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杨义文存 1 导营 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释和文体发 生发展论 本体认定和“小况”语义分析 5 小说发端于战国及其互体形态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9 多祖现象之一:子书与小说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 2 四 多祖现象之二:神话与小说 五 多祖现象之三:史学与小说 多祖因素和文人诗学灵性的融合 小况分类学的产生及其误区 2 个 民间口传小说和外来宗教文化的撞击 32 不 文人对小说参与和奇书采统 第一章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小说史论 31 中国神话的大地情结 30 迥异于史诗神话的原始性、非情节性和 多义性 三 化生创世和异体合构的野性思维 任 二元对应原则与海外奇思 51 日月神话人伦化与英雄神话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1
57 第二章 《穆天子传》的史诗价值 7 战国人把周穆王当作传奇英越 中国典小说史论 成书年代与魏人的河伯崇拜 66 二三 马神崇拜与几骏配入方之色 四 穆王见西王母的神话史诗化 75 五 仁霸兼修、悲乐兼备的叙事复调及盛短 之丧 78 六 文史交叉与韵散交错的叙事谋略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的 第三章汉魏六朝杂史小说的形态 杂史小况的品位和成书年代 9 二 系、吴、越文化的复仇史诗 E 汉代杂史小况的时空结构和叙事谋略 104 四 杂传小说和道教文化 第四章汉魏六朝志怪书的神主义幻想 111 “万物皆灵”与对(山海经》模式的突破 117 神话世俗化和鬼话人情化 121 经以人情、纬以神秘的幻想方式 127 四 空间幻想:殊域,洞穴,自由空间 131 五 时间幻想:古老的权威,仙凡时间的悬 年 136 第五章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 137 从依附子书到脫胎于子书 目
g (说苑》储事言政的叙事谋路 三 (世说)的山水意识和人物品鉴 153 ⑧ 超越名教和意象叙事 杨义文存 162 第六章唐人传奇的诗韵乐趣 ⊙ 162 小况诗化和“进士一 妓女”母题 166 二 主体创造意识和(九歌〉余韵 170 玄怪风中的命运意识和豪侠风中的心 古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理危机 175 四 小说和音乐沟通,以及那谈论不尽的开 元天宝盛世 小说史论 180 五 对梦幻世界、潜隐意识和变形艺术的探 索 187 第七章 敷煌变文的佛影俗趣 187 “变·字的语义分析和变文的歌场化 小说史论 192 二 变文世俗化过程及其文体发展逻辑 198 雄丽的综合文体和壮阔的时空结构 203 在佛教幻想和世俗道教、历史叙事的结 合点上 209 五 变文的敦煌地域特色和边塞悟思 217 第入章从(酉阳杂姐)到(隽坚志) 217 文人案头文学和南方习俗投影 221 清雅自由的唐人风度和面对怪异的幽 默感 226 三 沉重的人生感受和宋人说鬼的道学气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3
232 四掌故趣味和蛮荒女色的诗意 ⊙ 236 五多重声音和时空错综的叙事 中国古典小说论 243 第九章文人与话本叙事典范化 243 话本和文人互动互补的审美动力结构 247 入话和正话的·有意味的错位 251 三 由俗趋雅和叙事焦点盲京的调整 杨义文存 256 四韵散交错的精致化和申美浓度的增加 261 五伪书京本通俗小说》和宋元活本的叙 事方式 266 第十章《三国演义)的戆剧结构和经典性 六卷中国 毅事 266 悲剧态势的形成和民间心理原型 典小 272 二 “战争与人才“母题以及兵、道互渗模式 278 具有结构价值的探听效应和数序组合 283 四 两极共构的立体动态审美功彰 罨 289 五 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的疏整张弛 292 第十一章 《〈水济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神理 293 一 神秘的宇宙意识和参数叙事 297 二 心理、社会、玄想三层面的结构张力 302 三 折扇式列传单元和群体性战役板块 306 四 似真传神主义的叙事谋昭 312 五 以局部限知实现整体全知的流动视角
319 第十二章“剪灯三话”的文化意识和叙事 谋略 319 百年乱离对传奇笔志怪的刺款 322 二 乱世悲凉淡化后的养性炫才 杨义文存 325 三 在风流和礼防共构中欣赏人间情欲 328 在玄怪幻想和时空错乱中反省历史 332 五 从意象叙事到话本趣味的影响 中国古典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338 第十三章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倾成 338 “三教奶心”的精神纽结和超宗教自由 心态 说史论 345 个性神群体及其精神哲学隐愉 352 神魔观急重构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间 358 四 神秘数字和神奇情节相组合的结构体 古 367 第十四章金瓶梅:世情书与怪才奇书的双 小说史论 重品格 367 “世情一奇书”的审美旨趣悖谬双构 368 文人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层次戏拟 371 三 对正统哲学和世俗宗教的信仰危机 375 “倩欲与死亡”母题和人物“三绝” 378 五叙事语言系统的变革和意象性 384 六 结构的“道“与“技”以及对生活原生态 罪拢 390 第十五章李漁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 美张力 390 投入托钵山人、快乐浪子的复杂自我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5
