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上)白居易及其作品《长恨歌) 一、新学攀点。 1、介 绍白居易的生平 ,了解其人生经历对思想及作品的影响。 2、体会《长恨歌》丰富多重的主旨意蕴 3、学习此诗将叙事、写景、打情完美结合的构思艺术,欣赏其婉转的韵律和华美的词 采。 二、数学重点、难点: 《伥根秋)主题的多重性 学习此诗叙事 写景、抒情完美结合的构思艺术,欣赏其婉转的韵律和华美的词采。 三、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传统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授课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生平, (见材90而) 白居易( 71 ,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 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邦(陕西滑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 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一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二)后期一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2年),自居易出生 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 一类的官职)此时的中唐经过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像一艘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他已经失去了 李白或杜甫童年时代所能享受到那种繁荣、安逸的年代。中唐社会各自称雄的藩镇不时兴兵 作乱,自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颜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 常常是“衣食不充,冻俊并至”,以至“常素米丐衣于邻郡邑”。饱尝流离失所之苦难,然而, 这位年轻人并没有放弃学习,淹没自己的才华。当他十六、七岁,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京都 长安时,就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精警的诗句把著名的老诗人顾况征服了。(传 说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考举人,拿若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 若他的姓名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居不易。”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赞叹道:“能作如此诗者,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真。)少年 豪气与屡摧不折的顽强进取之心,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他短暂的人生来说,枯 交替,荣终获胜的自然现象能在那幼嫩的心灵上引起撞击,己说明了他的早熟和蹈知世故。 也许正因如此,他才比同时代的人都乐于吃苦,为了考中进士,他昼夜读书,以至“口舌生 疮,手肘成派”,终于他在二十九岁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越过了龙门。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准备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撰成《策林》5篇,入 四等,授周至县尉。在这里诗人和朋友王质夫、陈鸿共同游历仙游寺,谈到天宝年间的旧事, 后来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第六章(上) 白居易及其作品《长恨歌》 一、教学要点: 1、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了解其人生经历对思想及作品的影响。 2、体会《长恨歌》丰富多重的主旨意蕴。 3、学习此诗将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的构思艺术,欣赏其婉转的韵律和华美的词 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长恨歌》主题的多重性。 学习此诗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的构思艺术,欣赏其婉转的韵律和华美的词采。 三、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传统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授课时数: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生平: (见教材 90 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 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 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二)后期——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 一类的官职)此时的中唐经过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像一艘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他已经失去了 李白或杜甫童年时代所能享受到那种繁荣、安逸的年代。中唐社会各自称雄的藩镇不时兴兵 作乱,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 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 n ě i 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饱尝流离失所之苦难,然而, 这位年轻人并没有放弃学习,淹没自己的才华。当他十六、七岁,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京都 长安时,就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精警的诗句把著名的老诗人顾况征服了。(传 说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 着他的姓名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居不易。”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赞叹道:“能作如此诗者,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真。)少年 豪气与屡摧不折的顽强进取之心,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他短暂的人生来说,枯荣 交替,荣终获胜的自然现象能在那幼嫩的心灵上引起撞击,已说明了他的早熟和谙 ā n 知世故。 也许正因如此,他才比同时代的人都乐于吃苦,为了考中进士,他昼夜读书,以至“口舌生 疮,手肘 zhǒu 成胝 z h ī ”,终于他在二十九岁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越过了龙门。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准备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撰成《策林》75 篇,入 四等,授周至县尉。在这里诗人和朋友王质夫、陈鸿共同游历仙游寺,谈到天宝年间的旧事, 后来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元和二年(807)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其间诗人写了大量的讽喻诗,《秦中吟》 《新乐府》大都完成于此时。元和六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惯例暂时离开官场,回到下 郢丁忧。元和八年,丁忧期满。白居易回朝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3),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派人刺死,却无人敢言。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 有的“国辱”,他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权贵们怒其越职奏事。 早年得罪过的小人趁机逐陷,说白居易母亲因赏花而坠井,白居易却写有《赏花、《新并) 诸诗,对母亲不孝, 有伤教名,遂被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渊上书,认为白居易不宜治 郡,于是追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得罪的原因还是在于那些讽谕诗,所以诗人自己说:“始 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沉痛的打击使这个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又有“独善其身”准备的激进派一下子失去 了讲取心。《带藏行》中的“天涯沦落人”之叹和湿衫之泪表明他的感伤很深,无法振起。 攻击力愈强的人,往往是愈难重新鼓起力量。他从儒、道、佛三家道义中找到了“乐天知命 这一共同点,开以「乐天为号,椭神上视到了另一种奇托 普经在惊涛骇浪中搏击过的人,最能体会到平静湖面的恬适。白居易前半生是搏击,后 半生便是体会恬适的愉悦。四十岁以后,他先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和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务。尽管每到一任,都克尽职守,为民造福,但是早年的锐气溪步消失,珠 而便是惰性和自足。当年声言“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的勇士,晚年变成 柄心释梵,浪迹老庄”的超脱之人 唱起“应需学取陶 形 ,但委心形任去留”( (《枕上作》)等调子, 怎不令人为之凄茹 和他拯救万民脱离苦难相一致,白居易认为文学本身就是干预生活、参与政治的手段。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 文而作”,他的诗更是“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在这种创作思想对指导下,他的“新乐 府”成为一种“谏官的诗”,是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由他倡导所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为 唐代文学史,也为中国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 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 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 锐气十足的人往往也是感情特别丰富的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便是他的内在感情充分 得以表露的作品。其中尤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杰出。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白居易的声誉和地位也许是大诗人中争议最多的,当诗人健在 之日,他的诗作就风行天下。“禁省、 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 、牛童马走之 口无不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普几何时,冷毁叠至:李商隐为他撰墓志铭,颂 尽功德,罕言诗意:杜牧于颂扬他人之际,痛加贬抑,称白氏为纤艳不遥],[淫言蝶语]: 然而晚唐人张为作《诗人主客图》,把白居易奉为“广大教化主”,昂然高置于高古奥逸、清 奇雅正诸辈之前,中晚唐间,一人而已。宋元以来米,诗论蜂起,关心国运民生者以诗当讽谏 为由,倍加推崇:主张诗为抒写性灵之物者,则又以格悲语俗屡予责难。毁誉参差,绵延 今。现代诗论曾有重内容轻形式之风,白居易之诗又因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被列于现实主义 诗人之首:而趣味稍变,近日谈艺者以不关政治为时尚,讲坛报端,白氏之诗又成为避谈之
