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万人(要 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 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 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 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 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 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 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 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 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 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 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 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 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 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 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 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 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 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 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 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 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 利:一出岐山期间,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 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 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 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 陈仓,破张郃,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 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 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 也找不到机会。五岀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 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郃。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 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 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 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 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 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 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他还认真 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 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 90 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 94 万人(要 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 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 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 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 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 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 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 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 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 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 30 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 20 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 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 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 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 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 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 230 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 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 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 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 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 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 利:一出岐山期间, 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 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 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 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 陈仓,破张郃,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 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 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 也找不到机会。五出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 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郃。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 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 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 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 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 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 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他还认真 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 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