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小说 教学目 宏观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了解“《世说新语》时代”了解“红学”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教学难 魏晋名士的人格冲突 教学方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影视插曲欣赏 课时安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无矣。”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并谓: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称此类作品为“刍尧狂夫之议也。”班固所列篇目 有一部分不是小说,故鲁迅谓:“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者近呼而悠缪者也。”以上所谓“小说”,与后世所谓“小说”相去甚远,且含轻视意味。 一、中国古典小说萌芽期:先秦两汉 远古神话、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史传文学野史杂记: 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我国古代神话多载于《山海经》,从 《山海经》到魏晋志怪小说,其间脉络较清渐。而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则于写人 叙事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二、中国古典小说童年期:魏晋南北朝 分志怪小说、轶事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未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 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 ,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 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安之别矣。 社会的不安定,为宗教迷信思想提供了土壤,故此期神仙鬼怪之说盛行,兼佛教广为传 播,因而产生了大量志怪小说: 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 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 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颠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而厌离 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 二枭雄而己。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小说 教学目标 宏观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了解“《世说新语》时代”;了解“红学”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教学难点 魏晋名士的人格冲突 教学方法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影视插曲欣赏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无矣。”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并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班固称此类作品为“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所列篇目, 有一部分不是小说,故鲁迅谓:“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者近呼而悠缪者也。”以上所谓“小说”,与后世所谓“小说”相去甚远,且含轻视意味。 一、中国古典小说萌芽期:先秦两汉 远古神话、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史传文学野史杂记: 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我国古代神话多载于《山海经》,从 《山海经》到魏晋志怪小说,其间脉络较清晰。而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则于写人 叙事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二、中国古典小说童年期:魏晋南北朝 分志怪小说、轶事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 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 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社会的不安定,为宗教迷信思想提供了土壤,故此期神仙鬼怪之说盛行,兼佛教广为传 播,因而产生了大量志怪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 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 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而厌离 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一 二枭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
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由于崇尚清谈的结果,遂产生志人小说。 一如今日之记新闻 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出现,毕 竟标志者小说在中国作为一种文体己颇为重要。 (一)、志怪小说 数量很多,以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 (二)、志人小说(铁事小说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成熟期:唐 唐传奇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闻舛讹,未 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 ,文辞华艳,与六朝之初陈梗概者相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 说。 先唐有少量叙事文已接近小说的艺术规范,然尚孕育于母体之中,不足以构成文体的独 立。唐人小说方揭开中国小说史的帷幕。 四、变迁期:宋元 宋元活木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唐宋说唱艺术之 一,即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宋代 有“说话四家”之说,然今存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或讲烟花粉黛、人鬼幽期 之事,或讲神仙妖术之事,或讲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讲史则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 战之事。话本经整理出版,即成为新型小说。文言与白话小说分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类作品(指话本),不但题材不同,文章上也起了变 革,用的是白 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 大变迁。”宋元话本使白话小说这一文体得以确 立,从而为后代通俗小说打下基础。从元末到明末,不少通俗小说或加工改编宋元话本,或 模拟宋元话本,仅就长篇而言:《三国志平话》一一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宜和遗 事》一一施耐庵编写《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一 一《西游记》:《武 王伐纣平话》一 一许仲琳《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一一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 《新列国志》 五、繁荣期:明清 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 1、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自有明一代始,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才充分展现出其社会与文 学价值,并与楚之强,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并辔争先。按题材性 质与思想内容 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历史演义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吸取 野史和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其开山之作,同时也标 志者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产生与成熟。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演叙历史人物及其 事迹,不仅其时读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
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 由于崇尚清谈的结果,遂产生志人小说。 志人志怪之佳者,有人物性格,有简单情节,主题较明确,结构趋于完整,渐摆脱了“丛 残小语”的局面,已能“粗陈梗概”(《中国小说史略》),虽然他们“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 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出现,毕 竟标志着小说在中国作为一种文体已颇为重要。 (一)、志怪小说 数量很多,以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 (二)、志人小说(轶事小说)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成熟期:唐 唐传奇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闻舛讹,未 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 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初陈梗概者相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 说。” 先唐有少量叙事文已接近小说的艺术规范,然尚孕育于母体之中,不足以构成文体的独 立。唐人小说方揭开中国小说史的帷幕。 四、变迁期:宋元 宋元话本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唐宋说唱艺术之一,即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宋代 有“说话四家”之说,然今存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或讲烟花粉黛、人鬼幽期 之事,或讲神仙妖术之事,或讲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讲史则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 战之事。话本经整理出版,即成为新型小说。