元和二年(807)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其间诗人写了大量的讽喻诗,《秦中吟》、 《新乐府》大都完成于此时。元和六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惯例暂时离开官场,回到下 邽 g u ī 丁忧。元和八年,丁忧期满。白居易回朝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3),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派人刺死,却无人敢言。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 有的“国辱”, 他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权贵们怒其越职奏事。 早年得罪过的小人趁机诬陷,说白居易母亲因赏花而坠井,白居易却写有《赏花》、《新井》 诸诗,对母亲不孝,有伤教名,遂被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渊上书,认为白居易不宜治 郡,于是追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得罪的原因还是在于那些讽谕诗,所以诗人自己说:“始 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沉痛的打击使这个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又有“独善其身”准备的激进派一下子失去 了进取心。《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人”之叹和湿衫之泪表明他的感伤很深,无法振起。 攻击力愈强的人,往往是愈难重新鼓起力量。他从儒、道、佛三家道义中找到了“乐天知命” 这一共同点,并以[乐天]为号,精神上找到了另一种寄托。 曾经在惊涛骇浪中搏击过的人,最能体会到平静湖面的恬适。白居易前半生是搏击,后 半生便是体会恬适的愉悦。四十岁以后,他先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和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务。尽管每到一任,都克尽职守,为民造福,但是早年的锐气逐步消失,继 而便是惰性和自足。当年声言“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的勇士,晚年变成了 “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的超脱之人,唱起“应需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足疾》); “乐天知命了无忧”(《枕上作》)等调子,怎不令人为之凄楚。 和他拯救万民脱离苦难相一致,白居易认为文学本身就是干预生活、参与政治的手段。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 文而作”,他的诗更是“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在这种创作思想对指导下,他的“新乐 府”成为一种“谏官的诗”,是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由他倡导所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为 唐代文学史,也为中国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 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 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 锐气十足的人往往也是感情特别丰富的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便是他的内在感情充分 得以表露的作品。其中尤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杰出。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白居易的声誉和地位也许是大诗人中争议最多的,当诗人健在 之日,他的诗作就风行天下。“禁省、官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 口无不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曾几何时,冷毁叠至:李商隐为他撰墓志铭,颂 尽功德,罕言诗意;杜牧于颂扬他人之际,痛加贬抑,称白氏为[纤艳不逞],[淫言媟 x i è 语]。 然而晚唐人张为作《诗人主客图》,把白居易奉为“广大教化主”,昂然高置于高古奥逸、清 奇雅正诸辈之前,中晚唐间,一人而已。宋元以来,诗论蜂起,关心国运民生者以诗当讽谏 为由,倍加推崇;主张诗为抒写性灵之物者,则又以格悲语俗屡予责难。毁誉参差,绵延至 今。现代诗论曾有重内容轻形式之风,白居易之诗又因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被列于现实主义 诗人之首;而趣味稍变,近日谈艺者以不关政治为时尚,讲坛报端,白氏之诗又成为避谈之
作。巅峰波谷,起伏有因,然而象白诗落差如此大者,确实少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地、干 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 千古传通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写了 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 格卓神了古今无政味交瓷装女以我耳 《长恨歌》”而自 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 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至今还在维续,观点约 可分为三泥 其 讽谕说。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副的描绘,对他们的荒淫生 活作了讽刺和揭露,对当时和后世的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忠告。他们认为李杨之间不可能产生 真正的爱情,唐玄示不过是好色之徒,并非重情之人。“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 诗人的本意在于:“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 其一,爱情说。该说认为长诗歌领了李杨之间直垫专一的爱情。他们主张不能用历史 的人物附会作品中的人物,长诗中的李杨是贯彻始终的正面人物,讽刺和责的含义不明显 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篇长恨有风情,”: 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 领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 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是历史上李扬爱情的 双重性的真正写照。 (此外还有人认为长诗写的是一件“皇家逸闻 马嵬事变中杨贵妃未列 易服潜 流落民间,当了女道士。还有人认为白居易借《长恨歌》写他与徐州女子湘灵的爱情悲剧。 也有人认为长诗是借李杨故事宿染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人生的感概。) 究竟如何,读者可以从作品本身自己去体会 此诗虽是双重主题,但长诗叙述的重心是在唐玄宗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长恨”是 全诗的主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 恨什么 ,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 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 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横 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 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 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 得贵妃后完全沉酒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整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责 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浮误国所造成的安中之乱讲行了淡化处理,对一人的生离死别则若 意形容,读者受 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 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
作。巅峰波谷,起伏有因,然而象白诗落差如此大者,确实少见。 2、关于《长恨歌》 (1)主题的多重性。理性与情感矛盾,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 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 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 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 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 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至今还在继续,观点约 可分为三派: 其一是讽谕说。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绘,对他们的荒淫生 活作了讽刺和揭露,对当时和后世的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忠告。他们认为李杨之间不可能产生 真正的爱情,唐玄宗不过是好色之徒,并非重情之人。“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 诗人的本意在于:“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其二,爱情说。该说认为长诗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专一的爱情。他们主张不能用历史上 的人物附会作品中的人物,长诗中的李杨是贯彻始终的正面人物。讽刺和谴责的含义不明显, 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一篇长恨有风情,”; 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 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 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是历史上李杨爱情的 双重性的真正写照。 (此外还有人认为长诗写的是一件“皇家逸闻”:马嵬事变中杨贵妃未死,易服潜逃, 流落民间,当了女道士。还有人认为白居易借《长恨歌》写他与徐州女子湘灵的爱情悲剧。 也有人认为长诗是借李杨故事渲染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人生的感慨。) 究竟如何,读者可以从作品本身自己去体会。 此诗虽是双重主题,但长诗叙述的重心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长恨”是 全诗的主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 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 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 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 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 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 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 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
