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负责人:张红)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7,文件大小:747.2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在内容和理论体系上至今尚未定型的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农村社会学要 作一个统一的界定是不容易的,也许目前也是不必要的。过去学者们都是根据他们对农村的实际研 究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的研究重点而对农村社会学给予某些定义的。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 村生活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组织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问题的,还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 种特殊的纯粹社会科学“,认为”农村社会的局部的问题“属应用科学,不属纯粹科学。近年来我国社 会学者给农村社会学以更新的定义,袁亚愚在其《乡村社会学》一书中称:“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 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9科。”他除了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整个乡村社会”,还 特别强调了"城乡关系"。这是结合了我国社会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情况而提出的新的看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不准备对不同的界说作过多的讨论,现在只就人们的认识作一简要的论述。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这样一个 定义,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首先我们认为,研究农村社会要从农村的“整体出发”,这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即把社会 看做是一个整体,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结合的生活的共同体。其次,把农村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人手呢?就像宰杀一头牛,一只羊,它们是一个整体,应该从什么地方 入手,给它们致命的第一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呢?我们认为这"第一刀"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行为。社会是人的结合,人与人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行为的。一种 社会关系两端的两个社会角色总是要按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 活动,从行为入手,也就是从最简单明白的活动开始。第三,所谓”综合的观点”,是指社会学强调社 会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综合并不是没有重点, 并不是平铺直叙。第四,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即它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它的功能,即 它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它的发生、发展,即它的产生和演变的 来龙去脉,因此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研究。第五是研究的目的,要得到社会运行的规律性,即 寻找它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的特性、规律,从而我们就可以推演出一定的理论。规律和理论是不 同的,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展变化中本身就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 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屉变化的必然性、重复有效性和客观性,规律只能被发现、被认识,而不能被创 造,被改变、被消灭,但可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社会,为人类服务,也可限制它对人类生活的不利 影响。而理论则是对规律进行的解释、说明。理论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企图发现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从而建立 套自己的解释体系,一套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在内容和理论体系上至今尚未定型的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农村社会学要 作一个统一的界定是不容易的,也许目前也是不必要的。过去学者们都是根据他们对农村的实际研 究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的研究重点而对农村社会学给予某些定义的。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 村生活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组织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问题的,还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 种特殊的纯粹社会科学",认为"农村社会的局部的问题"属应用科学,不属纯粹科学。近年来我国社 会学者给农村社会学以更新的定义,袁亚愚在其《乡村社会学》一书中称:"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 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9科。" 他除了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整个乡村社会",还 特别强调了"城乡关系"。这是结合了我国社会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情况而提出的新的看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不准备对不同的界说作过多的讨论,现在只就人们的认识作一简要的论述。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这样一个 定义,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首先我们认为,研究农村社会要从农村的"整体出发",这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即把社会 看做是一个整体,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结合的生活的共同体。其次,把农村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人手呢?就像宰杀一头牛,一只羊,它们是一个整体,应该从什么地方 入手,给它们致命的第一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呢?我们认为这"第一刀"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行为。社会是人的结合,人与人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行为的。一种 社会关系两端的两个社会角色总是要按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 活动,从行为入手,也就是从最简单明白的活动开始。第三,所谓"综合的观点",是指社会学强调社 会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综合并不是没有重点, 并不是平铺直叙。第四,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即它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它的功能,即 它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它的发生、发展,即它的产生和演变的 来龙去脉,因此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研究。第五是研究的目的,要得到社会运行的规律性,即 寻找它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的特性、规律,从而我们就可以推演出一定的理论。规律和理论是不 同的,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展变化中本身就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 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屉变化的必然性、重复有效性和客观性,规律只能被发现、被认识,而不能被创 造,被改变、被消灭,但可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社会,为人类服务,也可限制它对人类生活的不利 影响。而理论则是对规律进行的解释、说明。理论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企图发现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从而建立一 套自己的解释体系,一套理论