399 二 ·三美俱澶”原则和“才貌风流”正反模 ⊙ 式 406 N 名士、戏曲家、园林嗜好者对活本体制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的成造 415 四 “俗中求雅·和喜剧化语意风格 424 第十六章 (肌斋志异》充满灵性的幻想和 叙事方式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424 蒲松胎寻找精神系统 颜倒的世界和沉重的幻想 429 灵魂幻想的乡野气息和灵秀不俗 433 四 花妖狃魅的笑影和诗情 437 五 以生命精华激发叙事体制活性 442 在悔取传统和投射作家心灵光影之间 古典小说史论 447 第十七章《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 447 百年文化反思和叶子"式结构体制 453 把清事推至明朝后的“帝都情结”和“精 神家园” 461 三 瓣息烟尘中的真需理想和名士风流 469 四 “舞间百年·时空操作中的悲喜剧和智 性美 478 第十入章红楼梦:人书与天书的诗意融台 478 一 “天·人”奇书品格与复合视角 483 二 生活原生态和对比原则的张力 488 三 “影中影”描写术和悸谬性扭结 6 录
492 四 神话素意象利预言叙事的多维性 499 五真幻雅俗错综的时空结构及其人文化 507 第十九章 (红楼梦》与五四小说 杨义文存 507 在“神圣施、曹,士芥归、方”思潮中 513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和悲剧文学形态 518 个性思潮的解渎和汲取 522 四 对妇女和婚烟爱情问题的妙梧与误认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528 五描写手法的模仿、点化和转型 535 第二十章《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展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535 以王充、应劭杂说改造志怪文体 陷入开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执的文化 ⊙ 538 怪圈 541 三以博学老者晚秋气象讥评传奇小说青 春气息 544 四 借幽怪以阅世和归隐于心的烈独惑 小说史论 547 五 学问家笔下的“级鬼”和孤鬼中的“学问 家” 550 六 叙事功力和反虚构之间的张力 553 七 复式视角和“元小说” 558 结论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一对二千年小说叙事的综合考察 558 文化对行原理与易行、道行图谱 562 潜隐圆形结构对应于审美理想及其适 应性和涵容力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7
567 三圆的破裂与参数叙事 ⊙ 573 四阴阳两极共构的叙事动力学及其四种 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579 五视角的群体流动性、层面跳跃性和玄学 香 585 后记 ⊙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8·目
导 言 文存 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阐释 和文体发生发展论 一本体认定和“小说”语义分析 古典小说史论 中国小说在其自古及今的漫长发展中,文体形态异常丰富 和复杂。甚至令人感觉到,小说一门几乎成了文学领域众多不 登大雅之堂的拉杂文体的“收容队”,它出入于典籍和民间,收容 了志怪、传奇、笔记、话本和章回,给人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 感。那么如此令人眼花缘乱的文体形态,是否有一个与之相对 应的本质存在?只有从本体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的 小说研究不致偏离我国小说的本来意义及其历史发展的本来面 目。研究必须返回本体,返回所研究对象的本原和本性,才能原 原本本地恢复我国小说发展的真实过程,而不是被某种外来观 念肢解割裂了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小说研究必进行自身的本 体认定,才有可能形成切切实实属于它的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学者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大多采 用西方的小说观念,这对于小说评论脱离古老的、零碎的评点状 态,形成比较深广的理论形态,无疑是有着历史意义的。但是这 种研究模式,实际上隐藏着某种理论视角的错位。事实很清楚,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1
我国小说文体概念的出现,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它的命名和耶稣 e⊙ 一样古老,它不需要采用西方干百年后才出现的小说观念来规 中 范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形式。勿须怀疑,我们需要西方现代小 国古 说观念作为研究的参照系,这是绝对必需的:但是参照系不能代 替本体认定,这也同样不容怀疑,不然就可能造成研究偏离本 小论夫 体,影响它的科学品格。鲁迅打破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 著成开创性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借鉴了西方的小说观念和文 学发展观的,但他也惑觉到讲中国小说史,不能不追踪中国小说 的命名,首先介绍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 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 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 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 也。 要进行中国小说的本体认定,对于“小说”作为目录学概念 首次进入正史的这段话,必须建立两点认识:第一,这个术语不 是班固个人的创造,而是两汉之际一批极有成就的文献学者对 积如丘山的各种书籍,进行讨论辨析,郑重地确定下来的文体命 名。自从秦始皇焚毁诗书百家语和秦以外的诸国史书之后,经 过汉高祖、武帝两朝的收集整理,“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①,这 就刺激了两汉之际校排整理群书的工作和学问的产生。刘向典 校经传、诸子、诗赋,提要结集为(别录》,刘歆子承父业,分类而 奏上《七略〉。《汉书·艺文志》就是汲取刘向父子的成果,对(七 ①(全汉文》卷四十一携《七略》快文。 2·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澜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