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 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 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 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 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 后不久,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 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 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 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 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 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若不 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 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 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 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383 年8月,符坚亲率大军90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 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 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 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 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 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 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 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 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 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 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 较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并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维九进 中原就无法胜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维原是魏国人,在蜀国没有绝对的权威,败则大家攻击 胜则遭到怀疑;二是姜维没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亮是把战场移到对方领土上打,而且大 多是取得局部胜利而归:三是姜维所遇到的对手非常强。首先是司马昭兄弟:接着便是邓艾 和钟会。因此,北伐以扰敌的战略思想由诸葛亮来实施是成功的,而由姜维来实施则无法达 到目的 第七篇: 诸葛亮的用人 作者:真·服部半藏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看才方面,择才方面,用才方面比刘备差的很远,他观人,用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 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 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 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 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 后不久,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 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 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 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 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 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 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 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 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 373 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 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 383 年 8 月,符坚亲率大军 90 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 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 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 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 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 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 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 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 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 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 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 较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并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维九进 中原就无法胜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维原是魏国人,在蜀国没有绝对的权威,败则大家攻击, 胜则遭到怀疑;二是姜维没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亮是把战场移到对方领土上打,而且大 多是取得局部胜利而归;三是姜维所遇到的对手非常强。首先是司马昭兄弟;接着便是邓艾 和钟会。因此,北伐以扰敌的战略思想由诸葛亮来实施是成功的,而由姜维来实施则无法达 到目的。 第七篇: 诸葛亮的用人 作者:真·服部半藏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看才方面,择才方面,用才方面比刘备差的很远,他观人,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