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 福樂智慧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 3548
译者序 《福乐智慧》(Kutadoqu Bilik)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 史上喀拉汗朝①时期用回鹘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 诗。这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十九世纪以来即为研究中亚及 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中外学者所注目,吸引了众多的研究 者。 长诗经后人校勘、整理,计存一万三千二百九十行,由 八十五章正文和三个附篇组成。另有两篇序言。长诗作者为 巴拉萨衮②人优素甫(Yusuf)。作品成书于回历462年(公 元1069/1070年),作者把它献给了当时喀什噶尔的执政者、东部 王朝副可汗“桃花石·布格拉汗”③,并因此荣膺“哈斯·哈吉 甫”(Has Hajib)(御前侍臣)的称号。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我国已故 著名作家老舍在五十年代谈到这部作品时曾经指出,“它不仅是 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构成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 富”④。维吾尔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仅有杰出的 作家(如贯云石等)直接参与了古代汉文学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学 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学丰 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 《福乐智慧》以其集中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刻内容、 深阐博引的丰富哲理、优美典雅的诗艺和熔本民族传统与多种外 来文化于一炉的开放格调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中国古代 文化史和中亚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F1170/24 1
(一)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回纥部联合葛逻禄等部推翻了 后突厥汗国,建立了与唐朝有密切联系的回纥汗国。840年(唐 文宗开成五年),回鹃汗国为黠戛斯所灭。回鹘诸部于是大规模 迁入西域,与当地原有回纥游牧部属和土著居民融合,开始了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十世记到十一世纪,我国出现了与宋王朝并存的几个政权, 诸如北方契丹人的政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止著人政权:河西 走廊的甘州回鹤政权,吐鲁番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高昌回鹘政权 以及从库车西部到布哈拉、从伊赛克湖到和田的喀拉汗朝政权 等。初以巴拉萨衮、后以喀什噶尔为王都的喀拉汗朝政权,是古代 维吾尔人参与建立的一个王朝,在整个中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福乐智慧》的产生,标志着维吾尔族文化史上漠北时期的 结束和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始,鲜明地体现了自谟北时期便开始形 成的自身文化传统在新条件下的延续、丰富和发展。 回鸭西迁以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习俗 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喀拉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已发展 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部分,定居和城市化也普及了起来。喀什噶 尔、巴尔楚克(巴楚)、巴拉萨衮,讹塔拉、法拉甫、撒马耳罕 以及类似的大的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也都出现了。 喀什噶尔在喀拉汗王朝存在的整个时期,始终保持著突出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随着城市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加 强、封建所有制关系的发展,以喀什噶尔、巴拉萨衮、撒马耳罕 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出现了高涨局面。具有悠久历史的维 吾尔民族传统文化,在玻收了祖国中原文化和阿拉伯文明的优秀 2
