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坛 数学目标:老古诗十九有)的相关知说,害、建安诗人的情况。《行行 行》 《七哀诗》 教学重点:结合《行行重行行》学习《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七哀诗》的 主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 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其风格相近,梁萧统《文选》 选入并题为《古诗》,后世遂一直沿用这一诗题。从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以 及有关历史事实综合考察,估计它们的创作时代应在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 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同 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 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现实社会黑暗主题在古诗中反复出现。如《驱 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明月何皎皎》等。 2、离人相思的作品特别多 包括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 以及游子对故乡的怀念。如《去者日已疏》、《明月何胶皎》、《迢迢牵牛星》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到人,万古常新。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 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 不满百》。 2、拉长于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 凉的丘草 的 白杨 杀的 古墓为田、松柏为 的 之号 作者孤苦悲凉的情思完全吻合(见课文《去者日已疏》):以白描手法写游子深夜 徘徊、难以入眠的情景与游子思乡之情水乳交融(见课文《明月何皎皎》)。 3、语言既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 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和足贵,但感别 经时。”(《庭中有奇树》通过女主人公折花以后发觉无法寄给远 方人,在树下久 久仁立,以至花香满衣衫的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但感经别时”的一往深情,可 谓“语短情长”。诗人选择一位妇女欲折花寄远的细节来表达离人相思之情,无 一奇僻之思、惊险之句,只是平平道来。 《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三曹”、建安诗人的情况,《行行 重行行》、《七哀诗》 教学重点:结合《行行重行行》学习《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七哀诗》的 主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 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其风格相近,梁萧统《文选》 选入并题为《古诗》,后世遂一直沿用这一诗题。从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以 及有关历史事实综合考察,估计它们的创作时代应在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 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同 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 母”。 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现实社会黑暗主题在古诗中反复出现。如《驱 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明月何皎皎》等。 2、离人相思的作品特别多,包括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 以及游子对故乡的怀念。如《去者日已疏》、《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到人,万古常新。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 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 不满百》。 2、擅长于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 凉的丘墓、悲鸣的白杨、肃杀的秋气、古墓为田、松柏为薪的变化,所写之景遇 作者孤苦悲凉的情思完全吻合(见课文《去者日已疏》);以白描手法写游子深夜 徘徊、难以入眠的情景与游子思乡之情水乳交融(见课文《明月何皎皎》)。 3、语言既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 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和足贵,但感别 经时。”(《庭中有奇树》)通过女主人公折花以后发觉无法寄给远方人,在树下久 久伫立,以至花香满衣衫的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但感经别时”的一往深情,可 谓“语短情长”。诗人选择一位妇女欲折花寄远的细节来表达离人相思之情,无 一奇僻之思、惊险之句,只是平平道来。 《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行行重行行 一、诗歌解析: 1、叙初别之情。(“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使痛苦 伤感氛围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 之情抑制不住的直白呼喊《楚辞·九歌·少司命》有“悲莫悲兮生别离” 的诗句,此句暗示了“悲莫悲”的意思。 2、叙路远会难(“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①)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以故乡及思妇为天涯。 (②)“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 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战争频繁,社会 动乱) 3、再叙相思之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己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1)比兴手法,物尚有眷恋故土的本性,人岂无思,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 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游子啊,你怎还不归来啊?)。 ②)别后长时间为相思所折磨, 以至名 颜憔悴,日渐消瘦,极言相思之深 (③)“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妇由思念而引起对游子的猜疑心理,使 思妇的相思之情逾显刻骨、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④)“老”指身心憔悴,有似衰老:“晚”表明春秋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 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以宽慰期待作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 力加餐饭,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二、艺术特色: 1、所抒之情一一思妇对游子的深切用念之情,质朴自然,情感直切动人」 2、比兴手法的运用:物尚有眷恋故土的本性,人岂无思,暗喻思妇对远行 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游子啊,你怎还不归来啊?)。 3、语言既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利用“秀才说家常话”式 单纯优美的语言叙述,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 已晚”等。 建安诗坛 一、时代背景: ,东魏→北齐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汉末建安一{蜀→西晋一
