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南唐北宋词 教学目 宏观把握南唐北未词的发展轨迹:掌握李煜、柳水、秦观在词史上的地位和他们的 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李煜《虞美人》、柳永《八声甘州》、秦观《踏莎行》 教学难 柳永其人与其作品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朗通及古诗词演吗欣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李煜及《虞美人》 一、 作者生平与创作概况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 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 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己称臣于未。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 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 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 风格柔摩: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 意境深远,感 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宰相冯延巳,是南唐最有 成就的词人。三人中,后主成就最高。 关于李煜词的评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如此评论后主之词:①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 骨秀也:李重光之词 神秀也。②尼采谓:“一切文学 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调 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威,后主则俨有释迦 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③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 而为士大夫之词。 清朝最出色的词人、生活在康熙年间的纳兰性德,曾经这样评说后主的词:花间之词, 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兼饶烟水迷离之致。 王鹏运说:李后主,以为词中之帝,当无愧色。 所有这些,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李后主的评价,无不在说明,在词人之中,李后主的词, 是第一流的。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不在于创造了新的词的形式,或者表现手法,而在于将词 的艺术境界,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根据后人的搜集整理,目前存词只有三十多首,然而这丝 毫不妨碍李后主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是因为这些词首首都达到 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虞美人》 这首词,据说是李后主的绝笔之作。南唐被北宋所灭,后主作为俘虏,来到了东京汴梁
第七章 南唐北宋词 教学目标 宏观把握南唐北宋词的发展轨迹;掌握李煜、柳永、秦观在词史上的地位和他们的 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李煜《虞美人》、柳永《八声甘州》、秦观《踏莎行》 教学难点 柳永其人与其作品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朗诵及古诗词演唱欣赏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李煜及《虞美人》 一、 作者生平与创作概况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 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 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 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 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 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 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宰相冯延巳,是南唐最有 成就的词人。三人中,后主成就最高。 关于李煜词的评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如此评论后主之词:①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 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②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 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 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③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 而为士大夫之词。 清朝最出色的词人、生活在康熙年间的纳兰性德,曾经这样评说后主的词:花间之词, 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兼饶烟水迷离之致。 王鹏运说:李后主,以为词中之帝,当无愧色。 所有这些,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李后主的评价,无不在说明,在词人之中,李后主的词, 是第一流的。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不在于创造了新的词的形式,或者表现手法,而在于将词 的艺术境界,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根据后人的搜集整理,目前存词只有三十多首,然而这丝 毫不妨碍李后主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是因为这些词首首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虞美人》 这首词,据说是李后主的绝笔之作。南唐被北宋所灭,后主作为俘虏,来到了东京汴梁
