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散文(上) 第一节先秦叙事散文 (概述了解性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发展的脉络,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为接下来学习先 秦说理散文等内容作铺垫,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在第二部分正式开始之前用十多分钟作简要的概述性介绍即可。 教学过程: 散文和诗歌不同,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由于书写工具(刀、骨)和写作目的限制,甲骨 卜辞写得非常简略,没有成篇的文字,多数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个片断。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文字数增加,内容复杂,叙事已有一定规模, 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 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最早独立成篇的文字见于《尚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是两种不同的体式。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当时各国都修史书,而且一般都叫做“春 秋”,号称“百国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后来各国春秋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 流传下来,于是,“春秋”成了“鲁春秋”的专名。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一一《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1、《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它沿袭了《眷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 《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的历史片断。 3、《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策士之文的汇编。 在体例上,在叙事技巧上,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它们不仅是后世散文
1 第十三章 散文(上) 第一节 先秦叙事散文 (概述了解性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发展的脉络,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为接下来学习先 秦说理散文等内容作铺垫。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在第二部分正式开始之前用十多分钟作简要的概述性介绍即可。 教学过程: 散文和诗歌不同,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由于书写工具(刀、骨)和写作目的限制,甲骨 卜辞写得非常简略,没有成篇的文字,多数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个片断。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文字数增加,内容复杂,叙事已有一定规模, 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 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最早独立成篇的文字见于《尚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是两种不同的体式。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当时各国都修史书,而且一般都叫做“春 秋”,号称“百国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后来各国春秋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 流传下来,于是,“春秋”成了“鲁春秋”的专名。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1、《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它沿袭了《春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 《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的历史片断。 3、《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策士之文的汇编。 在体例上,在叙事技巧上,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它们不仅是后世散文
写作的楷模也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 用。 第二节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步成熟 教学目标: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掌握《论语》、《逍遥游》的内容 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代表性作品的学习。 教学难点:《论君子》和《逍遥游》的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从语录体的《论语》到韵散结合体的《老子》,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 逐步成熟。语录体的《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 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 体过渡的迹象。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己形成。《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 的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 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 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 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一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其祖先系宋国贵族,属殷后人 后来逃亡至鲁国。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自述:“吾少也贱”,他早年从事过许多被 认为卑贱的职业,如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牛羊等。以后主要从事帮助贵族办理婚丧赞礼的 “儒”的职业,近晚年时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力图实现 他复兴周礼的政治理想,但终其一生未能如愿。我因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他对“仁”的解释。他把“仁”当作最高的 道德标准,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孔子还提倡“礼”,主张 用礼来维护旧存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崇尚武功的情况下,孔子的主张是行不通 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是成功的。 他是我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 展有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对于教学态度和方
2 写作的楷模也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 用。 第二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步成熟 教学目标: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掌握《论语》、《逍遥游》的内容 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代表性作品的学习。 教学难点:《论君子》和《逍遥游》的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从语录体的《论语》到韵散结合体的《老子》,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 逐步成熟。语录体的《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 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 体过渡的迹象。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 的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 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 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 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一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其祖先系宋国贵族,属殷后人, 后来逃亡至鲁国。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自述:“吾少也贱”,他早年从事过许多被 认为卑贱的职业,如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牛羊等。以后主要从事帮助贵族办理婚丧赞礼的 “儒”的职业,近晚年时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力图实现 他复兴周礼的政治理想,但终其一生未能如愿。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他对“仁”的解释。他把“仁”当作最高的 道德标准,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孔子还提倡“礼”,主张 用礼来维护旧存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崇尚武功的情况下,孔子的主张是行不通 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是成功的。 他是我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 展有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对于教学态度和方