因素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 喀拉汗朝境域内,产生了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马赫穆德·喀 什噶里等一批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诗人。在东部佛教徒的高昌 回鹘王国中,出现了僧古萨里都统等著名的翻译家。在这一时 期,回鹊人的文化模式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为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 鹏王国两种不同类型。以文学而言,喀拉汗朝的文学由于受到伊 斯兰教的影响,从阿拉伯和被斯文化中吸收了较多的营养;而 高昌回鹘文学则接受了佛教和摩尼教影响,汉文化的痕迹更为鲜 明。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文学具有共同的来源和共同的传统, 使用共同的语言,在漠北时期都曾接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同 一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这两部分文学仍旧是同一民族的文学。 《福乐智慧》便是在这种新型文化模式的土壤中型育而成 的。 (二) 有关《福乐智款》的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生平,无 论是汉文史籍和阿拉伯一波斯文史料中均无记载。十二世纪的书 志学家萨曼尼·阿布·赛义德在《Kitab-al-Sansab》一书中曾 用两页的篇幅提到了包括十一世纪喀什噶尔的作家在内的一批著 述者,却无一字涉及《福乐智慧》的作者。目前有关优素甫生平 的资料全都来自《福乐智慧》一书中的零星记载,主要是来自正 文之首的散文体和诗体两篇序言③。 根据一些诗句的记载并由此推断,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出 身于虎思斡耳朵@的名门,乃“虔减信士”。作者生年约为1018 年或1019年,卒年不详。《福乐智整》的写作用了十八个月, “在巴拉萨衮开始命笔,1068年到喀什噶尔后继续写作,于1069 年完成”⑦
《福乐智慧》是用回鹘语写成的。在哮拉汗朝及其前后的时 期,回鹘语是中亚主要的交际工具和官方语言,是喀拉汗朝的国 语。这一时期的回鹘语在一些文献中被称做“哈卡尼亚语”(即 王朝语或可汗语)。⑧ 《福乐智慧》原名“Kutado1 Bilik'”,意为“肄予(人) 幸福的知识”。现在我们使用的这个书名,沿用了我国已故著 名历史学家冯家升教授拟定的译名@。在《福乐智慧》第十一章 里,作者专门阐释了书名的含义和他在书中塑造的四个人物 形象的寓意。作者所说的那些“为读者引路,导向幸福”的知 识,即是通过这四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大量对话 展现出来。 国王日出,象征着公正和法度,大臣月圆,代表了幸运,月 圆的继任者贤明是智慧的化身,而修道士觉醒,则象征着“知 足”或“来世”⑩ 长诗的框架按照在伊斯兰古典时期的文学中曾一度流行的模 式结构而成,进入主要情节的节奏相当缓慢。前十一章与本书的 主要情节无关。对真主、先知穆竿默德及其四同伴的赞领,对春 天和喀什噶尔执政者布格拉汗的赞颂,论七骡和黄道十二宫,论 知识和智惑,论语言,对善行的歌颂,以及对书名含意和作者暮 年的叙述等内容占据了397个双行。故事情节从第十二章才开始 展开,到第八十五章结束。最后三个附篇则为作者直抒胸臆的抒 情诗。《附篇之三》相当于全书的“跋”或“后记”。 长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通过上述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 物形象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法度、伦理道德、哲学、 治国之道等问题的看法。把哲理性的对话有机地结构在一起的, 是如下的故事: 冈玉日出励精图治,一心求贤。月圆蒸名前来求见,以图报效 摑家,深得国王信任,出任大臣多年。月辞世时向日出托付其 4
幼子资明,贤明得国王恩遇而承袭父职。资明有一宗亲名日觉醒, 人品高清,日出王欲召其出仕,与贤明共为辅弼,然而,此人奉行通 世主义,潜隐山林苦修,虽经资明奉旨三次敦请,始终不肯应诏出 仕。时光流逝,资明亦产生了遁世苦修之念,党醒却劝其忠心报 效日出国王。不久,觉醒罹疾,卧床不起,资明前往探视。觉醒 死后日出主和贤明深感悲戚,对其高洁人品缅怀不已。此后,贤 明秉政益加勒勉,天下遂乃大治,云云。 显然这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并非取材于历史或传说,也不带任 何传奇色彩。有些研究者关于《福乐智慧》是喀拉汗朝现实的反 映、书中表述的理想是建立在作者个人的经历之上的看法是不无 道理的。他们认为,日出国王就是桃花石·布格拉汗。月圆就是 优素甫自己。月圆长途跋涉,投奔日出,侍奉国王的经历,显然就 是优素甫自己的写照。