文言与白话小说分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类作品(指话本),不但题材不同,文章上也起了变 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宋元话本使白话小说这一文体得以确 立,从而为后代通俗小说打下基础。从元末到明末,不少通俗小说或加工改编宋元话本,或 模拟宋元话本,仅就长篇而言:《三国志平话》——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宣和遗 事》——施耐庵编写《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武 王伐纣平话》——许仲琳《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 《新列国志》 五、繁荣期:明清 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 1、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自有明一代始,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才充分展现出其社会与文 学价值,并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并辔争先。按题材性 质与思想内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历史演义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吸取 野史和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其开山之作,同时也标 志着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产生与成熟。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演叙历史人物及其 事迹,不仅其时读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
的热情。故此后历史演义小说如雨后春笋,均受到《三国》影响,然成就无法超越。明中叶 后之历史演义,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代,几乎每朝历史都有。其中写得较有特色的是列国 系统和隋唐系统中的部分小说。如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 志传通俗演义》:第二类,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均属历史小说,但前者重在 展示历史事件的演变,后者则重在刻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之《水浒传》为代表,明中叶熊大木之《北宋志传》亦有一定成就:第三类,神怪(魔) 小说,除吴承思《西游记》外,另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可为代表:第四类,世 情小说,世情 世 人情之谓, 或称人情小 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 通俗化的 类小说,大多描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 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兰陵笑笑生之《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 作。《金瓶梅》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它 的出现标志若我国古代小说的发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第五类,公案小说,以写曲折冤狱为主 可以李春芳《海 公案》和安遥石《龙图公案》为代表。 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受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明代文人开始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 发展到大量模拟话本写作,从而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故称拟话本。“拟 话本”标志若宋元以来的演唱文学逐步脱离口头创作阶段,开始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代表 代拟话本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 的 一拍” 秦惊奇》与《二刻拍案惊 奇》 3、清代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着长篇章回小说已进 入完全独立的文学创作阶段,义完全告别讲唱文学而独立存在,仅在形式上保留讲史话本的 传统体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迨吴敏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链时弊,机 锋所向,在十林。其文又或而能,而多讽,干是说部中乃始有是称讽之书。”《儒材 外史》是中国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 修。《红楼林》作为 我国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垂照百代。 4、清代文言短篇小说: 至清,文言小说迎来了鲁迅所谓“整个古代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蜂”一 一蒲松龄《聊 斋志异》的问世。《聊》,吸取了传统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知篇小说的 集大成之作。此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反《聊斋志异》的写法,模仿魏晋南北朝的笔记 小说,文字古拙简练, 鲁迅谓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顾间杂考辨 亦有灼见” 第二节《世说新语》 阅读书目: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 一、简介 1、刘义庆(403一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侄,袭爵临川王 2、《世说新语》:《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作《世说》,唐人或称《世说新书》 约北宋时始称为《世说新语》。按内容分类系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主记述汉末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士族人物的轶事和言论,尤详于东晋。时间跨度 在三百年左右。为“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
的热情。故此后历史演义小说如雨后春笋,均受到《三国》影响,然成就无法超越。明中叶 后之历史演义,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代,几乎每朝历史都有。其中写得较有特色的是列国 系统和隋唐系统中的部分小说。如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书 志传通俗演义》;第二类,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均属历史小说,但前者重在 展示历史事件的演变,后者则重在刻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之《水浒传》为代表,明中叶熊大木之《北宋志传》亦有一定成就;第三类,神怪(魔) 小说,除吴承恩《西游记》外,另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可为代表;第四类,世 情小说,世情,世俗人情之谓,或称人情小说。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 类小说,大多描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 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兰陵笑笑生之《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 作。《金瓶梅》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它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第五类,公案小说,以写曲折冤狱为主,可以李春芳《海 公案》和安遥石《龙图公案》为代表。 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受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明代文人开始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 发展到大量模拟话本写作,从而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故称拟话本。“拟 话本”标志着宋元以来的演唱文学逐步脱离口头创作阶段,开始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代表 明代拟话本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 的“二拍”(《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3、清代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着长篇章回小说已进 入完全独立的文学创作阶段,义完全告别讲唱文学而独立存在,仅在形式上保留讲史话本的 传统体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 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 外史》是中国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红楼梦》则作为 我国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垂照百代。 4、清代文言短篇小说: 至清,文言小说迎来了鲁迅所谓“整个古代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蒲松龄《聊 斋志异》的问世。《聊》,吸取了传统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 集大成之作。此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反《聊斋志异》的写法,模仿魏晋南北朝的笔记 小说,文字古拙简练,鲁迅谓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第二节 《世说新语》 阅读书目: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98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1984 一、简介 1、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侄,袭爵临川王。 2、《世说新语》:《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作《世说》,唐人或称《世说新书》, 约北宋时始称为《世说新语》 。按内容分类系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主记述汉末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士族人物的轶事和言论,尤详于东晋。时间跨度 在三百年左右。为“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