缠绵排侧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平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 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最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 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 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己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 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 是对于爱情受命 和爱情被政治 理 残的痛惜,此恨之深 ,己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 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爱情,本是人类社会中最高尚伟大的情感之一,几千年来,有多少青年男女因情而殉身 又有多少人在描写爱情的作品面前自怨自怜,洒下一掬同情之泪!一般而言,不管他是平民 还是显贵,绝大多数人都品尝过这颗果子的酸甜苦辣。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特别 容易打动人、 成化人 净化人的心灵。《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妃之间的爱情为题材, 情况 固然特殊 ,但是, 尽管作者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吉民的“尤物 ”来写 随着情节 移,深情的作者入了戏便再没能出来。这时,他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人。于是,原来 持有的代表曹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杆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一人之间对背叛爱估的长根和 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拨动从帝王到平民,从古人之今人的心弦,其奥秘并不在 某其的浮和于卧 ,而在于揭示了人类对真挚爱情的真诚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时人和后】 人铭心刻骨 而“长恨” 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 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作者有对他们的讽刺和僧恨。而在李、杨本身而言这又是一部 包含血和泪的爱情惨刷,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他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 身罪孽的一种任悔,作品突出刻画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达,对于她与玄宗的蜀 情天折而不能白头老,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作品对他们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 一定理相 化的色彩。 叙事 都融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 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根歌传》记述这首诗产生的过程说:“质 夫举酒于乐天前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只有年“深于诗”,即 对诗歌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恋情有深刻的体会的白 居易大能担此重任。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更多的是一篇以歌颂爱情为主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 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 《长根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安 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 蒂固,读者对于《长根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 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 介,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 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 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 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 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 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 那样的正声。唯其加世他在集时才 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根歌》以情”为中 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 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 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也许曾出现过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 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最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 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 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 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 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 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爱情,本是人类社会中最高尚伟大的情感之一,几千年来,有多少青年男女因情而殉身, 又有多少人在描写爱情的作品面前自怨自怜,洒下一掬同情之泪!一般而言,不管他是平民 还是显贵,绝大多数人都品尝过这颗果子的酸甜苦辣。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特别 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妃之间的爱情为题材,情况 固然特殊。但是,尽管作者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写,随着情节的推 移,深情的作者入了戏便再没能出来。这时,他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人。于是,原来 持有的代表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背叛爱情的长恨和 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拨动从帝王到平民,从古人之今人的心弦,其奥秘并不在 于谴责某某的荒淫和无耻,而在于揭示了人类对真挚爱情的真诚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时人和后人铭心刻骨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 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作者有对他们的讽刺和憎恨。而在李、杨本身而言这又是一部 包含血和泪的爱情惨剧,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他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 身罪孽的一种忏悔,作品突出刻画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达,对于她与玄宗的爱 情夭折而不能白头偕老,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作品对他们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理想 化的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 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记述这首诗产生的过程说:“质 夫举酒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年“深于诗”,即 对诗歌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恋情有深刻的体会的白 居易才能担此重任。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更多的是一篇以歌颂爱情为主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 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 《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 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 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 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 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 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 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 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 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 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恨歌》以“情”为中 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 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 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也许曾出现过
