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勾践灭吴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公 ⊙ 元前473年),这番越王称霸后的会面完全是杜撰。但是小说就 这么写了,它让历史上的孔子死而复活,在时空错乱中和春秋五 国 霸之一的勾践同台表演了一出文化剧,从而在历史理性的角度 上检讨了越王勾践的霸业,检讨了以他为代表的强悍尚武的越 文化和孔子代表礼乐教化的周孔文化的异质性。民间传说的介 入和改写了历史,使小说的文化隐义更丰富了。 以上是从小说的角度看史学,它师法史学,甚至想攀附史学 以提高身价;从史学的角度看小说,情形又如何?在一个经史为 尚的国度里,史学是以优势文体的地位歧视小说,把小说视为小 道末技的。它有一点大文体主义,总觉得小说最好像我这样。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小说视为史学的“外传"和“偏记”,称为“偏 记小说”。他把小说和史学杂著分为十流,即偏记、小录、逸事 琐言、那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以史学的实录标 准衡量其价值,从而取消小说的独立价值。他虽然承认“街谈巷 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已,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谐“;但 对于较典型的志人志怪小说,则多有贬词:“逸事者,皆前史所 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乃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 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 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琐言者,多 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俾夫枢机者借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 及蔽者为之,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 不升之记录,用为雅言,固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①小说和 历史的文体不分,缺乏独立品格,无论小说冒充历史,还是历史 贬抑小说,都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①刘知几:(史通·杂述)。 18·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阐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