3、《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窗强露修于以只古片番和富于柠在在的细拉勾勒人物的精态数与性检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仆有何 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 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日:「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跟 ②惯用“皮里阳秋”的手法评论人物。 德行第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削席 王朗 乘船 有一人欲依 , ,日:「子非吾友也 何为子 至,王欲合所携人。献日:「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 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③文字简练含蓄,清丽隽永。 明胡应能《少室山房笔丛》:“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 真致不穷 清刘熙载《艺概》:“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法入中国又一变, 《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者,人鲜不读,读鲜不略,往往与之俱化。 4、课文:《世说新语·言语》(恒公北征)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 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1)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婚。永和元年(345),任荆州刺史,长江中 游兵权。三年,灭成汉。后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 还都,为大族所反对。太和四年,(369),攻前燕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运不继, 受挫而还。大年,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图谋受禅,未 成而死。 (2)“世说新语时代”魏晋名士的人格悲剧: 魏晋: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世说新语:魏晋名 士的“人格纪录”:魏晋名士的“人格”:时代与个体的双重悲剧。 魏晋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多元与社会政治的专制并存;逼人就范的 正统礼教和诱人放荡的异端邪说共生。时代的悖论造就个体人格的悲副。心理焦虑、人格 冲突,是晋名士人格形象的基本特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已开晋人伤逝之先声,然其多将生命的短暂融入绵长的相思 (乡思),而魏晋人的伤逝,则更多融入乱世多难之悲与生命无常之叹,因而对时间流逝的 感受尤为强烈与深沉。生逢乱世,魏晋人各行其是,选择着各自的生存方式:或清谈,或 病酒,或佯狂,或隐居,或从宦,或尽孝,或好色—但都在执著地寻找着此生的价值
3、《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①善于以只言片语和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神情态貌与性格。 言语第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 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 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②惯用“皮里阳秋”的手法评论人物。 德行第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 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 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③文字简练含蓄,清丽隽永。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 真致不穷。” 清刘熙载《艺概》:“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法入中国又一变, 《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者,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 4、课文:《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 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1)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永和元年(345),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中 游兵权。三年,灭成汉。后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 还都,为大族所反对。太和四年,(369),攻前燕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运不继, 受挫而还。六年,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图谋受禅,未 成而死。 (2)“世说新语时代” 魏晋名士的人格悲剧: 魏晋: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世说新语》:魏晋名 士的“人格纪录”;魏晋名士的“人格”:时代与个体的双重悲剧。 魏晋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多元与社会政治的专制并存;逼人就范的 正统礼教和诱人放荡的异端邪说共生。时代的悖论造就个体人格的悲剧。心理焦虑、人格 冲突,是魏晋名士人格形象的基本特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已开魏晋人伤逝之先声,然其多将生命的短暂融入绵长的相思 (乡思),而魏晋人的伤逝,则更多融入乱世多难之悲与生命无常之叹,因而对时间流逝的 感受尤为强烈与深沉。生逢乱世,魏晋人各行其是,选择着各自的生存方式:或清谈,或 病酒,或佯狂,或隐居,或从宦,或尽孝,或好色——但都在执著地寻找着此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何在?桓大将军的慨然浩叹,在空间(见前为琅邪时种柳)与时间(皆已十围) 的交汇点上, 传达了人命短促,漂泊如寄的生命苍凉。 (3)影响所 庾信《桔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何事而销亡,桐 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豌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雕阳之园,声含谷,曲抱云 口。将雏集凤 ,比翼巢母 临风亭而明 对月而吟 ,乃有 曲 中,盘坳反覆,熊 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竖,丘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制劂仍加,平鳞 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林千年。桊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草不苔埋茵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盛,或模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 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治,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树 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卧,顿山腰而半折。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肠 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 嗟变衰。《淮南 云:“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乃为歌曰 建章 火,黄河千里 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 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1夔长亭如慢(中吕宫) 予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 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 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枪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子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 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募,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 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离愁千缕。 注:昔年种柳:语出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 第三节《红楼梦》说略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1715? 一1763?)名需,字梦阮,号雪芹、芹雨、芹溪,先世为汉人,后入 满州正白旗籍,为汉军旗人。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曹寅之子曹颗、 嗣子曹類历任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康熙死后,曹家被抄,迁回北京,雪芹居北京西郊,渐彩 魄到“举家食粥清常赊”的境地。在穷困潦倒中,将全部精力投入《红棱梦》的创作。因贫 病交加,“书未成”,“泪尽而逝”。《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鸭续作。《红楼梦》 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人生的意义何在?桓大将军的慨然浩叹,在空间(见前为琅邪时种柳)与时间(皆已十围) 的交汇点上,传达了人命短促,漂泊如寄的生命苍凉。 (3)影响所及 庾信《枯树赋 》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何事而销亡,桐 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 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 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 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 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 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卧,顿山腰而半折。