象陈鸿所说的“惩尤物,室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 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 “尤物感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 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 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 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捡卷之余,其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刷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 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排侧、难金难分的成情消染。生离死别的非痛、绵绵长根的情思、宛转 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 ,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器 其中凝 者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 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 首诗获得了水恒的魅力。 (2)《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 了我国传统诗歌撞长的抒号手 写最 抒情和谐地结合在 起,形成诗歌打情 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 层洁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落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 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 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 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 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 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 见一闻, 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 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 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关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 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清然泪下,从太液 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 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 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己白发衰 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 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 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 的层层道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 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假如作品缺少第四段,试想效果又当如何 那就纯粹 了两个荒淫误国的 个魂归地府, ·个空劳思念,读者最多是抱着邵弃的态度可怜他们。但是作者用饱蘸着感情 的笔触写来,使一个执著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代,楚楚可怜一往情深, 足以引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地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样地钟情,人们 自然也会推想开去,唐玄宗或许也确有可爱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同作者一起,由对由 玄宗的反感转而开始同情他,对这两个有情人所遗遇的悲剧而叹息。伴随者李氏的悔根和杨
象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 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 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 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 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 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 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 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 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2)《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 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 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 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 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 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 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 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 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 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 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 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 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 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 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 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 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 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 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 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假如作品缺少第四段,试想效果又当如何?那就纯粹成了两个荒淫误国的罪人自食其果,一 个魂归地府,一个空劳思念,读者最多是抱着鄙弃的态度可怜他们。但是作者用饱蘸着感情 的笔触写来,使一个执著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代,楚楚可怜一往情深, 足以引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地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样地钟情,人们 自然也会推想开去,唐玄宗或许也确有可爱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同作者一起,由对唐 玄宗的反感转而开始同情他,对这两个有情人所遭遇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李氏的悔恨和杨
氏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作者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根。这正是《长恨歌》得以传 诵不衰的最主要的原因 (4)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流畅平易中显出华美浓丽,节套铿和谐,韵律婉转,词采华 美。诗中时带偶句,不仅增强了音乐感,而且对人物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如行宫见月伤心 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心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把玄宗的痛苦思情道染得极强 烈。前人认为如此长篇,一气舒卷”,实能道出其语言特色。“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盖 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刘铁冷《作诗百法》) 字字珠玑,名句叠出,字里行间充满着艳美和凄美 思考题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为什么? 2、这首诗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 3、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氏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作者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传 诵不衰的最主要的原因。 (4)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流畅平易中显出华美浓丽,节奏铿锵和谐,韵律婉转,词采华 美。诗中时带偶句,不仅增强了音乐感,而且对人物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如“行宫见月伤心 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心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把玄宗的痛苦思情渲染得极强 烈。前人认为“如此长篇,一气舒卷”,实能道出其语言特色。“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盖 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 字字珠玑,名句叠出,字里行间充满着艳美和凄美。 思考题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为什么? 2、这首诗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 3、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