二、农村社会学的显著特征可被概括为:整体性、实用性和本土性 (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一个不同于别的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它总是要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农村社会学作为 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从整体出发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人们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它的整 体,比如一张床、一座钟、一棵树、一个人、一场格斗等等,但是我们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整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小孩子玩玩具时总是出于好奇把各种活动的、能发出响叫的玩具拆开,企 图对玩具的整体内部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明究竞。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拆开分析 时,往往原来的“整体“就不见了,可见,一个整体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单单是分裂开来的各个部分, 就像一座钟拆开后,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把拆开的零件组合起来,那么这堆零件就是一堆无 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座钟。所以,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算术上的相加之和,也就是说1+1=2,认识 了整体内部的各个部件,并不等于完全认识了那个整体。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各 个部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从生物学上发展出来的,然后又发展到心理学、社 会学人类学,以至于历史学、政治学等。整体论的思想大致上有如下几个论点,即1.内在联系 论。在任何场合都必然存在着一个把发生联系的各个事物包含在内的整体。2.整体在内容上多于其 部分的总和.3.整体决定着各个部分的本质,在整体之内,各个部分的性质是曼整体性质的影响和 决定的.4.若把部分和整体分离开来孤立地加以考虑,就不能够理解这些部分。5.各个部分在动 态上是相互联系、相百依存的。 (二)实用性 从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过程看,是农村社会发生了问题,才会产生对农村的研究。从这样的背景 看,农村社会学确实具有其实用性。首先,这种实用性表现在它的经验性,即研究农村社会学必须 从实际出发,以实证的观点,多调查、了解、从历史的发展来追寻许多问题。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本 质上并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要到农村去观察、了解,这就是它的经验性。其次是农村社会学 具有工具性。它是作为改善农村的思想工具而发生、发展的。再次,其实用性质体现在它必须用实 践的方法进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始终依靠它对农村生活深入的实践。最后,农村社会学的实 用性更体现在它的具有效用性,即它的一切理论和实际方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效果、效应,能够 对农村生活的改进、发展作出贡献。 (三)本土性 社会科学最近几十年来都逐渐重视本国、本民族、本乡、本土的研究,吸取本乡本土的营养,发 展本乡本土的学术水平,并能够解释和解决本乡本士的问题。本土性在理论上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特 殊性,人的行为都是一些有意识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表现出各个民族、国家、地域的特点,重 视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社会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只研究外来理论,生搬 硬套,往往不能解决自己所在社会的现象,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并在一定 意义上具有古老性质的社会,所以它的本土性是非常显著的。研究农村就要注重它的本乡、本土、 本民族的情况,既要研究它的共性,更要着重研究它的个性,以小见大。对一个小的社区研究得越

二、农村社会学的显著特征可被概括为:整体性、实用性和本土性 (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一个不同于别的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它总是要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农村社会学作为 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从整体出发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人们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它的整 体,比如一张床、一座钟、一棵树、一个人、一场格斗等等,但是我们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整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小孩子玩玩具时总是出于好奇把各种活动的、能发出响叫的玩具拆开,企 图对玩具的整体内部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明究竟。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拆开分析 时,往往原来的"整体"就不见了,可见,一个整体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单单是分裂开来的各个部分, 就像一座钟拆开后,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把拆开的零件组合起来,那么这堆零件就是一堆无 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座钟。所以,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算术上的相加之和,也就是说1+1=2,认识 了整体内部的各个部件,并不等于完全认识了那个整体。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各 个部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从生物学上发展出来的,然后又发展到心理学、社 会学、人类学,以至于历史学、政治学等。整体论的思想大致上有如下几个论点,即1.内在联系 论。在任何场合都必然存在着一个把发生联系的各个事物包含在内的整体。2.整体在内容上多于其 部分的总和.3.整体决定着各个部分的本质,在整体之内,各个部分的性质是曼整体性质的影响和 决定的.4.若把部分和整体分离开来孤立地加以考虑,就不能够理解这些部分。5.各个部分在动 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二)实用性 从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过程看,是农村社会发生了问题,才会产生对农村的研究。从这样的背景 看,农村社会学确实具有其实用性。首先,这种实用性表现在它的经验性,即研究农村社会学必须 从实际出发,以实证的观点,多调查、了解、从历史的发展来追寻许多问题。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本 质上并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要到农村去观察、了解,这就是它的经验性。其次是农村社会学 具有工具性。它是作为改善农村的思想工具而发生、发展的。再次,其实用性质体现在它必须用实 践的方法进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始终依靠它对农村生活深入的实践。最后,农村社会学的实 用性更体现在它的具有效用性,即它的一切理论和实际方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效果、效应,能够 对农村生活的改进、发展作出贡献。 (三)本土性 社会科学最近几十年来都逐渐重视本国、本民族、本乡、本土的研究,吸取本乡本土的营养,发 展本乡本土的学术水平,并能够解释和解决本乡本土的问题。本土性在理论上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特 殊性,人的行为都是一些有意识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表现出各个民族、国家、地域的特点,重 视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社会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只研究外来理论,生搬 硬套,往往不能解决自己所在社会的现象,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并在一定 意义上具有古老性质的社会,所以它的本土性是非常显著的。研究农村就要注重它的本乡、本土、 本民族的情况,既要研究它的共性,更要着重研究它的个性,以小见大。对一个小的社区研究得越