也就是今天的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李后主文采风流,诗、词、文、书法、绘画俱佳,还有 很高的音乐修养。本不是人君之质,却被命运推到了那样的位置上。据说宋太祖赵匡胤遥望 见李后主走上金殿,曾经叹说“好 个翰林学 士 李后主虽然不是 称职的皇帝,却 是一个情感极端丰富的皇帝,国破家亡之悲时时侵蚀者他的心灵。被囚的屈辱,对故国的思 念,让他的汴京生涯成为“日夕以泪洗面”的痛苦时光。他将这样的悲痛心情写进词中,流 传于世,感动了当时以及后来的无数读者。虽然亡国之君总是可耻的,但是对于李煜,历史 舆论从来都是同情的。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追悼若故国的破灭,用自己的生命赎者他 本无力担当却也无可推脱 的罪 的生日 是七月初七,据说 他在自己的生日之 命人在府邸之中演唱这首新作的《虞美人》,激怒了宋太宗,遂派人赐给他牵机毒药,将他 赐死。死时年四十二岁。后主的死讯传到江南,遗民痛哭失声。史书评价后主说:“虽仁爱 足感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 李后主的词,多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这首《虞美人》,是后主最薯名的词。语 言流畅,情感充沛,悲慨之深,几不可测。也是最能表现王国维所说的李后主词乃血书者的 作品。下面我们逐句来赏析下这首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短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关好联想的事物知 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 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 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 理解了 个处于刀 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 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己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 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总,却引起词人“不堪 回首”的嗟叹, 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 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若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 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 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政”。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 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 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 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 事的 去难返对比 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 “改”对比。“又东风 “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 “不堪回首 “朱颜改”又呼 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响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 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 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 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一一怀念 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一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
也就是今天的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李后主文采风流,诗、词、文、书法、绘画俱佳,还有 很高的音乐修养。本不是人君之质,却被命运推到了那样的位置上。据说宋太祖赵匡胤遥望 见李后主走上金殿,曾经赞叹说“好一个翰林学士!”李后主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却 是一个情感极端丰富的皇帝,国破家亡之悲时时侵蚀着他的心灵。被囚的屈辱,对故国的思 念,让他的汴京生涯成为“日夕以泪洗面”的痛苦时光。他将这样的悲痛心情写进词中,流 传于世,感动了当时以及后来的无数读者。虽然亡国之君总是可耻的,但是对于李煜,历史 舆论从来都是同情的。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追悼着故国的破灭,用自己的生命赎着他 本无力担当却也无可推脱的罪愆。后主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据说,他在自己的生日之夕, 命人在府邸之中演唱这首新作的《虞美人》,激怒了宋太宗,遂派人赐给他牵机毒药,将他 赐死。死时年四十二岁。后主的死讯传到江南,遗民痛哭失声。史书评价后主说:“虽仁爱 足感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 李后主的词,多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这首《虞美人》,是后主最著名的词。语 言流畅,情感充沛,悲慨之深,几不可测。也是最能表现王国维所说的李后主词乃血书者的 作品。下面我们逐句来赏析下这首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 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 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 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 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 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 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 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 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 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 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 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 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 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 “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 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 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 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 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 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
