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散文(下) 教学目标: 了解司马迁生平与其创作《史记》的关系,了解《史记》的文学成就及风 格特征,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与艺术。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语言现象;文言文的翻译。 教学重点: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和《陈情表》的表情艺术。 教学难点:《史记》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司马迁与《垓下之围》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前145一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夏阳,县名,今韩城)人。地方 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 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 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 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史官为世袭官职,司马谈死后,司马迁 孝期一满,即继任太史令。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基本上是兼容并包而更崇尚道家。这对司 马迁有直接影响。司马迁也崇尚黄老,同时又有儒家等思想成分。 司马迁能决心写《史记》,他父亲起了极大作用。司马谈身为史官,但却没有修撰成 感到非常遗憾。临死前, 拉着司马迁的手 边哭一边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上世尝显功名 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 则续吾祖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把撰写史书与孔子的功绩相比照,“孔 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希望儿子也能成为孔子一样 的人物。司马迁当时流泪答应。三年服孝期满,司马迁果真改武从文,当了太史令。于是 一读藏书(汉朝广开献书之路,并设立国家藏书处,如当时石室、金匮之类。司马迁身为 史官,可以方便地阅读这此 籍。 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当时随父亲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 一边自学。后来随 父亲到达长安,跟随不少大师学习。任太史令以后,更加广泛地阅读各种文献。经过十 年读书,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司马迁于前126年二十岁时开始了第一次壮游。这一次 漫游,司马千观了 ,也收集了不少史料和传说,还陶治了情操。这次出游回来, 司马 进入什途, 做中 奉武帝命令 视四南部和 这一次出游的地方 少数民族聚居地,司马迁也广泛收集材料,后来据此写成《西南夷列传》,并在《货殖列 传》中将这一地区的地貌、物产作了详细记录。第三次,是在前110年,35岁。跟随武帝 从长安出发,往东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封禅之后,又随武帝“帅师巡边”。北上,出长 城,直到呼和浩持一带。然后又往东到碣石(今河北昌黎具北)、了西。这次出行,为司 马迁作《封禅书》、《泰始皇本纪》、《武帝纪》、《蒙恬列传》等积累了资料 次游历,东到海边,南到巴蜀 西至陇海, 北到长城内外 涉及大半个 中国。所到之处,司马迁不仅看了名胜风景,收集了资料,增广了见闻,陶治了情操,而 且其文章风格也深受影响。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同情李陵而受宫刑。前99年,骑都尉李陵率步兵5000 人奉命出征匈奴,被匈奴八万人围困。李陵率部连战十余日,杀敌一万多,终因粮尽兵乏
1 第十三章 散文(下) 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生平与其创作《史记》的关系,了解《史记》的文学成就及风 格特征,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与艺术。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语言现象;文言文的翻译。 教学重点: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和《陈情表》的表情艺术。 教学难点:《史记》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司马迁与《垓下之围》 一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前 145—前 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夏阳,县名,今韩城)人。地方 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 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 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史官为世袭官职,司马谈死后,司马迁 孝期一满,即继任太史令。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基本上是兼容并包而更崇尚道家。这对司 马迁有直接影响。司马迁也崇尚黄老,同时又有儒家等思想成分。 司马迁能决心写《史记》,他父亲起了极大作用。司马谈身为史官,但却没有修撰成 史书,感到非常遗憾。临死前,拉着司马迁的手,一边哭一边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把撰写史书与孔子的功绩相比照,“孔 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希望儿子也能成为孔子一样 的人物。司马迁当时流泪答应。三年服孝期满,司马迁果真改武从文,当了太史令。于是 广读藏书(汉朝广开献书之路,并设立国家藏书处,如当时石室、金匮之类。司马迁身为 史官,可以方便地阅读这些书籍。) 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当时随父亲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一边自学。后来随 父亲到达长安,跟随不少大师学习。任太史令以后,更加广泛地阅读各种文献。经过十 年读书,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司马迁于前 126 年二十岁时开始了第一次壮游。这一次 漫游,司马迁观了景,也收集了不少史料和传说,还陶冶了情操。这次出游回来,司马迁 进入仕途,做郎中,不久,奉武帝命令,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这一次出游的地方是 少数民族聚居地,司马迁也广泛收集材料,后来据此写成《西南夷列传》,并在《货殖列 传》中将这一地区的地貌、物产作了详细记录。第三次,是在前 110 年,35 岁。跟随武帝 从长安出发,往东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封禅之后,又随武帝“帅师巡边”。北上,出长 城,直到呼和浩特一带。然后又往东到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辽西。这次出行,为司 马迁作《封禅书》、《秦始皇本纪》、《武帝纪》、《蒙恬列传》等积累了资料。 这三次游历,东到海边,南到巴蜀、云南,西至陇海,北到长城内外,涉及大半个 中国。所到之处,司马迁不仅看了名胜风景,收集了资料,增广了见闻,陶冶了情操,而 且其文章风格也深受影响。 天汉三年(前 98),司马迁因同情李陵而受宫刑。前 99 年,骑都尉李陵率步兵 5000 人奉命出征匈奴,被匈奴八万人围困。李陵率部连战十余日,杀敌一万多,终因粮尽兵乏
