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苏轼诗词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在北宋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记梦》 教学难 苏轼独到的人生态度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教学方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朗诵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平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是北宋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 一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书画艺术方面他 也是名家:书法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 的重要人物。他涉猎的领域如此之广,而在各个领域中又能同时取得突出的成绩,这在我国 文学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苏轼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一 “三苏”,母程氏也曾 “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慕志铭》)。 嘉褚元年(1056),苏试首次出川卦京应举,次年与弟描中同榜讲士,深受主考欧阳图 货识。“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 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 经江 凌再度赴京。嘉祐 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 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二)第二期(1069一1085)为请求外调、历在四州、乌台诗案、贬谪费州时期。 苏轼凤翔任满,妻子王弗与父苏洵相继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 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草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 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 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 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 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 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幕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 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试“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
1 第八章 苏轼诗词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在北宋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记梦》 教学难点 苏轼独到的人生态度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朗诵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是北宋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书画艺术方面他 也是名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 的重要人物。他涉猎的领域如此之广,而在各个领域中又能同时取得突出的成绩,这在我国 文学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苏轼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三苏”,母程氏也曾 “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 赏识。“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三 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 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 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二)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凤翔任满,妻子王弗与父苏洵相继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 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 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 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 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 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 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 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
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这就酿成 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 一徇史台。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 贬黄州。在元 三时期的贬斥生活中 他虽被迫 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 笔 ,他仍然 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黄州时期也成为他创作的丰收期、转变期,文 风渐趋高旷超迈,潇洒飘逸。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 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东坡半山焉能安石”,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 山,互相唱和。 (三)第三期(1085一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 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 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一害 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 一洛蜀党争。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 郡”(《乞外补口 贾易札子》) 先后被派知颗州、扬州、定州 苏轼在杭州, 曾减赋振 据湖修堤:在定州,曾整伤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四)第四期(1093一1101)为远谪惠、詹时期: 绍予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热,亚元祐旧臣,苏试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 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 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偏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 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 流露了深厚的同情。此期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文风趋于平淡、清澈。这时期他写了大量 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直到元 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二、 思想 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出入儒道,濡染佛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使儒、释、道三教 达到了有机融合,但其思相仍以橘家为本,这是苏轼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形成其种特的 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 1、苏轼的政治思想以居家思想为主导,一生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为人坚错 操守,风节凛然 决不在政治斗争中望风使舵。在朝任职,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爱民 抑使中晚年送遭打击,其报国事君、关心民摸的政治理想仍不改变。 2、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由于政治上一再受挫, 特别是身处贬谪的逆境之中,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 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仍然能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旺盛的创作活力的原因。 3、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创作前应做到“胸有成竹”(《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的艺术境界。 三、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现存约四千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 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发展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