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 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 于思想” ,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干古传诵了 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 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 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闯世,闷世愈浅则性情愈直,李后主是也。” 第二节柳永与《八声甘州》 一、柳永的生平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 宋 太宗雍熙四年 987 于宋仁宗皇佑五年( 053)。1 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 为柳七。宫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 性放浪、风流個传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 换了浅脚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脚低唱',何要‘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政名为“永”,才中了进士。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 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 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更。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由 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 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 二、柳永的创作与贡献 柳永在词坛的地位:柳永是词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温庭 药、李煜、柳水、苏轼、泰观、周邦度、姜夔、吴文英都是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人物。柳水 对于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方面 他丰富了词体。在柳永之前 词人们大多习惯填写短 的令词,如《忆江南》、《菩萨蛮》、《蝶恋花》等。柳永因为精通音乐,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创 作才能,所以他大量采用长调,填写慢词。如我们中学时候,学习过的《雨霖铃》,还有今 天要学习的《八声甘州》等,都是长调。慢词与小令,不仅仅是篇幅的差别,做法上也有很 大的不同。小令如绝句,风格上要求含蓄不尽,有余韵。慢词因为篇幅加长了,构思布局方 面就有了很多的不同。就柳永的词来说,最鲜明的变化是: 于铺叙。写景叙事,层次井然 脉络分明。而所有的这一切手法, 又都是为了抒发词人心中之情。 在词的主题上,柳永词也有很明显的变化。在柳永之前,词的主题,概括起来就是“春 女善怀”,写深闺中的女子思念之苦。而柳永词,主题却变成了“秋士易感”。什么是秋士易 感?就是有才华和志向的人,感慨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理想,实现壮志的心情。从战国时期 楚国的宋玉,在九辨中写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主 题。而在词的创作中,把这个主题,写得最好的人,就是柳水。柳水的名篇佳作,大多数名 和悲秋的主题有关。 前人曾经总结柳永的词,说他的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 工于羁旅行役。”还有人说,柳永的词,“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谈之趣在骨。”这些
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 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 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人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 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 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第二节 柳永与《八声甘州》 一、柳永的生平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 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 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 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进士。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 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 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 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 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 二、柳永的创作与贡献 柳永在词坛的地位:柳永是词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温庭 筠、李煜、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都是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人物。