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十分震怒。汉律,军人被活捉即是死罪,更别说投降了。武帝因此 灭了李陵全族。武帝也曾问过臣僚意见。司马迁认为李陵个人品行极好,“有国士之风”, 这次投隆实属无奈。而日降后,也可以作汉军的内成。没担到这几话为司马千招来大祸 司马迁因此受到宫刑。 司马迁认为宫刑是最残酷的刑法,比死刑对人的摧残更严 。但他 从古人身上受到鼓刻 终于忍受巨大耻辱, 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伟力 著作。由于《史记》是在司马迁忍辱发愤的境况中完成的,所以不少篇章都流露出他的隐 痛,有抑郁不平之气。 《史记》原名《太忠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二《史记》的创作宗旨和体例 (一)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弄通和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 成败的道理 所谓 成一家之言”,就是说想借写《史记》而表达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作者的某 些社会、政治思想。不人云亦云。司马迁写《史记》,是想成为孔子第二,《史记》就是第 二部《春秋》。当时一般看法,孔子是万世之师,《春秋》则是孔子晚年寄托自己一生的理 想之作,充满微言大义,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曾记载孔子语:“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意思是说,我与其凭空发议论, 不 通过历史事实来表明我的见解和理想更为深切明白。司马迁正是仿孔子,把自己的历史见 解、政治主张通过写史的方式,用历史事实体现出来。 (二)体例: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 字。本纪主要是记叙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只有《秦本纪》例外,叙述的是秦国的 源起兴衰。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因为《史记》 人物传记为主 对 些事 的叙 述就不容易完整 是通 表的形式 补充和联络 书 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和艺术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和现状。(礼书、乐书 律书、历书、天官书.)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七十列传,则主要是各种不 同类型、不同阶层而又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 的历史。 综上所述,五种体例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各的功能。但在《史记》中,又相互配合 构成一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红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 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土世家则围绕十 二本纪而展开。这种体例使《史记》突破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 中,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三《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 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 的巧妙安排,造成了 《史记》 书婉 多变的叙事脉络。 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写人方面。在唐传奇产生之前,没有任 一种写人文学的成就能够赶上《史记》。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红楼梦》的写人艺术能与《史 记》相比。 与先秦历史散文相比,《史记》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先秦文献侧重记政治人物和军事
2 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十分震怒。汉律,军人被活捉即是死罪,更别说投降了。武帝因此 灭了李陵全族。武帝也曾问过臣僚意见。司马迁认为李陵个人品行极好,“有国士之风”, 这次投降实属无奈。而且降后,也可以作汉军的内应。没想到这几句话为司马迁招来大祸。 司马迁因此受到宫刑。司马迁认为宫刑是最残酷的刑法,比死刑对人的摧残更严酷。但他 从古人身上受到鼓舞,终于忍受巨大耻辱,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伟大 著作。由于《史记》是在司马迁忍辱发愤的境况中完成的,所以不少篇章都流露出他的隐 痛,有抑郁不平之气。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二《史记》的创作宗旨和体例 (一) 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弄通和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 成败的道理。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说想借写《史记》而表达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作者的某 些社会、政治思想。不人云亦云。司马迁写《史记》,是想成为孔子第二,《史记》就是第 二部《春秋》。当时一般看法,孔子是万世之师,《春秋》则是孔子晚年寄托自己一生的理 想之作,充满微言大义,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曾记载孔子语:“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意思是说,我与其凭空发议论,还不如 通过历史事实来表明我的见解和理想更为深切明白。司马迁正是仿孔子,把自己的历史见 解、政治主张通过写史的方式,用历史事实体现出来。 (二)体例: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 字。本纪主要是记叙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只有《秦本纪》例外,叙述的是秦国的 源起兴衰。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因为《史记》以 人物传记为主,对有些事情的叙述就不容易完整,于是通过表的形式进行补充和联络。书, 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和艺术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和现状。(礼书、乐书、 律书、历书、天官书.)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七十列传,则主要是各种不 同类型、不同阶层而又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 的历史。 综上所述,五种体例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各的功能。但在《史记》中,又相互配合, 构成一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 3000 年的 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则围绕十 二本纪而展开。这种体例使《史记》突破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 中,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三《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 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 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 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写人方面。在唐传奇产生之前,没有任 一种写人文学的成就能够赶上《史记》。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红楼梦》的写人艺术能与《史 记》相比。 与先秦历史散文相比,《史记》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先秦文献侧重记政治人物和军事
人物。《史记》中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 尽有,所涉人物4000多个,主要人物一百多名。《史记》人物形象是各具姿态的,都有自 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 “战国四公子”, 同以好士著称 但信陵 为保国士 孟尝君养士出 之利 平原君养士只为“豪举”,春申君养士则为与平原君比富。人物或高尚,或自私,或平庸 自有不同。 《史记》人物不仅有个性,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认 可.并对后出产生深远母影响的其些性。文品《中门》人物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重两原因 史记》 物共性 如知恩图报,以怨报德,士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等。人物的共性 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多面体形象,性格因素不会只是一种。《史记》中的人物也 是如此,所以往往血肉丰满。如项羽的多重人格特征。李斯的双重人格。司马迁在刻画人 物时,一方面能把握其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方面 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史个软程赛的空中石真的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史记 特征。 第二、运用细节锁事,体现人物性格 第三、运用“石见法”,为塑浩人物服条 第四、运用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人物个性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史记》具有雄深雅健的风格。 