对于这一形象,作者是满怀深情去着意刻 划的。而贤明可能就是优素甫之子的形象。他在作品后半部流露 的厌弃人生、遁世修行的念头,同作品最后的《附篇之一》中所 反映的作者自己的消极感伤情调也十分吻合①。 如果我们把这部长诗在内涵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不难依次 获得对长诗思想内容的步步深入的认识。 第一个层次是社会生活形态,即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反映。 这部分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月圆、贤明、特别是觉醒对国王日 出的劝谏和最后作者的《附篇之二》当中。通过这部分内容,读 者能够获得对喀拉汗朝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生动印象:如它的政 权结构、经济生活、社会阶层以及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与 中原和其它地区的关系,宗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影响:社会札俗、 妇女地位,特别是占有相当篇幅的对社会矛后的大胆揭露。 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喀拉汗朝历史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人物形象所表达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 5
意识和史意识。做为作品中的表述,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作 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自已的思想观念的结品,但在实际上同 时地是喀拉汗朝时期维吾尔人的哲学和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品内涵的第三个层次,我们将接触到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背 景问题。这是在探讨这一作品内容时最为复杂、同时又最引人入 胜的问题。凭借作品本身提供的大量证据,我们可以概括出这种 背景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回鹘文化意识和传统,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例 如,作者奉为圭桌广征博引的许多民间格言、谚语以及属于草原 贵族人土的名言,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回鹃部属固有的文化意识 和传统观念。《福乐智慧》和与它同时代的另一部古代维吾尔人 的学术名著《突厥语词典》,同被研究者们认为是那一时代面临 阿拉伯文化的挑战面坚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典范,绝非偶然。《福 乐智慧》一书约有6000余个根词和派生词,其中阿拉伯语和波 斯语借词仅只500个左右。作品中的某些天文学名词和哲学抽象 名词,均采用突厥语词语,如“室女座”被称为“麦穗座” (Buo1 day Baxi)。这与当时在中亚其它地区,阿拉伯语成为 通行的学术语言,波斯语成为规范的文学语言的情况适成鲜明 的对照。 第二,作品体现了祖国中原汉文化与回鹘传统文化的有机融 合。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整个喀拉汗朝,是处于中国文化的影 响之下的®。作品中的散文体序言则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它以秦 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⑧,从而明确表明了 它同祖国中原文化的内在密切联系®。我们确信,细心研读此书 的读者倘以此与我国古代各派思想潮流进行对比研究,将会获得 更为涤刻的认识。这种同祖国文化的一致性亲缘关系,在作品的 思想内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第三,作品吸收了外来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自身进一 6