深,就能使反映的面越广。所以本土化是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农村社会学突出 体现出来的特征。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一)农民群体结构以及它的社会关系 农民群体结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 (二)农村社区生活 农村是社区型的社会,农民在社区中的活动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就农民的生理行为说是 生育,就农民的生存行为说是生产,就农民的社会行为说是社区生活。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可以看 到三者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农民通过从小到大,从个人、家庭到整个农村社区的不同范围、 不同层次的行为,构成了农村杜区生活的全景。我们要研究农村社会生活不同层次的情况和意义, 彼此的制约和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因素及其活动规律。 (三)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农村社会问题。从上述农民群体结构的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层次 及从农村社区生活的生育、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看,它们在不同条件下会反映出许多影响农民生活 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从农民的方面看,会反映出农村的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文化教 育问题:从农业生产看,会反映出农业资源问题、劳动问题、土地问题:从农村整个生活看,会反 映出环境问题、贫穷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学需要大力探 索,作出实际贡献的领域。 (四)城乡关系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城乡关系。农村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与外界,特别是城 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还要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从农村中分化出去的,也就是说 在人类的定居生活中,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并逐步产生了城乡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城乡对 立“,而社会主义就要逐步消灭这些差别和对立,现在有人提出“农村城市化”,而农村社会学的一个 重点就是要探讨、研究这些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观点 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些基本观点。所谓观点,即作为 个农村社会学者,如何看待农村社会、理解农村社会。我们的基本观点有: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作为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学,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展我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我们认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所谓的”社会 人“而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人有双重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

深,就能使反映的面越广。所以本土化是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农村社会学突出 体现出来的特征。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一)农民群体结构以及它的社会关系 农民群体结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 (二)农村社区生活 农村是社区型的社会,农民在社区中的活动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就农民的生理行为说是 生育,就农民的生存行为说是生产,就农民的社会行为说是社区生活。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可以看 到三者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农民通过从小到大,从个人、家庭到整个农村社区的不同范围、 不同层次的行为,构成了农村杜区生活的全景。我们要研究农村社会生活不同层次的情况和意义, 彼此的制约和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因素及其活动规律。 (三)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农村社会问题。从上述农民群体结构的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层次 及从农村社区生活的生育、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看,它们在不同条件下会反映出许多影响农民生活 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从农民的方面看,会反映出农村的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文化教 育问题;从农业生产看,会反映出农业资源问题、劳动问题、土地问题;从农村整个生活看,会反 映出环境问题、贫穷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学需要大力探 索,作出实际贡献的领域。 (四)城乡关系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城乡关系。农村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与外界,特别是城 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还要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从农村中分化出去的,也就是说 在人类的定居生活中,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并逐步产生了城乡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城乡对 立",而社会主义就要逐步消灭这些差别和对立,现在有人提出"农村城市化",而农村社会学的一个 重点就是要探讨、研究这些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观点 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些基本观点。所谓观点,即作为 一个农村社会学者,如何看待农村社会、理解农村社会。我们的基本观点有: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作为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学,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展我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我们认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所谓的"社会 人"而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人有双重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