《史记》的人物传记往往叙术重大题材,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每,交大重大的历中車件 因之具有宏伟的画面。 《史记》无论写人叙事, 不表面化,具有深邃的意蕴。《史记》的叙 述语言有时朴拙,显出浑朴的气象。 具体看《史记》各篇,因所传之主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明王世贞《弇州 山人四部稿》卷146:“太史公之文有数端焉,帝王纪以己释《尚书》者也,又多引图纬子 家言,其文衍而虚。春秋诸世家,以己损益诸史者也,其文畅而杂.”但总体上仍具有 雄浑雅健的气象。 二、悲剧气氛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能将作者的同情融入其中,全书因此 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又有一种激越高亢的格调,使其悲剧性中带上壮烈的色彩。 项羽身处垓下之围,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仍然与敌人抗争,至死不肯过江东。李广自杀, 是为了不受辱。 三)、传奇色彩 李长之:“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进行《史记》创作时,作者将其特点表现 出来。写人,喜写其特异之事。写事,往往曲折起伏,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文字疏落, 句法参差,风格多变。都是显著例证。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开创纪传体史学,开创传记文学。《史记》标志着中 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高峰。《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使得“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 其范围”(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一)、《史记》大力弘杨的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旗炽 (二)、《史记》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其叙事体例、选材不重其多而重其典型性的原则
3 人物。《史记》中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 尽有,所涉人物 4000 多个,主要人物一百多名。《史记》人物形象是各具姿态的,都有自 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 同。“战国四公子”,同以好士著称,但信陵君养士为保国土,孟尝君养士出于一己之私, 平原君养士只为“豪举”,春申君养士则为与平原君比富。人物或高尚,或自私,或平庸, 自有不同。 《史记》人物不仅有个性,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认 可,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人物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原因。 《史记》人物共性,如知恩图报,以怨报德,士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等。人物的共性 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多面体形象,性格因素不会只是一种。《史记》中的人物也 是如此,所以往往血肉丰满。如项羽的多重人格特征。李斯的双重人格。司马迁在刻画人 物时,一方面能把握其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方面 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史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成功,得力于作者运用的方法。 第一、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特征。 第二、运用细节琐事,体现人物性格。 第三、运用“互见法”,为塑造人物服务。 第四、运用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人物个性。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史记》具有雄深雅健的风格。 《史记》的人物传记往往叙述重大题材,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交大重大的历史事件, 因之具有宏伟的画面。《史记》无论写人叙事,不表面化,具有深邃的意蕴。《史记》的叙 述语言有时朴拙,显出浑朴的气象。 具体看《史记》各篇,因所传之主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明王世贞《弇州 山人四部稿》卷 146:“太史公之文有数端焉,帝王纪以己释《尚书》者也,又多引图纬子 家言,其文衍而虚。春秋诸世家,以己损益诸史者也,其文畅而杂.”但总体上仍具有 雄浑雅健的气象。 (二)、悲剧气氛。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能将作者的同情融入其中,全书因此 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又有一种激越高亢的格调,使其悲剧性中带上壮烈的色彩。 项羽身处垓下之围,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仍然与敌人抗争,至死不肯过江东。李广自杀, 是为了不受辱。 (三)、传奇色彩。 李长之:“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进行《史记》创作时,作者将其特点表现 出来。写人,喜写其特异之事。写事,往往曲折起伏,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文字疏落, 句法参差,风格多变。都是显著例证。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开创纪传体史学,开创传记文学。《史记》标志着中 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高峰。《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使得“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 其范围”(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一)、《史记》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旗帜。 (二)、《史记》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其叙事体例、选材不重其多而重其典型性的原则
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均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三)、《史记》为后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经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写事写 人的方法,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世留下财富。 六《垓下之围》赏析 在赏析中掌握《史记》的艺术风格,体会司马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对于战役背景的解释 二语言分析和学习 对于文章的解读中贯穿着对于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高中已经学习过,这里 以复习为主),如词类活用、通假 古今异意 固定格式 ,特殊句式 三内容分析:本文分为霸王别姬、城东快战、乌江辞渡三个片段。塑造了一个末路 英雄的形象。三个场景,一层层的展示了项羽的性格特征:四面楚歌中悲歌慷慨,感人至 深。因为把自己的处境归因于“时不利”,遂另一曲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在城东快战 中路盖战所向披旧仍状周执干“天我,非战之罪”。至东时,赠宝马 杀身成仁这些》 这个非 时督天汉衡人网于极和人物瘦珍 英雄 形象达到了顶点和终点。项羽反复 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抓住了人物表现典型性格的各个片段的。比如项羽 在四面楚歌的凄凉环境中仍能面对宝马、美人高歌一曲,显示其豪迈的英雄气概:只有二 十八个骑兵也敢突围,非孤胆英雄未能为: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也不愿做俘虏而自刎更可见 其宁死不屈的执著 悲剧酿成的原因作者也是贳穿在文章中的 所以说在文尾的“太史公曰”就不 是突如其来的,前面的描述必然得出这样的结局和结论 第四节李密与《陈情表》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 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这样总结的说: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陈情表》自从) 选昭明太子的《文选》后就一直作为优秀散文入选各种的文学选本中,直到现在还保持着 艺术的感染力。像“茕茕子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甚至成为了名句和 典故留传甚广。 表,是古代实用行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文体就分为了“章、奏、表、议” 但 ,表这种公文文体,并不是为了表达对于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 明自己的请求,因此以抒情为主,而不是议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表”为文体进行 写作的一些文章,向来受到人们的称颂。比如孔融的《荐祢衡表》、曹植的《求自试表》、 诸葛亮的《出师表》