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旸 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 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 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 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姜夔 长亭怨慢(中吕宫)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 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 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 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注: 昔年种柳:语出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 第三节 《红楼梦》说略 一、 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为汉人,后入 满州正白旗籍,为汉军旗人。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曹寅之子曹顒、 嗣子曹頫历任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康熙死后,曹家被抄,迁回北京,雪芹居北京西郊,渐落 魄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在穷困潦倒中,将全部精力投入《红楼梦》的创作。因贫 病交加,“书未成”,“泪尽而逝”。《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红楼梦》 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 谁解其中味? 二、《红楼梦》之版本 大致可分两系统: 为八十回抄本系统,大都署有脂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习惯上称为“脂评本” 或“脂 属于该系统的本子历年不断有发现,至今已有十余种 主要有甲月 本(1754 残),己卯本(1759,残),庚辰本(1760,残),甲辰本(1784,八十回,书名第一次题为 《红楼梦》),戚蓼生序本(1912,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1912所印)等。 二为一百二十回本系统。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与高鹗以百二十回形式以木活 字排印,书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次年,程高二人又在第一版基础上有所增删, 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三、悲剧内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点剧相反,彻头彻民之悲剧也。” 社会悲刷。 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 庭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从 中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贾府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竞然在几年之 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 情却毁于一旦?①作者将封建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②作者从生 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提示 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菱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本来在贾府的后代之中,贾宝玉是最有条件成为家族振兴、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 也是按照这一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 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人的水火关系。而构成其形象的悲剧性质的原因, 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贾宝玉个人的意愿与其家庭和社会的要求是相互背离的。他自身 那些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 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却仍然是后继乏人的象征。从不能按主 建家庭设计的道路走下去,因而承担不起重振家族重任的角度来说,贾宝玉与贾珍、贾琏 贾环之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贾宝玉米说,虽然他拒绝了家庭给自己规定的生活道路, 但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他最初的积极用世的美好愿望也就成了虚幻的泡影。因此 对于家庭、社会、个人,他都是一个彻头彻民的悲剧人物 道德文化悲剧。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西方那样超越政体的宗教力量,然而儒家 思想却在一定意义上起到 了西方宗教的社会作用。儒家思想在本质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 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 二、《红楼梦》之版本 大致可分两系统: 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大都署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习惯上称为“脂评本” 或“脂本”。属于该系统的本子历年不断有发现,至今已有十余种,主要有甲戌本(1754, 残),己卯本(1759,残),庚辰本(1760,残),甲辰本(1784,八十回,书名第一次题为 《红楼梦》),戚蓼生序本(1912,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 1912 所印)等。 二为一百二十回本系统。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与高鹗以百二十回形式以木活 字排印,书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次年,程高二人又在第一版基础上有所增删, 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三、悲剧内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社会悲剧。 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 庭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从 中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贾府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竟然在几年之 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 情却毁于一旦?①作者将封建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②作者从生 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提示 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本来在贾府的后代之中,贾宝玉是最有条件成为家族振兴、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 也是按照这一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 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人的水火关系。而构成其形象的悲剧性质的原因, 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贾宝玉个人的意愿与其家庭和社会的要求是相互背离的。他自身 那些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 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却仍然是后继乏人的象征。从不能按封 建家庭设计的道路走下去,因而承担不起重振家族重任的角度来说,贾宝玉与贾珍、贾琏、 贾环之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贾宝玉来说,虽然他拒绝了家庭给自己规定的生活道路, 但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他最初的积极用世的美好愿望也就成了虚幻的泡影。因此 对于家庭、社会、个人,他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道德文化悲剧。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西方那样超越政体的宗教力量,然而儒家 思想却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社会作用。儒家思想在本质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 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
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所以尽管儒家也赞美“人为万物之灵”,但它所背定的是人必须以 服从社会为前提,否则只能遭到排斥。这种特性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 鼓局人们参与社会贡献的作用:然而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却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 的。因此,对于传统需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因 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 曹雪芹通讨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的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 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 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 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迎春、 黛玉、薛宝钗等 人生悲剧 社会的悲剧是从横向的方面去解剖社会的弊端,道德文化的悲剧是从纵向角度去反思民 族文化的优劣,而人生的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作为清代长篇小说感伤之作 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受橘家乐天思想的影响,中国悲剧的悲中有喜的传统尽管可以给人以乐观的鼓舞,但杠 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激励作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刷意识的最大突破, 就在干它底抛弃了那种白欺欺人,始终么幻相支从天隆的浅藏非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 悲刷。