价值就是作为“人”这个主体以及他要认知的那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为集 体的生存和发展而活者。 (三)系统的观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甚至是一个人,一个个体,都把它作为是一个系 统。所谓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的内部一定要由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影 响、互相制约的要素所组成,这个观点在后面的论述中扣仃更多的阐述。 (四)社区的观点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不同。前己言之,它是一个以农业生活为主的社会,我们观察一个农村,实 际上是视察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小的社区。社区是可以看见的,是比较具体“社会“则是比较抽象的概 念。因此,我们研究农村社会就要研究“社区”。所谓社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的观念, 由于社区不可能得到对农村全面的认识,所以应对不同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和共性,进 行比较和分析 (五)城乡共同发展的观点 前已言之,城市是从农村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的劳动和劳动产品, 才会交换,才会产生集市并逐步发展为城市。城市表现文明的进步,而农村则落后,因此就产生 了“城市化“问题。如中国的“民工潮”,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民 工”确实是在向城市流动。在世界各地,这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我们讨论城乡发展时,我们主张 既不要消灭城市,更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追求城乡的共同发展。 (六)热情投入和虚心求教的观点 在研究农村社会学时,我们要有同情的观点。在我们用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的 生活时,不能采取轻蔑的态度。农民的生活、性格、思想都有他们一定的道理。由于农业的特性, 农民看待事物是最现实的,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顽固”和“保守“。所以,研究农村社会学首先要抱 着同情、理解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和反应,即对方的信任,从而才可以收集到 更多、更真实的资料。毛泽东曾告诚进行农村调查的干部说:”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 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 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 知识。“ 第二节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调查

价值就是作为"人"这个主体以及他要认知的那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为集 体的生存和发展而活着。 (三)系统的观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甚至是一个人,一个个体,都把它作为是一个系 统。所谓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的内部一定要由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影 响、互相制约的要素所组成,这个观点在后面的论述中扣仃更多的阐述。 (四)社区的观点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不同。前已言之,它是一个以农业生活为主的社会,我们观察一个农村,实 际上是视察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小的社区。社区是可以看见的,是比较具体"社会"则是比较抽象的概 念。因此,我们研究农村社会就要研究"社区"。所谓社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的观念, 由于社区不可能得到对农村全面的认识,所以应对不同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和共性,进 行比较和分析。 (五)城乡共同发展的观点 前已言之,城市是从农村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的劳动和劳动产品, 才会交换,才会产生集市并逐步发展为城市。城市表现文明的进步,而农村则落后,因此就产生 了"城市化"问题。如中国的"民工潮",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民 工")确实是在向城市流动。在世界各地,这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我们讨论城乡发展时,我们主张 既不要消灭城市,更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追求城乡的共同发展。 (六)热情投入和虚心求教的观点 在研究农村社会学时,我们要有同情的观点。在我们用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的 生活时,不能采取轻蔑的态度。农民的生活、性格、思想都有他们一定的道理。由于农业的特性, 农民看待事物是最现实的,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顽固"和"保守"。所以,研究农村社会学首先要抱 着同情、理解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和反应,即对方的信任,从而才可以收集到 更多、更真实的资料。毛泽东曾告诫进行农村调查的干部说:"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 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 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 知识。"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调查

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 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调查始于何时,未能考证,但它应早于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其中较著名的研究是,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公理会牧师A.11.明思溥在中国农村进行的调查,并在 1899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生恬 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一书。其内容,一为中国农村本身:二为中 国乡村家庭生活;三为中国农村的未来—基督教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这最后一部分内容暴露了牧 师们考察中国农村的政治目的, 进入20世纪10年代,美国在中国任职的社会学教授,组织中国大学生开展了多项农村调查。 1919一1920年,沪江大学美国教授葛学博指导社会学系学生,在广东潮州对有650户人家的凤凰村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一书1925年在美国出版。1922年,华洋赈救灾 总会请C.B.马伦、J.B.戴乐尔等教授,指导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分工调查河北、山东、江 苏、浙江4省的240个村庄,包括1097户人家。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英文)一书.。 1921一1925年,金陵大学教授J.L.L凯(仅译巴克)组织的中国农场调查,规模较大,包括7省17县 的2866个农场,1930年出版了《中国农场经济》(英文)一书。其后卜凯又在中国组织了22个省16 786个农场的调查,1937年出版《中国的土地利用》(英文)专著。沪江大学的.S.白克令指导学生 开展农村调查,于1923年出版《沈家行实况》。这是外国学者第一本中文本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自 有其目的,但客观上将农村调查方法引进中国,在实践中使中国学生和学者得到了体验与锻炼。 (二)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者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 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以下两项。 (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1926年前后,由燕京大学社会学兼任讲师李景汉主持,对北水郊 区黑山扈村、挂甲屯村、马连洼村和陈村进行了家庭调查。李景汉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先后在 市郊四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对这四个村的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及支出作了系统的描述 与分析,并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这是我国社会学家实证研究农村的一部著作。 (②)京郊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教授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 创办了实验区,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社会调查,他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清河镇的历 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写了 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如杨开道、许仕廉、步济时、张鸿钧和余万等合著了一本书,英文版又译为 《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 (三)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一个外来的学科能否扎根本土,除了它是否适合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重要的是看它能否 在大学设立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传入比社会学晚些,但一经为中国学者所认可,其 发展总体上是与社会学的发展同步,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未和30年代