柳永 对于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一方面,他丰富了词体。在柳永之前,词人们大多习惯填写短小 的令词,如《忆江南》、《菩萨蛮》、《蝶恋花》等。柳永因为精通音乐,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创 作才能,所以他大量采用长调,填写慢词。如我们中学时候,学习过的《雨霖铃》,还有今 天要学习的《八声甘州》等,都是长调。慢词与小令,不仅仅是篇幅的差别,做法上也有很 大的不同。小令如绝句,风格上要求含蓄不尽,有余韵。慢词因为篇幅加长了,构思布局方 面就有了很多的不同。就柳永的词来说,最鲜明的变化是:长于铺叙。写景叙事,层次井然, 脉络分明。而所有的这一切手法,又都是为了抒发词人心中之情。 在词的主题上,柳永词也有很明显的变化。在柳永之前,词的主题,概括起来就是“春 女善怀”,写深闺中的女子思念之苦。而柳永词,主题却变成了“秋士易感”。什么是秋士易 感?就是有才华和志向的人,感慨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理想,实现壮志的心情。从战国时期, 楚国的宋玉,在九辨中写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主 题。而在词的创作中,把这个主题,写得最好的人,就是柳永。柳永的名篇佳作,大多数都 和悲秋的主题有关。 前人曾经总结柳永的词,说他的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 工于羁旅行役。”还有人说,柳永的词,“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这些
话,综合起来,基本上就是词史上对于柳永词好处的评价了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总结一下,柳永词的长处 1、是音律谐婉。这是勿庸置疑的。柳水精通音乐,他所采用的词牌,最多,而且很多 词牌,都只有他一个人的作品。虽然今天词的音乐早已经失传,但是只要把柳水的词朗读出 来,音律上的美感,很鲜明。 2、长于铺叙。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柳永《雨霖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首词,写 别时情员,别后思念, 一层层写下来,渲染已足,再一句画龙点睛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遂成千古绝唱 3、擅长的题材, 一是前面己经说过的羁旅行役,就是为谋生而四处奔波的心情:二是 描写北宋都市的繁华景象,柳永所生活的北宋仁宗时期,是北宋最繁盛的时期。而柳水,通 过他的词,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承平气象描画得栩栩如生。这对于以抒情为主要目标的 中国诗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柳永的描写非常成功,自有一种繁华的气度。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描写杭州风光的词 《望海 4、柳永的词,风格幽森秀淡。而且这种风格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渗透在作 品的言辞之中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来看一看柳永的词,如何表达羁旅 行役之情,如何幽森秀淡,如何善于铺叙。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 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颗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于这首词,最经典、也最权威的评价,是苏轼的一段话:世言柳者卿曲俗,非也。如 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这首词不仅 能情景交融,而且意境开阔、博大、高远。 前面我们己经说过,柳永词,将春女善怀的传统。改弯为秋十易成。这秋十易成的情感 在柳水的笔下,表现为特别善于描写秋天,特别是花 雨的景色。如果你翻开柳永的词集 会以为柳永的人生,都是在秋天度过的。我们来看柳永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秋色的。《八声 甘州》这个词牌,共押八韵。“对潇满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第一句,也就是第 韵。暮雨清秋,江天辽阔之景色秋风萧瑟之感伤,就都已经在眼前了。接下来,就是苏轼所 赞美的那一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接着写雨后的景色。大家注意 下,这句话,是五 四、四的句式,实际上, 一个五字句也可以分为一、四的句式。开头 的这个“渐”字,不仅统领若霜风凄紧,而且统领着下面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样的字 在词学批评中,称为领字。柳永善于写长调慢词,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善于使用领字, 而且使用领字,也是柳永的首创。渐,就是逐渐的意思,表达的是景物季候变化的时间感觉。 泣染的是那秋天迟暮的感受。霜风凄紧,霜,给人的感觉就是寒冷,是寂突,霜风,凄冷的
话,综合起来,基本上就是词史上对于柳永词好处的评价了。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总结一下,柳永词的长处: 1、是音律谐婉。这是勿庸置疑的。柳永精通音乐,他所采用的词牌,最多,而且很多 词牌,都只有他一个人的作品。虽然今天词的音乐早已经失传,但是只要把柳永的词朗读出 来,音律上的美感,很鲜明。 2、长于铺叙。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柳永《雨霖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首词,写 别时情景,别后思念,一层层写下来,渲染已足,再一句画龙点睛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遂成千古绝唱。 3、擅长的题材,一是前面已经说过的羁旅行役,就是为谋生而四处奔波的心情;二是 描写北宋都市的繁华景象,柳永所生活的北宋仁宗时期,是北宋最繁盛的时期。而柳永,通 过他的词,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承平气象描画得栩栩如生。这对于以抒情为主要目标的 中国诗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柳永的描写非常成功,自有一种繁华的气度。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描写杭州风光的词——《望海潮》。 4、柳永的词,风格幽森秀淡。