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米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红楼梦》者,可谓悲刷中之悲刷也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 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 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家井不完全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 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王国维认为人的解脱有两种,一种是 因为看被红尘而出世,种解是完教的,招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世春、紫姐就尾干 种解脱。远远高出这种解脱的 是贸宝 宝玉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 是看到全人 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这是因为他的高超的智力,能够洞察到生活的本质。贾宝 玉的解脱是自然的、人类的,也是悲感的、壮美的、文学的: 就思想方面而言,《红楼梦》以其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反思,进而达到从对人生悲剧的 哲理高度来认识,从而完全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悲中有喜的悲刷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花扁》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白 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描写人生为事 故《桃 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学宙的也,文学的 四、人物形象说略 (一)丽宝玉 “悲凉之雾,治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己。”(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贾宝玉是主要中 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 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 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 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 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 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整去读四书、五经,但家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 坏,那些循着这个教有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有的一套, 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敏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
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所以尽管儒家也赞美“人为万物之灵”,但它所肯定的是人必须以 服从社会为前提,否则只能遭到排斥。这种特性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 鼓励人们参与社会贡献的作用;然而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却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 的。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楼 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 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的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 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 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 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迎春、黛玉、薛宝钗等。 人生悲剧 社会的悲剧是从横向的方面去解剖社会的弊端,道德文化的悲剧是从纵向角度去反思民 族文化的优劣,而人生的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作为清代长篇小说感伤之作 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受懦家乐天思想的影响,中国悲剧的悲中有喜的传统尽管可以给人以乐观的鼓舞,但却 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激励作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 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 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 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 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家井不完全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 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王国维认为人的解脱有两种,一种是 因为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惜春、紫姐就属于这 种解脱。远远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的解脱。贾宝玉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 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这是因为他的高超的智力,能够洞察到生活的本质。贾宝 玉的解脱是自然的、人类的,也是悲感的、壮美的、文学的。 就思想方面而言,《红楼梦》以其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反思,进而达到从对人生悲剧的 哲理高度来认识,从而完全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悲中有喜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 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描写人生为事。故《桃 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 《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 四、人物形象说略 (一)贾宝玉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 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 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 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 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 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 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 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
群娘丫器。邦些用绕著他,名以一题纯直的心对待他的丫蝎,木是他的启装老师。丫据们 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者他。 在贾宝玉的直感 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 在有 的势力 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 美好和丑两。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 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关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 位的女性。他说衬“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 爱慕和辛那些与他性相诉、味 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 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 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 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情唱、自由 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若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 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 ,自此再不托生为人 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 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 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 千家底的利益。可是贾宝玉 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 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利 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 使他感动 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 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 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遣到封建 势力的日鉴严酷的压泊。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雀玉将泪尽而浙,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 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 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 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 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 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者。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 教有,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 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悲虚伪的区别,从 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 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若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相云 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者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 使他从 逐步摆脱社会 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 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者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 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等,随