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 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调查始于何时,未能考证,但它应早于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其中较著名的研究是,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公理会牧师A.11.明思溥在中国农村进行的调查,并在 1899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生恬——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一书。其内容,一为中国农村本身;二为中 国乡村家庭生活;三为中国农村的未来——基督教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这最后一部分内容暴露了牧 师们考察中国农村的政治目的。 进入20世纪10年代,美国在中国任职的社会学教授,组织中国大学生开展了多项农村调查。 1919—1920年,沪江大学美国教授葛学博指导社会学系学生,在广东潮州对有650户人家的凤凰村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一书1925年在美国出版。1922年,华洋赈救灾 总会请C.B.马伦、J.B.戴乐尔等教授,指导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分工调查河北、山东、江 苏、浙江4省的240个村庄,包括l 097户人家。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英文)一书。 1921—1925年,金陵大学教授J.L.L凯(又译巴克)组织的中国农场调查,规模较大,包括7省17县 的2 866个农场,1930年出版了《中国农场经济》(英文)一书。其后卜凯又在中国组织了22个省16 786个农场的调查,1937年出版《中国的土地利用》(英文)专著。沪江大学的H.s.白克令指导学生 开展农村调查,于1923年出版《沈家行实况》。这是外国学者第一本中文本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自 有其目的,但客观上将农村调查方法引进中国,在实践中使中国学生和学者得到了体验与锻炼。 (二)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者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 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以下两项。     (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1926年前后,由燕京大学社会学兼任讲师李景汉主持,对北水郊 区黑山扈村、挂甲屯村、马连洼村和东村进行了家庭调查。李景汉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先后在 市郊四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对这四个村的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及支出作了系统的描述 与分析,并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这是我国社会学家实证研究农村的一部著作。     (2)京郊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教授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 创办了实验区,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社会调查,他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清河镇的历 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写了 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如杨开道、许仕廉、步济时、张鸿钧和余万等合著了一本书,英文版又译为 《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 (三)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一个外来的学科能否扎根本土,除了它是否适合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重要的是看它能否 在大学设立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传入比社会学晚些,但一经为中国学者所认可,其 发展总体上是与社会学的发展同步,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

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未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潮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

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 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瀚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l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来考察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必须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对象,才能正确认 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孤立地看待生产力,只能是旧秩序 的持续和局部改良。中国生产力的真正发展首先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农村派”和”中国经济派”主要就帝国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土地 关系、租赁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战。“中国经济派“无视农村中广泛存在 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按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划分阶级的科学方法, 把土地问题作为论证农村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所 制服,中国农村土地资本主义化了。“中国农村派“用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剥 削和统治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必须坚持农村人口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标 准来划分农村各阶级,无论是从地主、富农来看,还是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各阶层来看,农村的阶 级关系并未资本主义化。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以“中国农村派”的胜利而告终。1935年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将论战 双方的主要论文汇编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一书,这场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 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 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摸棱两可, 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形成的一场改良运动,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 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二三十年代 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最 著名的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前者主 要体现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后者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有八个方面:(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其措施一是改良 和推广优良品种,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提倡副业;(3)流通金融,主要措施是成立借贷处或称借贷 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 种合作社;(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措施之一 是设立乡村医院,为农民看病治痛,措施之二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为农民布种牛痘和注射预防 霍乱、脑膜炎、白喉等传染有的预防针,措施之三是重视学校卫生、宣传卫生常识,措施之四是传 播妇幼保健知识,试行新法接生;(门)移风易俗。其措施有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 婚、禁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如晏阳初聘请燕京大学 社会学讲师李景汉等主持定县调查,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书;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聘请燕 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许仕毫和杨开道主持邹平县调查,出版了(社会调查与邹平社会)等书:1933年成立 社会调查部,更广泛地开展了社会调查