2 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这就酿成 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御史台。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 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 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黄州时期也成为他创作的丰收期、转变期,文 风渐趋高旷超迈,潇洒飘逸。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 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东坡半山焉能安石”,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 山,互相唱和。 (三)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 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 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 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 —洛蜀党争。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 郡”(《乞外补□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 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四)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 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 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 流露了深厚的同情。此期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文风趋于平淡、清澈。这时期他写了大量 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直到元 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二、 思想 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出入儒道,濡染佛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使儒、释、道三教 达到了有机融合,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这是苏轼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形成其独特的 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 1、苏轼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一生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为人坚持 操守,风节凛然,决不在政治斗争中望风使舵。在朝任职,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爱民, 即使中晚年迭遭打击,其报国事君、关心民瘼的政治理想仍不改变。 2、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由于政治上一再受挫, 特别是身处贬谪的逆境之中,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 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仍然能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旺盛的创作活力的原因。 3、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创作前应做到“胸有成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的艺术境界。 三、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现存约四千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 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发展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
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天地万物,嬉笑怒驾,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 东坡益大放厥词 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 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 在此。”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诗人以一个问句开始,抛出了一个卷念。并自己回答说:“应似飞鸿 踏雪泥”。接下来的领联,进一步解释这个比喻: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 上虽然偶然间留下了鸿的指爪痕迹,但是,鸿飞到何方,有谁知道呢?这四句话,所表达的 含义,后来凝结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表达人生的飘忽不定 这首诗,原本是七律。按照七 律的格律要求,领联、颈联都要求对仗,但是,苏轼这首 诗,前面四句却都是单行入律,这是苏轼勇于打破成规的地方。这种形式,在律诗尚未完全 定型的初盛唐时期偶尔一见,比如著名的崔颗的《登黄鹤楼》: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与苏轼这四句很相似。 预联开始怀旧。老已死成新搭,昔年抗只弟曾经在强池到一个名为泰紧的老的 殷勒接待,但是今日旧地重来,老僧已然 仙去:坏壁无由见旧题 当年在奉贤的寺庙墙壁上 兄弟两人题写的诗句,也已经因为墙壁的损坏而踪迹全无了。这是对前面香泥鸿爪意象的进 一步补充。不过是短短的几年光阴,就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人生真如一梦呵。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日长人困赛驴嘴。当年旅途的艰辛,今日仕途的刚刚开始, 切都还有可能。这也是对雪泥鸿爪的进一步补充。我们当时是否曾想到今日的一切呢? 预联和昆联, 一正一反,从不同的方面将雪泥鸿爪的意境充实起来,遂赋子这首诗以无 穷的魅力 虽然是苏轼早期的诗歌,但是也是苏轼诗歌代表作之一。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 始终不曾脱离这样的人生充满了偶然与虚幻的感觉.但是难得的是,苏轼却没有因此而消极、 而循世。历尽限难,始终热爱若这空无一物的人生。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写诗说:人似秋德 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春梦了无痕,与雪泥鸿爪的意象,所表达的人生体会,内涵是 致的。只是春梦无痕,更觉虚幻 (二)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 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在观今上 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 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蒂篱,“以诗为词”,凡是 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3
3 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 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 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 在此。” 和 子 由 渑 池 怀 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诗人以一个问句开始,抛出了一个悬念。并自已回答说:“应似飞鸿 踏雪泥”。接下来的颔联,进一步解释这个比喻: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 上虽然偶然间留下了鸿的指爪痕迹,但是,鸿飞到何方,有谁知道呢?这四句话,所表达的 含义,后来凝结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表达人生的飘忽不定。 这首诗,原本是七律。按照七律的格律要求,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但是,苏轼这首 诗,前面四句却都是单行入律,这是苏轼勇于打破成规的地方。这种形式,在律诗尚未完全 定型的初盛唐时期偶尔一见,比如著名的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与苏轼这四句很相似。 颈联开始怀旧。老僧已死成新塔,昔年苏轼兄弟曾经在渑池得到一个名为奉贤的老僧的 殷勤接待,但是今日旧地重来,老僧已然仙去;坏壁无由见旧题:当年在奉贤的寺庙墙壁上, 兄弟两人题写的诗句,也已经因为墙壁的损坏而踪迹全无了。这是对前面雪泥鸿爪意象的进 一步补充。不过是短短的几年光阴,就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人生真如一梦呵。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日长人困蹇驴嘶。当年旅途的艰辛,今日仕途的刚刚开始,一 切都还有可能。这也是对雪泥鸿爪的进一步补充。我们当时是否曾想到今日的一切呢? 颈联和尾联,一正一反,从不同的方面将雪泥鸿爪的意境充实起来,遂赋予这首诗以无 穷的魅力。 虽然是苏轼早期的诗歌,但是也是苏轼诗歌代表作之一。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 始终不曾脱离这样的人生充满了偶然与虚幻的感觉。但是难得的是,苏轼却没有因此而消极、 而遁世。历尽艰难,始终热爱着这空无一物的人生。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写诗说:人似秋鸿 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春梦了无痕,与雪泥鸿爪的意象,所表达的人生体会,内涵是 一致的。只是春梦无痕,更觉虚幻。 (二)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 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1、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 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 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3、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 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 、在形式上 无论是词的表 手法 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 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 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奥台矣!”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干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岗。 题解:熙宁八年(公元1075)的正月二十日夜晚,作者在密州任太守的时候,梦见了已 经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醒来后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王弗卒于治平二年 (公元1065),距作者记梦时整整十年。王弗与苏轼,虽然不是青梅竹马的爱情,但是婚后 感情一直很好。王弗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女子,领能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断定一个人的德 行,并常常对苏轼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规劝,总能得到苏轼的欣然同意 写这首《江城子》的时候,是苏轼比较苦闷的时期。他早年“奋励有当世志”,很想有 一番作为,而且少年成名,深孚众望。