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丛书 中国小说研究史 黄霖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前 言 “中国小说史丛书”是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倡导 和支持的一套学术丛书。全国数十位古代小说研究者参与了这 套丛书的酝酿、策划、论证和撰写。丛书共十八种,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断代史,计六种: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隋 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著);宋元小说史(萧相恺著);明代小说 史(齐裕焜著);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晚清小说史(欧阳健 著)。第二单元为题材史,计四种:历史小说史(陈熙中著);世 情小说史(向楷著);神怪小说史(林辰著);侠义公案小说史 (曹亦冰著)。第三单元为体裁史,计四种:笔记小说史(苗壮 著);传奇小说史(薛洪勣著);话本小说史(萧欣桥等著);章 回小说史(陈美林等著)。第四单元为通史类,计四种:中国小 说理论史(王汝梅著);中国小说文化史(黄清泉等著);中国小 说艺术史(宁宗一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等著)。断代史 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经纬结合,力求概括某一时代小说史的 全貌;题材史、体裁史重在阐述某一题材进入小说创作领域的次 第及其在整个小说创作中的比重和地位,或某一体裁的兴盛衰 落的全过程及其特征和变化;通史类旨在揭示和探索其发展脉 。1
络和规律。通过以上多角度、多侧面、分门别类、纵横交错地研 究,希冀把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鲁 迅、胡适、郑振铎、孙楷第、阿英、赵景深、胡士莹、谭正璧等 前辈学者有筚路蓝缕之功,五十、六十年代不少研究者有继续开 拓之芳,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 下,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本丛书旨在对大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 总结,开拓和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以期在不远 的将来,能够孕育、催生出一部划时代的《中国小说史》的伟著 来 本丛书在酝酿、规划中,虽也注意到丛书自身的协调和 致,诸如断代史之间的相互衔接,断代史、题材史、体裁史之间 论题重合与交叉时应各有侧重和相互照应,但在各自撰述中有 时仍会出现材料的交叉运用和观点的不尽相同,这有的是无法 避免的,有的或许更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最后,向支持本丛书的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和 接受本丛书出版的浙江古籍出版社以及关心、支持本丛书的学 术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国小说史丛书”编委会 1998年12月 ·2·
引言 本书是一部“中国小说研究史”,是一部论述有关中国小说 研究历史的著作。这里有两个概念必须先予以界定:一个是“小 说”,另一个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一个十分宽泛 而流动的概念。目前学界一般的意见是,将先秦的神话、传说 寓言等“丛残小语”,到汉魏六朝的志人琐记、志怪录异,再到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乃至明清时代人物众多、故事复杂的长篇 小说,都称之为小说。这种既考虑到小说应有人物和故事的具体 特点,又照顾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前后因缘的看法,我们认为 是可取的。与此不同的是,假如像古人那样过宽地将诸如《容斋 随笔》、《梦溪笔谈》之类的“丛谈”,《鼠璞》、《鸡肋篇》之类的 “辨订”和《颜氏家训》、《劝善录》之类的“箴规”(参见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都归入“小说家”内,或者像现 代某些学者那样过严地以有完整故事的唐代传奇开始,甚至以 个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开始才承认其为“小说”等观点,都 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因而本书所论,作为被研究的对象的“小 说”,是包括从先秦的“短书”到清末的长篇,对唐以前有故事 和人物意味的作品从宽对待,对无小说意味的文字则一律不取。 至于“研究”一词,指下工夫推求事理。从方法来讲,当包括考 订、训诂、批评、欣赏等诸多方面;从目的而言,有探索思想的 真谛、艺术的奥秘,乃至字句的原义、故事的来源、作者的面目、 ·1
版本的真伪等不同的追求。因而,小说研究史当不同于目前一般 的小说批评史、小说美学史乃至小说史,而应照顾到研究的观点 和方法、“内学”和“外学”等不同的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和更高度的概括,以探讨和总结“中国小说”研究活动的历史演 变和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是随着小说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小说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着整个社会学术 思想的制约。因而其发展过程大致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 同步,但又有差异。它约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汉代到明代中期,是中国小说研究的幼年 期。这一时期,时间的跨度较长,从小说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 代的各种文体和类型的小说大致都已出现,尤其到了宋元时代 通俗化的话本开始风行,元明之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类长篇小说也逐步在社会上流传;但从小说研究的角度来看,当 时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还停留在文言小说方面,研究的方法主 要是使用了目录、训诂、辨伪等文献学的手段,指导思想主要是 以“经”的道德伦理、“史”的叙事方法为根本,而不是正在萌 芽、发展中的小说艺术观。因而,这一时期可称之为文献学与经 史观主导的研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晚明到清末,是中国小说研究的成熟期。大 致从明代万历年间(1573一1620)开始,随着一些通俗长篇小说 的风行和以李贽为代表的新的文学思想与评点小说的结合,在 中国小说研究界兴起了一股小说评点的热潮,并且经久不衰,成 为明清时期小说研究的主流。这种小说评点,经由叶昼、金人瑞、 毛纶父子、张竹坡、脂砚斋、闲斋老人、冯镇峦等人的不断努力 不但在批评形式上逐步得以完善,而且在小说观点上日益摆脱 经史观的束缚,走向成熟。当然,这种小说评点也见之于对《艳 ·2