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 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 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 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 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 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 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 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 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 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 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 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 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 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 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 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 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 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 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 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 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 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 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 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 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 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 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 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 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 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 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 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 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 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 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等,随
之而来的是金钏之死和因金钏、蒋玉菌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 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 被压迫、被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 深切周到 、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号 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实质有了理解,从而在态度」 有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 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 生死不渝。 封建热力的另一次销压是夫人发动的抄拾大观同,福死零、司,整击芳官、四川 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 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 扫荡 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刷和大观园的劫 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幻想,他用血泪写成的《芙蓉女儿沫》,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 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 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 者与林黛玉的爱情 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 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仙 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 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他所生活的时代刚刚胎有出的、尚未确定其固定形态的新人(带有陵胧理想,但又感份 绝望的封建叛逆) (二)林常玉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绝代悲制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影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 庭。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 支庶不盛,门庭单薄。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 有像 一般大家闺秀那样, 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 父亲请了家垫先生教她识 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 她保持者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顺及后果得失。这种 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 热显林的荣国府里环墙的热利与恶劣使她自矜白重整戒各使地孤高白许,日下无尘: 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以保卫自我的纯洁 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 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见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 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初 恋时的缠绵和口语都还带若孩童的幼稚和单纯。自林堂玉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讲入热 恋时期。他们爱情的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启 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 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 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 尽法子反复首 探贾宝玉的真心, 一且得到贾宝玉的肺府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 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 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煤的之言”的封建婚烟制度:讲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 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若新兴的力量与封
之而来的是金钏之死和因金钏、蒋玉菡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 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 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 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实质有了理解,从而在态度上 有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 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 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 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 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 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幻想,他用血泪写成的《芙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 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 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 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 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 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 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他所生活的时代刚刚胎育出的、尚未确定其固定形态的新人(带有朦胧理想,但又感伤 绝望的封建叛逆) (二)林黛玉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绝代悲剧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 庭。