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未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潮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 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瀚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l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