4 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均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三)、《史记》为后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经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写事写 人的方法,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世留下财富。 六《垓下之围》赏析 在赏析中掌握《史记》的艺术风格,体会司马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一 对于战役背景的解释 二 语言分析和学习 对于文章的解读中贯穿着对于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高中已经学习过,这里 以复习为主),如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意、固定格式、特殊句式等。 三 内容分析:本文分为霸王别姬、城东快战、乌江辞渡三个片段。塑造了一个末路 英雄的形象。三个场景,一层层的展示了项羽的性格特征:四面楚歌中悲歌慷慨,感人至 深。因为把自己的处境归因于“时不利”,遂另一曲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在城东快战 中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但是仍然固执于“天亡我,非战之罪”。至东渡乌江时,赠宝马、 与汉军短兵相接、杀身成仁这些举动让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达到了顶点和终点。项羽反复 呼号的“天亡我”值得人们对于战争和人物悲剧重新思考。 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抓住了人物表现典型性格的各个片段的。比如项羽 在四面楚歌的凄凉环境中仍能面对宝马、美人高歌一曲,显示其豪迈的英雄气概;只有二 十八个骑兵也敢突围,非孤胆英雄未能为;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也不愿做俘虏而自刎更可见 其宁死不屈的执著。 对人物悲剧酿成的原因作者也是贯穿在文章中的。所以说在文尾的“太史公曰”就不 是突如其来的,前面的描述必然得出这样的结局和结论。 第四节 李密与《陈情表》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 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这样总结的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陈情表》自从入 选昭明太子的《文选》后就一直作为优秀散文入选各种的文学选本中,直到现在还保持着 艺术的感染力。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甚至成为了名句和 典故留传甚广。 表,是古代实用行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文体就分为了“章、奏、表、议”, 但是,表这种公文文体,并不是为了表达对于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 表明自己的请求,因此以抒情为主,而不是议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表”为文体进行 写作的一些文章,向来受到人们的称颂。比如孔融的《荐祢衡表》、曹植的《求自试表》、 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李密与《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 李管,还多次出使吴,衣现的外交能,公元,福等 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 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担任尚书郎 太子洗马 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 下”的旗号。正因为李密的孝名天下闻名所以屡被征召。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 木”.但他因侍秦相母而未去应召。公元265任 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 又拜为洗马(即太 守 从官,在宫中负责掌管图书) 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 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 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 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 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 由婉言辞谢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 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 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 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 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 能没有后顾之 晋朝 建立 李密 对晋武帝 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 ,不是不相做官,而是此时此刻 不宜做官。 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 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 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 当当的政治依据 这就是 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 “以 治天下 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 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 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 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速奉圣朝,沐浴清化” 特蒙“国恩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摇,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 老大“生当品首死当结”原望阜因的,心、 李密很巧地醒了个居即朱 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之 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 再向 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 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 表文的特殊读者 -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承受了。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通慢。郡县 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干星火。”轻慢自帝,抗自合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这 个闲境,达到 不出来做官的目的 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式 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 “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 不事二主 “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 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 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 “忠孝不能两全 《韩诗外传》 “楚昭王 使石奢为理道, 有杀人者 则父也。著曰: “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 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 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 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 密也就无话说了
5 一 李密与《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 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大将军主薄、太子洗马 等官职,还多次出使吴国,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 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 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 下”的旗号。正因为李密的孝名天下闻名所以屡被征召。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 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公元 265 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 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在宫中负责掌管图书),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 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 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 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 由婉言辞谢。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 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 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 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 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 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 不宜做官。 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 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 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 治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 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 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 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望皇恩的诚心。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 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 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 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承受了。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 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 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 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 “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 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 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 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 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 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 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 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二《陈情表》赏析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 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 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通慢”的不满情绪: 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 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 对后一种感情 大肆 ,开 造成 感人 至深 的情 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 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 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 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幸情,“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 有许多话要说 如对祖母的感激, 对祖母的 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 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 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 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 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 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 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6
6 二 《陈情表》赏析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 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 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 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 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 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 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 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 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 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 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 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 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 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 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 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