法,孔子有许多好的见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还主张启发式教育等等。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 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等,影响深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在文学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 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又如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 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语》的成书 《论语》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手,始作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最后 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约卒于鲁元公元年(前436 年),战国初期。《论语》中以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和鲁人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为最晚,由此可 以大致断定《论语》的成书时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21篇、《齐论语》22篇、《鲁论 语》20篇。《古论语》是鲁恭王毁孔子旧宅时取得的,因用古文写成,所以叫《古论语》: 《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二篇,《古论语》比《鲁论语》多一篇《子张》(《古论语》 有二个《子张篇》,其中一个在《鲁论语》中是合并到《尧问》这一篇中的。《古论语》和 《鲁论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篇目次序。今存《论语》是《鲁论语》,其他两本已经亡佚汉 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 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侯论》而成。 (三)《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 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论语》的文学价值 表现在:《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是语录体散文的典 范之作,书中有一些对话说理篇章己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整体与说理文还有一定 的距离,但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对于先秦说理文的形制有了直接的影响。其语言形象、 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善于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至 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
3 法,孔子有许多好的见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还主张启发式教育等等。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 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等,影响深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在文学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 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又如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 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语》的成书 《论语》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手,始作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最后 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约卒于鲁元公元年(前 436 年),战国初期。《论语》中以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和鲁人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为最晚,由此可 以大致断定《论语》的成书时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21 篇、《齐论语》22 篇、《鲁论 语》20 篇。《古论语》是鲁恭王毁孔子旧宅时取得的,因用古文写成,所以叫《古论语》。 《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二篇,《古论语》比《鲁论语》多一篇《子张》(《古论语》 有二个《子张篇》,其中一个在《鲁论语》中是合并到《尧问》这一篇中的。《古论语》和 《鲁论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篇目次序。今存《论语》是《鲁论语》,其他两本已经亡佚汉 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 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侯论》而成。 (三)《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 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论语》的文学价值 表现在:《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是语录体散文的典 范之作,书中有一些对话说理篇章已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整体与说理文还有一定 的距离,但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对于先秦说理文的形制有了直接的影响。其语言形象、 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善于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至 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作品分析一一《论君子》 在论语中论君子的言语一共有八十四则,这里选择的是有代表性的十三则。在孔子 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统治者,一个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 孔子的学说里面有的时候指的是第一个含义,但是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后面一个。孔子对于 君子品行道德的期望其实是儒家的对于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 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 符合道义。” 【解读】 本章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话,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是孔子的一个非常有 才能的学 产在郑 公、足 时执 。 晋国当悼公 公、昭 顷公、定公五世, 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 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 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 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 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孟子认为君所以能治民,在于君自身 正,正己而后正人。他说:“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作为君子典范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在这里提 出来的君子的标准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 9于兴于©不通,服不合© 恭而无礼则劳0,慎而无礼则意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 【注释】 ①劳:辛劳,劳苦。 ②葸:音 x1,拘谨,畏惧、胆怯害怕的样子。 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④笃:厚待、真诚。 ⑤故旧:故交,老朋友。 ⑥偷:淡薄。这里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泰伯: 周大王的长子。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疲劳:只是谨慎而不依礼而行,就会显得 畏缩拘谨:只是心直口快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在上位的人如果厚 待自己的父母兄弟,老百姓当中就会趋向仁德,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 同 老百姓之间就不会冷漠无情了。” 【评析 此处的“礼”指的是礼的本质含义。这是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把君子之道放
4 (五)作品分析——《论君子》 在论语中论君子的言语一共有八十四则,这里选择的是有代表性的十三则。在孔子 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统治者,一个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 孔子的学说里面有的时候指的是第一个含义,但是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后面一个。孔子对于 君子品行道德的期望其实是儒家的对于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 1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 符合道义。” 【解读】 本章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话,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是孔子的一个非常有 才能的学生,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 22 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 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 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 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 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孟子认为君所以能治民,在于君自身 正,正己而后正人。他说:“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作为君子典范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在这里提 出来的君子的标准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 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 笃④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⑤不遗,则民不偷⑥。” 【注释】 ①劳:辛劳,劳苦。 ②葸:音xǐ,拘谨,畏惧、胆怯害怕的样子。 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④笃:厚待、真诚。 ⑤故旧:故交,老朋友。 ⑥偷:淡薄。这里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泰伯:周大王的长子。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疲劳;只是谨慎而不依礼而行,就会显得 畏缩拘谨;只是心直口快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在上位的人如果厚 待自己的父母兄弟,老百姓当中就会趋向仁德,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 同事,老百姓之间就不会冷漠无情了。” 【评析】 此处的“礼”指的是礼的本质含义。这是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把君子之道放