而且这种风格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渗透在作 品的言辞之中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来看一看柳永的词,如何表达羁旅 行役之情,如何幽森秀淡,如何善于铺叙。 八 声 甘 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于这首词,最经典、也最权威的评价,是苏轼的一段话: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 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这首词不仅 能情景交融,而且意境开阔、博大、高远。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柳永词,将春女善怀的传统,改变为秋士易感。这秋士易感的情感, 在柳永的笔下,表现为特别善于描写秋天,特别是秋雨的景色。如果你翻开柳永的词集,你 会以为柳永的人生,都是在秋天度过的。我们来看柳永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秋色的。《八声 甘州》这个词牌,共押八韵。“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第一句,也就是第一 韵。暮雨清秋,江天辽阔之景色秋风萧瑟之感伤,就都已经在眼前了。接下来,就是苏轼所 赞美的那一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接着写雨后的景色。大家注意 下,这句话,是五、四、四的句式,实际上,第一个五字句也可以分为一、四的句式。开头 的这个“渐”字,不仅统领着霜风凄紧,而且统领着下面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样的字, 在词学批评中,称为领字。柳永善于写长调慢词,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善于使用领字, 而且使用领字,也是柳永的首创。渐,就是逐渐的意思,表达的是景物季候变化的时间感觉。 渲染的是那秋天迟暮的感受。霜风凄紧,霜,给人的感觉就是寒冷,是寂寞,霜风,凄冷的
风,与前面的“潇潇”相呼应,写秋天风雨的交互侵袭,那种以一己之躯,承受整个自然、 宇宙的压力和凄凉的感觉,就出来了。关河冷落,关,关塞:河,江河。陆地的关塞,水面 的江河,都冷落了,整个的大自然。 阵秋风之后,都冷落 下来 所有的 是“残照当楼” 只有斜阳的余晖,映照着词人所仁立的高楼 种悲高的感觉,就在这样 的景色之中,透进了读者的心灵。“是处红衰率减,荐苒物华休。”是处,到处的意思。红 表示花,绿,代表叶。红花销残,绿叶调落,这就是眼前的景色。以花与叶的衰残,来写时 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成,是诗人词人常常采用的手法。如南唐中主李璟的名作《浣溪纱》第 句就是“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也是通过荷花与荷叶的调零,来写时光的 流逝,以及生 命的洛空 李璟只是写荷花的调零,柳永写的是所有的花叶都残了,落了,所 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那悲哀就更深了一层。“苒苒物华休”,“蒋蒋”,是慢慢的移动,物 华,万物的芳华,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事物,然而,一个休字,却把所有的都抹煞了。世间所 有美好的事物,都慢慢地到了尽头了,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悲哀,就在“物华休”这三个 多表达业米了。古时候的诗人词人很喜数用◆ 比喻生命的美好,用花草的调零来表达 事物的 引发 中的悲 花朵的生命是最 美好的,也是很短暂的。所以古时候的人,对于人生的思考,总是喜欢通过花开花落来表现 《诗经》的《桃天》,用“桃之天天”,来写新嫁娘的美好:《古诗十九首》的“冉冉孤生竹 也用“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来写美人迟暮之悲。柳永在这 里,也沿用了这一古老的比兴手法,通过物华的调落,来写人生的一事无成。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世间万物,莫不凋零,唯有滔的江水,依旧无语东流者。 这一句,是写景,也是写情。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李后主的《虞 美人》也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语东流的长江水, 一去不返。有 一个华人女学者叶嘉莹说这句的无语是表达无语的冷漠,说永远不改变的是冷漠的无情的长 江水之东流不返,而这个东流是永不回头的长浙的悲哀」 上半阙写才人志士那种生命短暂、志意落空的悲哀,将这样的悲哀与悲秋的传统、与秋 天的景物完全融合在 起 悲凉慷概,境界辽阔,有唐人高处 下半阕写他对故乡与家人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融邀,归思难收。叹年来踪 迹,何事苦淹留?”。用世的志意无法实现,归乡的念头在心中时时浮现,却无法实现 因为故乡砂邈。是什么缘故让他回不去呢?谋生糊口的压力,是口腹之役,迫使他四处行走 不能还乡。这两句词,含义十分悲慨。陶渊明当年就是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屈辱,毅然归隐田 园。他也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悲慨。 面的“想佳人妆楼顺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是自己悬想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在古典诗词中,这是很常见的表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 中就说:“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却 反过来说是妻子思念自己。五代时期的一个著名词人韦庄,在他的《浣溪纱》中也说“夜夜 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相信自己在思念他的时候,他也在思念 者自己。这样的手法,常常能增加感情的深厚。颗望,就是向着远方张望、跳望的神情。柳 永在这里揣测自己的爱人也日日在江边楼头跳望远方,曾经多少次误以为那天边的归帆之 中,有我的身影。这一句,与温庭绮《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萍州”所抒发的情感很相似。只是温庭筠是专就思远的妇人落笔, 而柳永是身在外而思念家人。他深深地理解家人的情感,但是他不知道,“争知我,倚佩干 处,正恁愁?”那独守空房的思妇,是不是也能知道,他此时此刻,也倚靠在栏杆边,正 凝望悬想远方的家乡 ,而无法归去呢?这几句不仅仅是写两地相思,更加强了上半阕所写 的生命志意落空的悲哀之感。 第三节秦观与《踏莎行》