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来考察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必须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对象,才能正确认 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孤立地看待生产力,只能是旧秩序 的持续和局部改良。中国生产力的真正发展首先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农村派"和"中国经济派"主要就帝国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土地 关系、租赁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战。"中国经济派"无视农村中广泛存在 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按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划分阶级的科学方法, 把土地问题作为论证农村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所 制服,中国农村土地资本主义化了。"中国农村派"用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剥 削和统治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必须坚持农村人口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标 准来划分农村各阶级,无论是从地主、富农来看,还是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各阶层来看,农村的阶 级关系并未资本主义化。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以"中国农村派"的胜利而告终。1935年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将论战 双方的主要论文汇编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一书,这场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 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 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摸棱两可, 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形成的一场改良运动,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 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二三十年代 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最 著名的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前者主 要体现了粱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后者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有八个方面:(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其措施一是改良 和推广优良品种,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提倡副业;(3)流通金融,主要措施是成立借贷处或称借贷 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 种合作社;(5)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措施之一 是设立乡村医院,为农民看病治痛,措施之二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为农民布种牛痘和注射预防 霍乱、脑膜炎、白喉等传染有的预防针,措施之三是重视学校卫生、宣传卫生常识,措施之四是传 播妇幼保健知识,试行新法接生;(7)移风易俗。其措施有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 婚、禁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如晏阳初聘请燕京大学 社会学讲师李景汉等主持定县调查,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书;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聘请燕 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许仕毫和杨开道主持邹平县调查,出版了(社会调查与邹平社会)等书;1933年成立 社会调查部,更广泛地开展了社会调查

“定县模式“和“邹平模式“是乡村建设运动极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最能在总体上代表乡村建设的 特质,但二者却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别主要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定县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 直接支持,对政府的依赖性小,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民众的捐赠;"邹平模式"是在山东省政府的全力支 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拔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2)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思想、背景 不同,"定县模式"的主要领导者几乎都留学过欧美和日本,对西方文化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受其影响 较深,具有西化倾向;而邹平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几乎没有人有留学经历,不少人还是旧军人、旧官 僚出身,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具有保守倾向。定县模式的倡导者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 农民的愚、穷、弱、私”。但邹平模式的倡导者认为,把农村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没 有抓到问题的本质,他们认为中国问题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据此兼取的措施也就大相径庭。定 县模式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尤其科学实验室的方法,把定县作为乡村建设的社会实验室,任何一项计 划,都先在一定范围内研究试验,取得经验后才向全县推广。而邹平模式没有实验一说,主要是"师 法古人”,既不重视社会调查,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研究实验、推广程序。(4)在乡村建设虹措施上,定 县始终坚持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衣民"为中心,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进行的原则,而 邹平模式始终坚持以复兴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尤其强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培养重塑孔颜人格 为具体目的,重视对农民进行精神陶炼”,亦即用”古人的道理"教育农民,企图在伦理本位的基础 上,重建中国社会新秩序。 乡村建设运动终止于日本大举侵略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按倡导者的意愿发 展,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作为一场改良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在维护现存的半 封键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和国民党统治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复的方式方法,通过兴幼教育、改良 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 施,以期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他们关注农村问题,看到农民生活的种种不幸,但倒果为因,没有 找到中国农村经济衰落、农民贫苦的症结,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的积极意义。第一,乡村建设运动是历史的产物,是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试图摆脱困境的一种探索,虽然失败了,其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 的财富。第二,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理性行动,有它的一套理论、方法和具体方案,虽然其基本理 论没有抓到问题的要害,但有的理论观点、方法是合理的、积极的。第三,乡村建设运动不可能从 根本上重组社会结构,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但从实(试)验区(县)的一整套实践活动看,还是做了许 多有益于农民的工作。第四,成百上干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农村去”,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将 知识、科学技术送下乡,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第五,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社会学本土化从理论到 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农村社区研究 农村社区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由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发起的。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调查, 解释和解决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其中,他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社区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 基础。吴文藻受到当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报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在这两种理