在“礼“的范围之下。古代的礼,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分寸或者度。任何一位 社会成员做到这些,这个社会的风气将会为之一振,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植”、“函”、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 “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 否则就会出现“劳 苗 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说, 是各种执行行事的规关 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 “动乱”、“伤人”。“礼 作为人文、理性,重视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 三进“立于利”、“克己复利为仁”,均应作此解。中国的传统人伦也和这种融理于桔的人 情味道紧紧相连。 3、于日: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努力勤奋的学习它,誓死守卫治国它。不进入危 险的、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作官,实现抱负,天 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这是耻辱:西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 是耻辱 【读解】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实际上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只不过联系到学与守,贫贱与富贵作了更深入的闸发,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厂 阔的境界罢了 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 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 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君子 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 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 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这是儒道的区别所在。有道无道对于道家是没有意 义的的,不管政治好坏他们选择的都是逃避,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可能有好 治 国家或者“天下 。儒家讲的是隐、藏。但是儒道两家都重视保全自己的性命, 不主 张胡乱去“献身”。 “益者 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 【壮轻】 ①谅:诚信 “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谅” 与“贞”相对,指小信。 但这里却泛指守信, ,小信的区别 ②便(pi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④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立】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与守信的人交朋友 与见多识 人交朋友 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 刀的人交朋友, 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这是孔子从对方为人之道上来教导。孔子多用这种具体的经验概括来教导学生
5 在“礼“的范围之下。古代的礼,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分寸或者度 。任何一位 社会成员做到这些,这个社会的风气将会为之一振,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 “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 “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说,“礼”是各种执行行事的规矩 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动乱”、“伤人”。“礼” 作为人文、理性,重视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 三讲“立于礼”、“克己复礼为仁”,均应作此解。中国的传统人伦也和这种融理于情的人 情味道紧紧相连。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 ②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努力勤奋的学习它,誓死守卫治国它。不进入危 险的、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作官,实现抱负,天 下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 富贵,也是耻辱。” 【读解】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实际上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只不过联系到学与守,贫贱与富贵作了更深入的阐发,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 阔的境界罢了。 孔子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 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君子”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 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 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这是儒道的区别所在。有道无道对于道家是没有意 义的的,不管政治好坏他们选择的都是逃避,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可能有好的政 治、国家或者“天下”。儒家讲的是隐、藏。但是儒道两家都重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主 张胡乱去“献身”。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 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 ①谅:诚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 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á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④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 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这是孔子从对方为人之道上来教导。孔子多用这种具体的经验概括来教导学生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 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③佚,同“” ④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 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 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6、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您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晋2。 【注释】 ①愆:音q1an,过失 :音g,盲人。 2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 就说话,这是急躁:己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 这是瞎子。” 【读 这是孔子对于谈话态度的教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 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 戒除贪得无厌。” “得”也可以理解为满足,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停滞不前。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 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注释】 大人: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人叫作“大人”,后来对于一些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作“大 人”。但是在这里“大人”指的是在高位的人,“圣人”指的是有道德的人。 【译文】 不懂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 6
6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 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③佚:同“逸”。 ④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 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 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音qiān,过失。 ②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 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 这是瞎子。” 【读解】 这是孔子对于谈话态度的教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 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 戒除贪得无厌。” “得”也可以理解为满足,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停滞不前。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 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注释】 大人: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人叫作“大人”,后来对于一些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作“大 人”。但是在这里“大人”指的是在高位的人,“圣人”指的是有道德的人。 【译文】 不懂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