风,与前面的“潇潇”相呼应,写秋天风雨的交互侵袭,那种以一己之躯,承受整个自然、 宇宙的压力和凄凉的感觉,就出来了。关河冷落,关,关塞;河,江河。陆地的关塞,水面 的江河,都冷落了,整个的大自然,在一场秋雨、一阵秋风之后,都冷落了下来,所有的, 是“残照当楼”,只有斜阳的余晖,映照着词人所伫立的高楼。一种悲慨的感觉,就在这样 的景色之中,透进了读者的心灵。“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到处的意思。红, 表示花,绿,代表叶。红花销残,绿叶凋落,这就是眼前的景色。以花与叶的衰残,来写时 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成,是诗人词人常常采用的手法。如南唐中主李璟的名作《浣溪纱》第 一句就是“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也是通过荷花与荷叶的凋零,来写时光的 流逝,以及生命的落空。李璟只是写荷花的凋零,柳永写的是所有的花叶都残了,落了,所 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那悲哀就更深了一层。“苒苒物华休”,“苒苒”,是慢慢的移动,物 华,万物的芳华,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事物,然而,一个休字,却把所有的都抹煞了。世间所 有美好的事物,都慢慢地到了尽头了,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悲哀,就在“物华休”这三个 字中表达出来了。古时候的诗人词人很喜欢用花草来比喻生命的美好,用花草的凋零来表达 生命落空的悲哀。越是美好事物的消逝,越是容易引发人心中的悲叹之情。花朵的生命是最 美好的,也是很短暂的。所以古时候的人,对于人生的思考,总是喜欢通过花开花落来表现。 《诗经》的《桃夭》,用“桃之夭夭”,来写新嫁娘的美好;《古诗十九首》的“冉冉孤生竹” 也用“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来写美人迟暮之悲。柳永在这 里,也沿用了这一古老的比兴手法,通过物华的凋落,来写人生的一事无成。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世间万物,莫不凋零,唯有滔滔的江水,依旧无语东流着。 这一句,是写景,也是写情。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李后主的《虞 美人》也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一去不返。有 一个华人女学者叶嘉莹说这句的无语是表达无语的冷漠,说永远不改变的是冷漠的无情的长 江水之东流不返,而这个东流是永不回头的长逝的悲哀。 上半阕写才人志士那种生命短暂、志意落空的悲哀,将这样的悲哀与悲秋的传统、与秋 天的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悲凉慷慨,境界辽阔,有唐人高处。 下半阕写他对故乡与家人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 迹,何事苦淹留?”。用世的志意无法实现,归乡的念头在心中时时浮现,却无法实现—— 因为故乡渺邈。是什么缘故让他回不去呢?谋生糊口的压力,是口腹之役,迫使他四处行走, 不能还乡。这两句词,含义十分悲慨。陶渊明当年就是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屈辱,毅然归隐田 园。他也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悲慨。下面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是自己悬想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在古典诗词中,这是很常见的表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 中就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却 反过来说是妻子思念自己。五代时期的一个著名词人韦庄,在他的《浣溪纱》中也说“夜夜 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相信自己在思念他的时候,他也在思念 着自己。这样的手法,常常能增加感情的深厚。颙望,就是向着远方张望、眺望的神情。柳 永在这里揣测自己的爱人也日日在江边楼头眺望远方,曾经多少次误以为那天边的归帆之 中,有我的身影。这一句,与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萍州”所抒发的情感很相似。只是温庭筠是专就思远的妇人落笔, 而柳永是身在外而思念家人。他深深地理解家人的情感,但是他不知道,“争知我,倚阑干 处,正恁凝愁?”那独守空房的思妇,是不是也能知道,他此时此刻,也倚靠在栏杆边,正 凝望悬想着远方的家乡,而无法归去呢?这几句不仅仅是写两地相思,更加强了上半阕所写 的生命志意落空的悲哀之感。 第三节 秦观与《踏莎行》
一、秦观生平简介 秦观,字少游, 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历代公认的最本 色词人。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未同为苏门四学士。虽然才名早播, 但坎坷于科考之途,元丰八年,因为苏轼力荐,终于及第,授国史编修,撰写《神宗实录》。 后因为党争牵连,屡遗贬谪,先后贬于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后被招还,在北返的 途中,于藤州谢世而去。 二、词作 秦观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秦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 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 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 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 ,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 清朝冯煦《宋六十 一家词选·序例》谓: “淮海、小山, 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 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新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是秦观后期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之中极有分量的一篇作品。王国维人 间词话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而苏轼,因为与少游的深厚情谊,绝爱此词结尾两句,曾自书于扇, 云:“少游已矣,虽万 人何赎:” 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前三句写旅社所见,以“桃源”的避世之地 寓身世之感。雾失两句写春夜景色,楼台消隐于漫漫浓雾内,渡口迷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隐 含有出路难寻的象征意义。桃源句是说避世的桃花源己找不到了。