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 支庶不盛,门庭单薄。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 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 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 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 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 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 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 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见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 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初 恋时的缠绵和□牾都还带着孩童的幼稚和单纯。自林黛玉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进入热 恋时期。他们爱情的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 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 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 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 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 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 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
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 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赛玉 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 林黛玉的赢弱的身体、孤做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 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 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 玉。西母是一个绝对利己的享乐主义者,地晚年生活需要的是甜、闹和闭圆,尤其需要贾宝 玉伴随在身边,贸宝玉的任何不虞都将破坏她晚年的安 。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 要把贸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 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 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 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 并且把压迫的圈子战来裁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成名病的林登玉挣扎若, 心用得 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 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 纯洁的 和对环境的怨 永远地离开了尘 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 淖陷渠沟。 (三)宝钗 有政治家风度的封建淑女:失去自我的礼教祭品。(钗黛合一论)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 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势要人物。薛家是商人与贵族 气,又有崇奉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薛宝钗幼年 6「离想‘兽y屏其再鉴载如以基阳肖其需达 不能不依仗贾家、王家政治势力庇护。薛家由于后殊无人,和贾家一样也面临若败落的危险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薛宝钗秉赋着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她们同样都博览诗书, 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好 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孩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 薛家母子三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 深知自家的境况和母亲良苦的用心,而贾宝玉的人品和才情在 一般王孙公子中是十分难得的 故她在初次和贾宝玉单独相处时,是那样热衷于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是那样急切地 让贾宝玉认识自己项上的金锁,地的要取得未来的“宝二奶奶”名分的意图一开始就已表露 起初,她也并不顾忌封建国训,贾宝玉走到那里,她几乎都要跟到那里,搬讲大观园后她 还常常到贾宝玉的怡红院玩到深夜,以至引起晴雯的不满。她去探视被父亲打伤的贾宝玉时 压抑不住内心的爱怜之情,甚至有一次忘情地坐在午睡的贾宝玉身边,为贾宝玉做活计 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 倾向,因而不断地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的言词,同时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丫鬓袭人 从正面和侧面规谏贾宝玉改弦易辙,劝他留心功名仕途,走上正路。这种规谏总是使贾宝玉 从对她的潜意识依恋中惊醒过来,看到他和她分明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渐次冷 淡了对她的感情。 薛宝钗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烟的优势。她知道婚姻的缔结不在当事 人,而取决于家长之 她宁愿伤害贾宝玉的感情也不图 逆家长的意志。她日 格为人 早已获得贾家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读 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 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 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
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 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 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 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 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 玉。贾母是一个绝对利己的享乐主义者,她晚年生活需要的是甜、闹和团圆,尤其需要贾宝 玉伴随在身边,贾宝玉的任何不虞都将破坏她晚年的安宁。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 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 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 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 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 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 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 淖陷渠沟。” (三)宝钗 有政治家风度的封建淑女;失去自我的礼教祭品。(钗黛合一论)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 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势要人物。薛家是商人与贵族 的结合,既有注重实利的商人市侩习气,又有崇奉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薛宝钗幼年 丧父,兄长薛蟠是个没有出息的酒色流氓。薛家虽富却不贵,薛蟠打死人命要逃脱法网,就 不能不依仗贾家、王家政治势力庇护。薛家由于后继无人,和贾家一样也面临着败落的危险。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薛宝钗秉赋着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她们同样都博览诗书, 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好 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 薛家母子三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 深知自家的境况和母亲良苦的用心,而贾宝玉的人品和才情在一般王孙公子中是十分难得的, 故她在初次和贾宝玉单独相处时,是那样热衷于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是那样急切地 让贾宝玉认识自己项上的金锁,她的要取得未来的“宝二奶奶”名分的意图一开始就已表露。 起初,她也并不顾忌封建闺训,贾宝玉走到那里,她几乎都要跟到那里,搬进大观园后,她 还常常到贾宝玉的怡红院玩到深夜,以至引起晴雯的不满。她去探视被父亲打伤的贾宝玉时 压抑不住内心的爱怜之情,甚至有一次忘情地坐在午睡的贾宝玉身边,为贾宝玉做活计。 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 倾向,因而不断地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的言词,同时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袭人, 从正面和侧面规谏贾宝玉改弦易辙,劝他留心功名仕途,走上正路。这种规谏总是使贾宝玉 从对她的潜意识依恋中惊醒过来,看到他和她分明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渐次冷 淡了对她的感情。 薛宝钗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知道婚姻的缔结不在当事 人,而取决于家长之命,她宁愿伤害贾宝玉的感情也不愿忤逆家长的意志。她的性格为人, 早已获得贾家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 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 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 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