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 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 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是 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 40 余人奉命编纂。该书共 42 卷,分玉石、 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 10 类(部),共载药物 1815 种。每种药物 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等 24 项加以记述。细分 诸项、简要解说是其特色。该书绘有 1300 多幅工笔彩绘的药图和制药图。《本草品汇精要》 成书于 1505 年,因故未能刊行,深藏内宫,直至 400 年后,1936 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虽“精要”,遗憾的是在本草学史上未能发挥官修本草应有的作用。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年)以毕生精力编成《本草纲目》,全书 52 卷, 约 200 万字。序例部分对历代本草文献、本草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又结合临床 设“百病主治药”,列举相应的药物。药物部分按自然来源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 16 部,每部再行分类,共为 60 类。 这种“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属性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而“物 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编写原则,则使该书不仅纲目清晰,而且极便查阅。全书收载药物 1892 种,其中新增者 374 种,附有药图 1109 幅。每药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系统叙述了药物各方面的内容,对功用效验和论述尤详,附方多 达 11000 余首。书中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 验,以及对过去本草中谬误的指正。它是中国 16 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在所涉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 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 17 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 世界科学宝库。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 某些错误。卷首“正误”项下,纠正或补充《纲目》内容 34 条。在药物分类方面,析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