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鹏声里斜阳暮。“可堪”二句,“馆”己“孤”,“春寒”又“闭” 可见旅愁之言 “杜鹃 “斜阳” 片愁景愁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下片这三句写与友人之间的书信来往。“驿寄 梅花”,南朝时期,陆凯写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子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汉朝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用来写 信的白绢。一束梅花,一方素绢,寄托若友人之间的情谊,代表者人间的温暖 因头出 奏观是被贬谪的 所以与他之间的联络,很可能是会被牵连的。然 ,友人的情谊,却无法 化解他心头的深悲 砌成此根无重数,反而越发刺激了他敏感的心灵中对于贬谪处境的愁 怨。 个砌字,将愁之坚、恨之固,表达得异常强烈。 下面是东坡深爱的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推流下潇湘去?不易解,却极有情。郴 山本是郴江的发源地,是它的家乡,郴江何其有幸可以环绕着郴山流淌,可是它为什么不能
一、秦观生平简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历代公认的最本 色词人。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虽然才名早播, 但坎坷于科考之途,元丰八年,因为苏轼力荐,终于及第,授国史编修,撰写《神宗实录》。 后因为党争牵连,屡遭贬谪,先后贬于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后被招还,在北返的 途中,于藤州谢世而去。 二、词作 秦观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秦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 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 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 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 清朝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 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 踏 莎 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是秦观后期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之中极有分量的一篇作品。王国维人 间词话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而苏轼,因为与少游的深厚情谊,绝爱此词结尾两句,曾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 人何赎!” 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前三句写旅社所见,以“桃源”的避世之地 寓身世之感。雾失两句写春夜景色,楼台消隐于漫漫浓雾内,渡口迷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隐 含有出路难寻的象征意义。桃源句是说避世的桃花源已找不到了。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二句,“馆”已“孤”,“春寒”又“闭”, 可见旅愁之苦,“杜鹃”、“斜阳”、“暮”,一片愁景愁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下片这三句写与友人之间的书信来往。“驿寄 梅花”,南朝时期,陆凯写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汉朝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用来写 信的白绢。一束梅花,一方素绢,寄托着友人之间的情谊,代表着人间的温暖——因为当时 秦观是被贬谪的,所以与他之间的联络,很可能是会被牵连的。然而,友人的情谊,却无法 化解他心头的深悲——砌成此恨无重数,反而越发刺激了他敏感的心灵中对于贬谪处境的愁 怨。一个砌字,将愁之坚、恨之固,表达得异常强烈。 下面是东坡深爱的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不易解,却极有情。郴 山本是郴江的发源地,是它的家乡,郴江何其有幸可以环绕着郴山流淌,可是它为什么不能
长留在郴山的怀抱之中,为什么竟然离开了郴山,流向了潇湘去呢?为了谁而去的呢?这两 句,极深刻地写出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不能保有,而为命运所播弄的悲哀。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开头三句明为写景,实为象征。 2、借景现情。《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干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渔渔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墙,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 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作业: 》)中的 (、( )“不减唐人高处”。 3、秦观《踏莎行》中苏轼最感概的句子是()(),而王国维则以为()()最佳。 4、解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典故。 5、赏析柳永《八声甘州》。 6、常析李得《皮美人》。 7、背诵《虞美人》、《八声甘州》、《踏莎行》
长留在郴山的怀抱之中,为什么竟然离开了郴山,流向了潇湘去呢?为了谁而去的呢?这两 句,极深刻地写出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不能保有,而为命运所播弄的悲哀。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开头三句明为写景,实为象征。 2、借景现情。《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 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作业: 1、词史上号称词中之帝的是( )。 2、苏轼赞美柳永(《 》)中的( )、( )、( )“不减唐人高处”。 3、秦观《踏莎行》中苏轼最感慨的句子是()(),而王国维则以为()()最佳。 4、解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典故。 5、赏析柳永《八声甘州》。 6、赏析李煜《虞美人》。 7、背诵《虞美人》、《八声甘州》、《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