但是正当他要大展宏图的时候,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 变法,而苏轼与王安石是持不同政见的,因此,在朝中无法立足,于是首先到了杭州,做了 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思念在山东的弟弟。在杭州任满之后,向朝廷提出申请,来到了密州 密州是一个贫穷的小地方,与富庶的杭州根本无法相比,在这里,苏轼经历了他人生旅程中 的 次心灵与思想 蜕变 写出了诸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以 及《望江南·超然台上作》等一系列的名篇,自然还有这首掉亡的《江城子·记梦》。 上圆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十年生死两茫花,写生死暌违之感。下面的“不 思量,自难忘”轻轻的笔触,却是深深的伤痛。这样无需思想而如呼吸一样自然的思量,才 是最深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能在亲人的坟前倾吐心事,也算得一种安慰。然 而,妻子的坟,却远在千里之外,自己满腹的凄凉。 又能到 哪里去倾诉呢?。“十年”,是漫 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 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 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 以跨越,接下来的一句,是想象之语:已经生死相隔十年了,现在,即使见面,我这满面的 风尘,染霜的鬓发,她还能认得我吗?十年之间的羁旅生涯中所有的心酸与苦闷,都在这六 个字之中了 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写梦中所见到的妻子 还如生前一样,坐在窗前梳妆。梳妆,是一个极富于女性意味的动作。古典诗词之中,描写 夫妻之间感情交流,都喜欢选择这样的一个动作。这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 然而,在这里,此时此刻,词人与妻子无言相对,不尽的泪水默默地流淌着。所有的交流, 4
4 3、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 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 4、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 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 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岗。 题解:熙宁八年(公元 1075)的正月二十日夜晚,作者在密州任太守的时候,梦见了已 经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醒来后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王弗卒于治平二年 (公元 1065),距作者记梦时整整十年。王弗与苏轼,虽然不是青梅竹马的爱情,但是婚后 感情一直很好。王弗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女子,颇能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断定一个人的德 行,并常常对苏轼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规劝,总能得到苏轼的欣然同意。 写这首《江城子》的时候,是苏轼比较苦闷的时期。他早年“奋励有当世志”,很想有 一番作为,而且少年成名,深孚众望。但是正当他要大展宏图的时候,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 变法,而苏轼与王安石是持不同政见的,因此,在朝中无法立足,于是首先到了杭州,做了 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思念在山东的弟弟,在杭州任满之后,向朝廷提出申请,来到了密州。 密州是一个贫穷的小地方,与富庶的杭州根本无法相比,在这里,苏轼经历了他人生旅程中 的一次心灵与思想的蜕变,写出了诸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以 及《望江南·超然台上作》等一系列的名篇,自然还有这首悼亡的《江城子·记梦》。 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生死暌违之感。下面的“不 思量,自难忘”轻轻的笔触,却是深深的伤痛。这样无需思想而如呼吸一样自然的思量,才 是最深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能在亲人的坟前倾吐心事,也算得一种安慰。然 而,妻子的坟,却远在千里之外,自己满腹的凄凉,又能到哪里去倾诉呢?。“十年”,是漫 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 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 以跨越,接下来的一句,是想象之语:已经生死相隔十年了,现在,即使见面,我这满面的 风尘,染霜的鬓发,她还能认得我吗?十年之间的羁旅生涯中所有的心酸与苦闷,都在这六 个字之中了。 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到的妻子。 还如生前一样,坐在窗前梳妆。梳妆,是一个极富于女性意味的动作。古典诗词之中,描写 夫妻之间感情交流,都喜欢选择这样的一个动作。这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 然而,在这里,此时此刻,词人与妻子无言相对,不尽的泪水默默地流淌着。所有的交流
都在不言之中。这无言的默契,才是心灵最深处的交融。 梦中的情景是如此的难忘,词人推想自己的妻子无语话凄凉的情形: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岗。这里用了 一个典故。唐诗中有这样的 个故事:幽州太守张某的妻子,有 一天托梦给他,说“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月光是明激的,然而却因此越发显得夜晚 的冷清与孤寂。词到此就戛然而止了,然而,作者心中无限的幽怨,却绵绵不断。 艺术特点: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附录:两首著名的悼亡词。 鹧鸪天 贺钟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金缕曲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 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 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怪、剩月零风里。清泪尽, 纸灰起。 四、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 表若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书法、绘画也有极高 的造诣。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身上,也 典型地体现着未型文化的精树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 士”(黄庭坚、秦观、张未、晁补之)、“苏门六君子”(陈师道、李膺)等,他们在创 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 范,其政论、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 学习的标木,直到清代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 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 5
5 都在不言之中。这无言的默契,才是心灵最深处的交融。 梦中的情景是如此的难忘,词人推想自己的妻子无语话凄凉的情形: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岗。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唐诗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幽州太守张某的妻子,有 一天托梦给他,说“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月光是明澈的,然而却因此越发显得夜晚 的冷清与孤寂。词到此就戛然而止了,然而,作者心中无限的幽怨,却绵绵不断。 艺术特点: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附录:两首著名的悼亡词。 鹧 鸪 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金 缕 曲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 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 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 纸灰起。 四、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 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书法、绘画也有极高 的造诣。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身上,也 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 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苏门六君子”(陈师道、李膺)等,他们在创 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 范,其政论、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 学习的标本,直到清代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 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
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 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苏轼执中持平的品 ,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开朗幽默的“坡仙” 气质,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等,共同构筑成他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式,为后人景仰、倾慕,更 为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人的精神与心态。 思考题: 1、“悼亡”在诗词史上的特定含义 2、苏轼在宋诗、宋词史上的地位。 3、体会《江城子》白描的艺术手法。 4、掌握“雪泥鸿爪”的意义和来历。 5、背诵《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记梦》 6
6 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 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3. 苏轼执中持平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开朗幽默的“坡仙” 气质,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等,共同构筑成他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式,为后人景仰、倾慕,更 为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人的精神与心态。 思考题: 1、“悼亡”在诗词史上的特定含义。 2、苏轼在宋诗、宋词史上的地位。 3、体会《江城子》白描的艺术手法。 4、掌握“雪泥鸿爪”的意义和来历。 5、背诵《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