行行重行行 一、诗歌解析: 1、叙初别之情。(“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使痛苦 伤感氛围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 是相思之情抑制不住的直白呼喊《楚辞·九歌·少司命》有“悲莫悲兮生别离” 的诗句,此句暗示了“悲莫悲”的意思。 2、叙路远会难(“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⑴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以故乡及思妇为天涯。 ⑵“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 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战争频繁,社会 动乱) 3、再叙相思之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⑴比兴手法,物尚有眷恋故土的本性,人岂无思,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 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游子啊,你怎还不归来啊?)。 ⑵别后长时间为相思所折磨,以至容颜憔悴,日渐消瘦,极言相思之深。 ⑶“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妇由思念而引起对游子的猜疑心理,使 思妇的相思之情逾显刻骨、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⑷“老”指身心憔悴,有似衰老;“晚”表明春秋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 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4、以宽慰期待作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 力加餐饭,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二、艺术特色: 1、所抒之情——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质朴自然,情感真切动人。 2、比兴手法的运用:物尚有眷恋故土的本性,人岂无思,暗喻思妇对远行 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游子啊,你怎还不归来啊?)。 3、语言既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利用“秀才说家常话”式 单纯优美的语言叙述,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 已晚”等。 建安诗坛 一、时代背景: 东魏→北齐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汉末建安→ 蜀→西晋→ →
吴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二、建安文坛的主要作家: 三曹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和曹丕(《燕歌行》、《典论·论 文》)曹植(《白马篇》、《七哀诗》)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 一孔融(《与 曲公论盛老音书》)、陈狱(《饮已长城窗行》)、王轻(《十克诗》一首、《登楼喊》) 徐幹、阮璃、应场、刘桢(《赠从弟》三首)七人,他们大多是曹操的僚属,七 子之称最初见于曹不的(典论论文)。蔡琰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悲愤诗) 他们活跃于东汉末年的文坛,他们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丰沛,具有明朗刚健的 艺术风格,内容、感情与藻饰结合恰当。文学史上常用“建安风骨”来形容这一 时代的文学风格。 三、“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社会上层热心 于文学创作,曹氏父子,谢氏家族。曹不《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 2、文学集团的活跃。“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嵇康) 3、追求美的创造。田园诗、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女性的美、声律美、 语言美。 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深沉。 5、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世说新语》) 七哀诗 一、曹植简介: 曹植(192一232)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得其 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禁 规而招致曹操不满,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为 临淄侯。曹丕即帝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追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 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年42忧郁 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建安之杰”。 二、诗歌解析: 1、以第三人称叙述,引出主人公思妇登场(明月照高楼.悲叹有余哀)。 (①)“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以迷蒙恍惚的景象奠定了全诗哀怨的基调 月圆人不圆,自然引发下文的离根哀伤:流光徘徊,用拟人写明月因同情思妇而 踌躇不安,同时徘徊的流光象征了思妇内心愁绪纷乱,骚动不安。 (②)“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介绍主人公的情绪和身份,似银幕中的画 外音
吴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二、建安文坛的主要作家: “三曹”——曹操(《蒿里行》、《短歌行》)和曹丕(《燕歌行》、《典论·论 文》)曹植(《白马篇》、《七哀诗》)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孔融(《与 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二首、《登楼赋》)、 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赠从弟》三首)七人,他们大多是曹操的僚属,七 子之称最初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蔡琰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悲愤诗》)。 他们活跃于东汉末年的文坛,他们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丰沛,具有明朗刚健的 艺术风格,内容、感情与藻饰结合恰当。文学史上常用“建安风骨”来形容这一 时代的文学风格。 三、“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社会上层热心 于文学创作,曹氏父子,谢氏家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 2、文学集团的活跃。“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嵇康) 3、追求美的创造。田园诗、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女性的美)、声律美、 语言美。 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深沉。 5、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世说新语》) 七哀诗 一、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得其 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禁 规而招致曹操不满,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为 临淄侯。曹丕即帝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 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年 42 忧郁 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 卷。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建安之杰”。 二、诗歌解析: 1、以第三人称叙述,引出主人公思妇登场(明月照高楼.悲叹有余哀)。 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以迷蒙恍惚的景象奠定了全诗哀怨的基调, 月圆人不圆,自然引发下文的离恨哀伤;流光徘徊,用拟人写明月因同情思妇而 踌躇不安,同时徘徊的流光象征了思妇内心愁绪纷乱,骚动不安。 ⑵“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介绍主人公的情绪和身份,似银幕中的画 外音
2、思妇自述(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 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Q)独柄之苦 (2比喻新奇巧妙,生动地写出了夫妻地位趋势的然不同,对比强烈,情词 委婉恳挚。 (3)承上而来,思妇对何时能与夫君和谐相聚的相忧。 3、思妇的愿望和忧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 依?) ①比喻想象新奇,情感从前面低回哀伤中略有抬升,暗含些许希望 (②)情感再跌入低谷,良:确实,且与首句“徘徊”之景呼应,使得愁思绵绵 凄婉,余音缭绕不绝。 三、思想感情: 本诗通体比兴,将闺怨与讽喻巧妙地融合无间。诗里的浮沉异势是指曹不与自己 的截然不同的处境,孤妾是曹植自喻,全诗是借指思妇之语来表达己意,欲使曹 不追念骨肉之情,兄弟得以相亲
2、思妇自述(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 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⑴独栖之苦。 ⑵比喻新奇巧妙,生动地写出了夫妻地位趋势的迥然不同,对比强烈,情词 委婉恳挚。 ⑶承上而来,思妇对何时能与夫君和谐相聚的担忧。 3、思妇的愿望和忧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 依?): ⑴比喻想象新奇,情感从前面低回哀伤中略有抬升,暗含些许希望。 ⑵情感再跌入低谷,良:确实,且与首句“徘徊”之景呼应,使得愁思绵绵 凄婉,余音缭绕不绝。 三、思想感情: 本诗通体比兴,将闺怨与讽喻巧妙地融合无间。诗里的浮沉异势是指曹丕与自己 的截然不同的处境,孤妾是曹植自喻,全诗是借指思妇之语来表达己意,欲使曹 丕追念骨肉之情,兄弟得以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