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 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听清楚:白己的险色,要思老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老是否谦恭:言淡的时候,要思老 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 生气时 要思考是否会引起麻烦,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 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 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 学说的组成 以上这几则,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与人相处和结交的 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 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 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行为举止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 定的参考价值。 10、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六蔽②矣乎?”对日:“未也。”“居③!吾语女。好仁 不好学④,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⑤: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⑥: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⑦: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 ①女:同“汝”,你。 ②六言六蔽:“言”就是“德”,六言指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六蔽指与言想对的愚、荡、贼、,绞、乱、狂。蔽同 “敏” ③居:坐 ④不好学:指不学就不能明理,不能把握好“六言”的分寸,所以会出现“六蔽”。 ⑤荡:指无所适从的样子。 ⑥成:害 ⑦绞:尖刻刺人。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 “来坐下!我告诉你。 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 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 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 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 喜好刘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评析】 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知难而 好学具有关键微妙的地位,“学”是儒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与求仁 内在相关的。学,指的是形而上这个层次的,就其内容而言,指的是礼仪制度、道德原则 和行为规范。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这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 >
7 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 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生气时, 要思考是否会引起麻烦,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 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 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 学说的组成部分。 以上这几则,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与人相处和结交时 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 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 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 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行为举止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10、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六蔽②矣乎?”对曰:“未也。”“居③!吾语女。好仁 不好学④,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⑤;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⑥;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⑦;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女:同“汝”,你。 ②六言六蔽:“言”就是“德”,六言指下文说的仁、智、信、直、 勇,刚六种品德, 六蔽指与言想对的愚、荡、贼、,绞、乱、狂。蔽同 “弊”。 ③居:坐。 ④不好学:指不学就不能明理,不能把握好“六言”的分寸,所以会出现“六蔽”。 ⑤荡:指无所适从的样子。 ⑥贼:害。 ⑦绞:尖刻刺人。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 “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 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 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 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 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评析】 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知难而 好学具有关键微妙的地位,“学”是儒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与求仁 内在相关的。学,指的是形而上这个层次的,就其内容而言,指的是礼仪制度、道德原则 和行为规范。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这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
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所以说,只有好学,才能 成就完善的人格,否则就会造成人格上的缺陷。我们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无论是在历史 上还是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都是有很多的。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波河时, 宋军中有将 冲锋 去消灭楚车 襄公为了表示“仁” 不鼓不成列 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因伤腿而送了命, 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实 际上也是说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赋”的道理。东郭先生对狼 讲仁慈,讲信用,结果拚命害了自己。这些教训都是非常深 推而 “六言 大蔽 ”实际上就是反 对教条主 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 际。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这是需 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 11、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②不疚③,夫何优何惧?” 【注释】 ①司马牛,是孔子的门生中地位比较高的两个中的一个。 ②内省(xing):内心反省。 ③不(),不断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主:“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哪还 有什么可以忧虑和恐惧的呢?” 【评 人都是在忧愁和烦恼中度过的,哪里可以没有忧愁和烦恼呢?不忧不惧就是因为问心 无愧,所以说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建立在“内省不疚”的基础上,君子日三省吾身,问心无 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情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养成内省的功夫,发现缺点 能够及时改正。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孔子希望人们向自己的内心用功。具体来说,就是以 一刘第基木行为准训 ,塑造并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铸造 许净化白口的灵魂 ,去除假丑恶。为此,勒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好途径,也符合道德自觉 的规律。 设:线目:一食。一饮、在营,人不绍其优日也不改其乐 【注释】 ①箪(da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 【译文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 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评析】 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定 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说。 8
8 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所以说,只有好学,才能 成就完善的人格,否则就会造成人格上的缺陷。我们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无论是在历史 上还是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都是有很多的。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时, 宋军中有将领建议冲锋过去消灭楚军。可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 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因伤腿而送了命。 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实 际上也是说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道理。东郭先生对狼 讲仁慈,讲信用,结果拚命害了自己。这些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际上就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 际。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这是需 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 11、 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②不疚③,夫何忧何惧?” 【注释】 ① 司马牛,是孔子的门生中地位比较高的两个中的一个。 ② 内省(xing):内心反省。 ③ 不疚(ju):不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主:“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哪还 有什么可以忧虑和恐惧的呢?” 【评析】 人都是在忧愁和烦恼中度过的,哪里可以没有忧愁和烦恼呢?不忧不惧就是因为问心 无愧,所以说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建立在“内省不疚”的基础上,君子日三省吾身,问心无 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情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养成内省的功夫,发现缺点 能够及时改正。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孔子希望人们向自己的内心用功。具体来说,就是以 仁、礼等基本行为准则,塑造并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铸造并净化自己的灵魂。