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第七章 刘亮 南唐北宋词 大学国文 萧玉四古诗调畜意四美國之三
大学国文 ❖ 第七章南唐北宋词 ❖ 主讲教师刘亮
第一节李煜与《虞美人》 ·一、李煜生平与创作概况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 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 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 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 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 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第一节 李煜与《虞美人》 ❖ 一、李煜生平与创作概况 ❖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 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 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 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 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 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意謝主车歌
·李煜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 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 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 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其 父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宰相冯延日,是南唐 最有成就的词人。三人中,后主成就最高
❖ 李煜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 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 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 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其 父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宰相冯延巳,是南唐 最有成就的词人。三人中,后主成就最高
关于李煜词的评价: 王国维《人间词话》: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 光之词,神秀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 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 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 士大夫之词
关于李煜词的评价: ❖ 王国维《人间词话》: ❖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 光之词,神秀也。 ❖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 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 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 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 士大夫之词
÷纳兰性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 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 兼饶烟水迷离之致。 王鹏运:李后主,以为词中之帝,当无愧色
❖ 纳兰性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 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 兼饶烟水迷离之致。 ❖ 王鹏运:李后主,以为词中之帝,当无愧色
《虞美人》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 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票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睛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文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關玉切度猶在,只是蒴政。 問君能有群毯,哈队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虞美人》 ❖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 《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 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虞美人 俗似一红春北向来流 0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 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 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 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 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问天天不语, 转而自间,“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 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了。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 的嗟叹
解析: ❖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 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 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问天天不语, 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 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了。 ❖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 的嗟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 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 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 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 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 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 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 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 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