步得到丰富与充实。这里主要指的是由包括阿拉伯传统文化在内 的世界多种文化的精萃汇集而成的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作品第 四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形成这种文化汇集现象的历史和地理 条件:“褐色大地披上了绿色丝绸,契丹商队又将桃花石锦缎铺 陈”,“你瞧,从空中飞来天国的鸟儿,一些是印度的罗阁,一 些是凯撤的使臣”,“有的从东方带来珍贵的礼品,有的从西 方赶来,献一片赤心”。正是在当时这种体现开放格局的历史和 地理环境中,阿拉伯文明在宗教、语言、文学等许多方面,都给 味拉汗朝的维吾尔文化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品中引用的一 部分历史和传说典故、某些文学描写手法和形式都是这种影响的 裘现。 (三) 《福乐智慧》一书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福乐智慧》是中世纪维吾尔诗歌的典范作品。它的产生,充 分说明十一世纪时,维吾尔书面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就已经达到了 相当蜘熟,高超的水平。《福乐智数》使用的诗体是就今天而言亦 属难度极大的古典诗律中的阿鲁孜韵律(Aruz Wazni)的木塔 卡里甫格式(MutaKarip)和玛斯纳维(Masnewi)体。 这种极为严格的整齐划一的要求,显然会给使用回鹘语的 《福乐智慧》这样大型作品的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纵观全 书,犹如一气呵成,很少有斧普痕迹。这不能不使人惊叹作者的 功力之深。 在《福乐智慧》中作者还摻有一些被称为“柔巴依”(鲁拜 体)的四行诗,这种诗体是在鲁达基(波斯诗歌之父,850一941) 之后经许多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步定型的。因此,《福乐智慧》中 的四行诗,就其未被作者冠以“柔巴依”的诗体名称而如以区别
这一点来看,认定它们是柔巴依早期的代表作品,是合乎逻钾 的。这样,《福乐智慧》就为维吾尔族柔巴依传统的确立,奠定 了.个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福乐智慧》赢得了 很大的声誉。它不仅在喀拉汗前受到极高的评价,使作者荣获 “御前待臣”的称号,而且,对当时周围的同家和地区,以及后 世的文学,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能够直接说明这一点的是《福 乐智慧》正文之前所附的韵文体和散文体两个序言。内容相同的 这两个序官都提到:“由于此书无比优美,无论传到哪位帝王手 里,无论传到哪个国家,那儿的哲士和学者们都很赏识它,并为它 取了不同的名字和称号。秦人称它为《帝王礼范》,马奏人称它为 《治国南针》,东方人称它为《君王美饰》,伊朗人称它为《突顺 语诸王书》,还有人称它为《喻帝箴言》,突朗人则称之为《福乐 智慧》。”此外,还有一些史料和研究资料也间接地证明了上述情 况。1900年国外刊布的十四世纪的一份波斯文献,曾提到一部包括 民事法典在内的成吉思汗的箴言集,也被称为《福乐智慧》。刊布 者梅里奥兰斯基认为,成吉思汗传下来的这本书正是十一世纪回 鹤语《福乐智慧》的仿作⑥。1909年,在位于乌拉尔河口地区的 金帐汗国的故址萨莱伊乞克村发现的一个瓦罐上,刻有显然源出 于《福乐智慧》一书的诗句®。研究者们还认为,喀拉汗朝末代 文学的代表作、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的维吾尔族古典诗人艾 合麦提·尤格纳克所著回鹘语哲理长诗《真理的入门》,在内 容、风格和语言上都接受了《福乐智慧》的深刻影响@。十四世 纪的维吾尔族古典诗人纳斯尔·拉布胡孜所著回鹤语作品《先知 传》中的某些描述方法,也拟乎是《福乐智慧》的影响所致。 《福乐智慧》还被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体现了中亚毗邻地区(印 度、被斯、埃及和其它阿拉伯人所在地区)所熟悉的“古风”, 在成书五个世纪后,影响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西方竞相以类
似的形式表达自已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欧洲人的 《守法镜》,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君王宝鉴》,德国人的《亲王 的箴言》和斯拉夫人的箴言集等,都同这种风格相近。在古斯拉 夫人中则有《口才卓越者》,俄国人中有《雄辩的演说家》、 《治家格言》等⑧,也可归入这一类型。 ·至于说到《福乐智慧》开一代诗风之先河,形成了绵延至今 的维吾尔族文学中劝喻、哲理诗传统,则更是毋萧赘言的。 (四) 《福乐智慧》的手稿迄今尚未发现。号前传世的三个抄本,都 距原著写作年代十分久远。这三个抄本分别为: 维也纳本:又称赫拉特本,系一四三九年由哈桑·喀喇·沙 依勒·谢米斯在赫拉特城用回鹏文抄成。一四七四年发现于伊斯 坦布尔,抄本残缺不全。后被在该处供职的奥地利东方学家普尔 戈什塔里送至维也钠,现存维也纳国立图书馆。一八二三年, 法国学者卓别尔在《亚洲杂志》上首次发布了有关《福乐智慧》 的报告,同时,刊布了作品的片断。一八七○年,匈牙利学者 万别里根据这一抄本,发表了作品中的915个双行诗的拉丁字母 转写和德文译文。一八九○年俄国学者拉德洛夫影印了维 也纳抄本;次年,他又用满文字母转写刊印了这一抄 本。 开罗本:用阿拉伯文字母(苏鲁斯体)抄成,据估计抄就年 代不晚于十四世纪上半期。一八九六年在埃及开罗发现,由德 国人移里蒂兹公布,现存开罗“凯地温”图书馆。一八九七年由 拉德洛夫主持为彼得堡亚洲博物馆制成这一抄本的副本,同维也 纳+做了对照,从一九O一年至一九一O年,先后出版了《酒乐 智林》的斯拉夫字母转写和德文译本。据研究,开罗本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