向着真善 美,去除假丑恶。为此,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好途径,也符合道德自觉 的规律。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 【译文】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 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评析】 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定 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 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 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 是“义” 如果不 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 茶淡饭,睡觉连枕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 “义”,也就是仁义、道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 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 活的窘迫。 13、颜渊啁然①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 【注释 ①唱(ku)然:叹气的样子。 ②卓尔:挺立的样子。 ③未由:不知从什么地方。 【译文】 颜渊感叹说 “越仰望着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深; 眼看着它在前面,忽然又在后 面去了。老师就是这样善于有步骤地诱导人,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充实我,用一定的礼节来 约束我,使我想停止也停止不下来。我已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似乎能独立的作些事情了, 但要想追随他前进,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始。 【评析】 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 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而感到自已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 二、庄周与《庄子》 (一)庄子生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山东曹县)。他继承和 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重要的思想家。庄子曾在家乡做过 “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宜王同时,与孟子也大致同时。 庄子一生贫困,做过短期漆园吏,之后归隐“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碱(《列 御寇》)。曾向监河候借过米。庄子政治上鄙视权贵,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 度。《史记》记载,楚庄王闻庄周贤,便备厚礼聘请他做相,却被拒绝。庄子对楚庄王的 9
9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 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 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 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 是“义”。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 茶淡饭,睡觉连枕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 “义”,也就是仁义、道 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 了 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 活的窘迫。 13、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 【注释】 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②卓尔:挺立的样子。 ③未由:不知从什么地方。 【译文】 颜渊感叹说:“越仰望着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深;眼看着它在前面,忽然又在后 面去了。老师就是这样善于有步骤地诱导人,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充实我,用一定的礼节来 约束我,使我想停止也停止不下来。我已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似乎能独立的作些事情了, 但要想追随他前进,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始。” 【评析】 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 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 二、庄周与《庄子》 (一)庄子生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山东曹县)。他继承和 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重要的思想家。庄子曾在家乡做过 “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孟子也大致同时。 庄子一生贫困,做过短期漆园吏,之后归隐“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列 御寇》)。曾向监河候借过米。庄子政治上鄙视权贵,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 度。《史记》记载,楚庄王闻庄周贤,便备厚礼聘请他做相,却被拒绝。庄子对楚庄王的
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农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二)《庄子》的成书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 著作,也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可分为 内、外、杂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相传是庄子自撰,“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 (三)《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思想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否定现实,反对变革,放弃斗争,脱离社会。否定真理,否定知识 取消质的差别。同时他还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鄙视富贵利禄,揭露并痛恨不合理的社会。 庄子文章风格,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运笔纵横恣肆,语言滑稽幽默,词趣 华深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言大而博,旨深而远。“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 载《艺概》) (四)《庄子》的艺术特征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庄子自 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 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 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 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庄子为什么要用“三言”说理呢?在庄子一派人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不能用实实 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 不傥,不以脑(qi)见之也。”(《天下》)。 在“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 事200多则。《庄子寓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 子》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由于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 之辞”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文章因此形象生动
10 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二)《庄子》的成书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 著作,也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可分为 内、外、杂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相传是庄子自撰,“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 (三)《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思想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否定现实,反对变革,放弃斗争,脱离社会。否定真理,否定知识, 取消质的差别。同时他还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鄙视富贵利禄,揭露并痛恨不合理的社会。 庄子文章风格,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运笔纵横恣肆,语言滑稽幽默,词趣 华深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言大而博,旨深而远。“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 载《艺概》) (四)《庄子》的艺术特征 1、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庄子自 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 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 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 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庄子为什么要用“三言”说理呢?在庄子一派人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不能用实实 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 不傥,不以觭(qi)见之也。”(《天下》)。 在“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 事 200 多则。《庄子寓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 子》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由于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 之辞”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文章因此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