异编》、《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的批评,但主要是就一些通俗小 说而发的。在明清时期,对于文言小说的研究虽然在汇集、辑佚、 辨伪等方面仍有拓展,但从总体来说,此时小说研究的重心在通 俗小说,其主要特点是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观点与小说评 点的结合。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中国的小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变 期。19、20世纪之交,西方的文艺美学和小说观开始急剧涌入, 中国的小说创作和小说研究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生了新变 自此之后,尽管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绝迹,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 了相当的成绩,如鲁迅对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余嘉锡对于文言小 说的辨伪,以及后来大量的小说的注释、整理和汇刊等等,都有 不可小觑的业绩。然而代表这一时代潮流的是一种新的样式、方 法和观点。这种新的样式,以论文和专著为主,其方法和观点则 是在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的道路上逐步马克思主义化。而就其指 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具体情况而言,整个中国20世纪的研 究情况又可以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研究观点和方法由多元化到逐步统一于马克思主 义化,乃至不断地僵化、庸俗化、政治化,直到最后将小说研究 完全沦为简单的政治斗争的工具;后一个阶段开始拨乱反正,重 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全方位地参照和吸取古今中外学术思 想的合理内核,使得中国小说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态势。 如上所述,中国小说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附庸于经史到走向 独立,其积累的方法和观点皆多姿多彩,且自有其中华民族的独 特风采。今天,我们梳理其脉络,点出其筋节,总结其经验,探 寻其规律,并就其重要的学者、主要的方法、突出的观点略加评 。3
判,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使这一工作有助于当今小说研究的开展、 小说理论的构建和小说创作的繁荣。董狐史迁,良史难得。凭我 辈之才、学、识,其褒贬详略,难免有失当之处,但治史重德, 只求公心贯串于全书;抛砖引玉,“诚望杰构于来哲也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文献学与经史观主导的研究期.(1) 第一节绪论.(们) 第二节目录型研究. (5) 第三节注释型研究. (15) 第四节辨伪型研究.(20) 第五节汇辑型研究.(32) 第二章评点学与小说论成熟的研究期.(41) 第一节绪论.(41) 第二节胡应麟的小说研究.(56) 第三节《三国演义》研究.(61) 第四节《水浒传》研究. .(84) 第五节《西游记》研究.(102)》 第六节《金瓶梅》研究.(117) 第七节《聊斋志异》研究.(136》 第八节 《儒林外史》研究. .(152) 第九节《红楼梦》研究.(163) 第三章方法论与小说观新变的研究期(上).(201) 第一节绪论.(201) 第二节 《水浒传》研究.(207) 第三节《红楼梦》研究.(214) 第四节其他小说的研究.(223) 。1
一、《三国演义》研究.(223) 二、《西游记》研究. (228) 三、《金瓶梅》研究.(231) 四、冯梦龙及“三言”“二拍”的研究.(233) 第五节小说文献学研究.(239) 第六节从《中国小说史略》到《中国 小说史稿》.(243) 第四章方法论与小说观新变的研究期(下).(247) 第一节绪论.(247) 第二节小说史研究. .(253) 第三节小说理论批评研究.(271) 第四节《三国演义》研究.(279) 第五节《水浒传》研究.。 .(299) 第六节 《西游记》研究.(316) 第七节 《金瓶梅》研究.(332) 第八节《聊斋志异》研究.(358) 第九节《儒林外史》研究. .(376) 第十节《红楼梦》研究.(389) 第十一节其他小说研究领域的开拓.(474) 后记.(498) ·2
第一章文献学与经史观主导的研究期 第一节绪论 中国的小说于先秦时代已经萌芽,那些神话传说、稗官野 史、道听途说、辗转相述,即为当时之小说。然当时的“小说” 概念,泛指与“大道”相对的“街谈巷说”、“细碎之言”(《汉 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并非仅指有趣味的故事。小说尚未独 立,故在当时也谈不上有对小说的专门研究,有的只是对作为 “琐屑之言”的广泛意义上的“小说”作一般的谈论和评价。最 早明确用“小说”这一词汇并略作评说的是《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大达”即相当于“大道”,“小说”即是与其相距甚 远的小道细谈。《论语·子张》中所说的“小道”、《荀子·正 名》中所说的“小家珍说”,都与庄子这里所说的“小说”的意 思比较接近。其中《论语·子张》中所载子夏的一句话往往被后 人误记为孔子所说而影响巨大: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孔颖达《正义》云:“小道谓异端之说、百家语也。虽曰 ‘小道’,亦必有小理可观览者焉。然致远经久,则恐泥难不通, 是以君子不学也。”这里所说之“小道”显然不等于今天所说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