"定县模式"和"邹平模式"是乡村建设运动极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最能在总体上代表乡村建设的 特质,但二者却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别主要包括:(1)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定县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 直接支持,对政府的依赖性小,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民众的捐赠;"邹平模式"是在山东省政府的全力支 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2)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思想、背景 不同,"定县模式"的主要领导者几乎都留学过欧美和日本,对西方文化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受其影响 较深,具有西化倾向;而"邹平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几乎没有人有留学经历,不少人还是旧军人、旧官 僚出身,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具有保守倾向。定县模式的倡导者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 农民的"愚、穷、弱、私"。但邹平模式的倡导者认为,把农村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没 有抓到问题的本质,他们认为中国问题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据此兼取的措施也就大相径庭。定 县模式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尤其科学实验室的方法,把定县作为乡村建设的社会实验室,任何一项计 划,都先在一定范围内研究试验,取得经验后才向全县推广。而邹平模式没有实验一说,主要是"师 法古人",既不重视社会调查,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研究实验、推广程序。(4)在乡村建设虹措施上,定 县始终坚持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进行的原则,而 邹平模式始终坚持以复兴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尤其强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培养重塑孔颜人格 为具体目的,重视对农民进行"精神陶炼",亦即用"古人的道理"教育农民,企图在伦理本位的基础 上,重建中国社会新秩序。 乡村建设运动终止于日本大举侵略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按倡导者的意愿发 展,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作为一场改良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在维护现存的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和国民党统治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复的方式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 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 施,以期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他们关注农村问题,看到农民生活的种种不幸,但倒果为因,没有 找到中国农村经济衰落、农民贫苦的症结,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的积极意义。第一,乡村建设运动是历史的产物,是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试图摆脱困境的一种探索,虽然失败了,其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 的财富。第二,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理性行动,有它的一套理论、方法和具体方案,虽然其基本理 论没有抓到问题的要害,但有的理论观点、方法是合理的、积极的。第三,乡村建设运动不可能从 根本上重组社会结构,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但从实(试)验区(县)的一整套实践活动看,还是做了许 多有益于农民的工作。第四,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农村去",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将 知识、科学技术送下乡,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第五,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社会学本土化从理论到 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农村社区研究 农村社区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由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发起的。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调查、 解释和解决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其中,他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社区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 基础。吴文藻受到当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报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在这两种理

沦的基础上,提出"社区方法论”,主张以功能主义为基础,通过社区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农村社 会。吴文藻认为:"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 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有实质的基础。因此,以社区为对掾开展研究可以克服学术 界的空谈弊端,以社区调查得来的事实说话,证明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因 此,吴文藻大力倡导在中国开展社区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的村落社区的调查研究。不仅如此, 吴文藻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的各项实践,如林耀华在福州附近的义序宗族组织研究、 徐雍舜在北平附近的淳县农村领袖冲突研究、黄节华在河北定县的礼俗和社会组织研究、享有义在 山西徐沟县的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等。 在三四十年代的农村社区研究中,费孝通的贡献尤为突出。费孝通接受了吴文藻社区方法论的基 本观点,认为“具体的社区“是研究社会的切入点。费孝通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 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括,人 们的生活有空间的座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他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同时, 费孝通发展了社区方法论,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单个社区的分析只是“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 还需要在调查了许多个单一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步的比较研究,才能“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 貌”。 费孝通的社区研究始于1935年和妻子王同惠在广西柳州大瑶山的边境社区调查。在这次实地调查 中,费孝通误人猎人陷阱而受伤,而王同惠在回村寻求救助的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在养伤期 间把他们调查所获资料整理成(花蓝瑶社会组织),于1936年发表,吴文藻在读书导言中称此"立下了 社区研究的基石”。 此后,费孝通从广西返回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养伤,在该村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社会调查。1936 年底,费孝通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留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是利用在开弦弓村调 查获得的资料写成博士论文。1939年以(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名出版,读书即著名的(江村经济),其中 江村是费孝通为开弦弓村取的一个学名。江村经济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中国的乡村村落的经济和社会 生活,以及这个村落在面对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学者从 事农村社区研究的一个经典之作。马林诺夫斯基称赞该书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 个里程碑",同时凭借费孝通的这一著作,肯定了吴文藻在1936年与其见面时提出的以社区研究为主 体建设中国社会学报的想法,认为其方法论基础是"结实可靠"的。 1938年费孝通回国,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继续进行社区研究,其主要成果集中在(云 南三村)一书,该书1945年在美国用英文发表,其中包括费孝通的(禄村农田)以及费孝通指导的学生 张之毅写成的(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在这一系列研究中,费孝通自觉地运用了类型比校 的社区研究方法。意识到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解答只靠单个社区的材料是"不足为凭的”,必 须"在不同形式的农村社区里加以考横”。因此在(禄村农田)的导言中,费孝通起首便写道"这本禄村农 田可以说是我那本江村经济的续编”,是由江村研究遗留下来的问题所激发出来的研究。在(云南三 村)中,费孝通精心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来和江村加以比较,禄村代表了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农村社区,易村代表了内地手工业发达的农村社区,玉村代表了深受邻近商业中心镇影响的农村

沦的基础上,提出"社区方法论",主张以功能主义为基础,通过社区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农村社 会。吴文藻认为:"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 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有实质的基础。因此,以社区为对象开展研究可以克服学术 界的空谈弊端,以社区调查得来的事实说话,证明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因 此,吴文藻大力倡导在中国开展社区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的村落社区的调查研究。不仅如此, 吴文藻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的各项实践,如林耀华在福州附近的义序宗族组织研究、 徐雍舜在北平附近的淳县农村领袖冲突研究、黄节华在河北定县的礼俗和社会组织研究、享有义在 山西徐沟县的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等。 在三四十年代的农村社区研究中,费孝通的贡献尤为突出。费孝通接受了吴文藻社区方法论的基 本观点,认为"具体的社区"是研究社会的切入点。费孝通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 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括,人 们的生活有空间的座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他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同时, 费孝通发展了社区方法论,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单个社区的分析只是"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 还需要在调查了许多个单一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步的比较研究,才能"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 貌"。 费孝通的社区研究始于1935年和妻子王同惠在广西柳州大瑶山的边境社区调查。在这次实地调查 中,费孝通误人猎人陷阱而受伤,而王同惠在回村寻求救助的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在养伤期 间把他们调查所获资料整理成(花蓝瑶社会组织),于1936年发表,吴文藻在读书导言中称此"立下了 社区研究的基石"。 此后,费孝通从广西返回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养伤,在该村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社会调查。1936 年底,费孝通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留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是利用在开弦弓村调 查获得的资料写成博士论文。1939年以(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名出版,读书即著名的(江村经济),其中 江村是费孝通为开弦弓村取的一个学名。{江村经济}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中国的乡村村落的经济和社会 生活,以及这个村落在面对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学者从 事农村社区研究的一个经典之作。马林诺夫斯基称赞该书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 个里程碑",同时凭借费孝通的这一著作,肯定了吴文藻在1936年与其见面时提出的以社区研究为主 体建设中国社会学报的想法,认为其方法论基础是"结实可靠"的。     1938年费孝通回国,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继续进行社区研究,其主要成果集中在(云 南三村)一书,该书1945年在美国用英文发表,其中包括费孝通的(禄村农田)以及费孝通指导的学生 张之毅写成的(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在这一系列研究中,费孝通自觉地运用了类型比较 的社区研究方法。意识到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解答只靠单个社区的材料是"不足为凭的",必 须"在不同形式的农村社区里加以考横"。因此在(禄村农田)的导言中,费孝通起首便写道"这本禄村农 田可以说是我那本江村经济的续编",是由江村研究遗留下来的问题所激发出来的研究。在(云南三 村)中,费孝通精心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来和江村加以比较,禄村代表了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农村社区,易村代表了内地手工业发达的农村社区,玉村代表了深受邻近商业中心镇影响的农村

社区。费孝通和他的学生通过细致地实地调查,展现和概括出不同社区的类型特征。再基于不同类 型社区的比较研究,加深对诸如经济制度等普遍性问题的理论认识。通过这一路径,云南三村研究 不仅在具体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由此指明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云南三 村)也标志着费孝通本人的社区研究思想方法的基本形成,并且随着费孝通以后的学术活动,特别是 他在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的学术活动,深深影响了当代许多社会学者的研究工作。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开展农村调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除了上文 提到的陈瀚笙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的学者以外,许多革命家为了更准确地了解 中国的农村实际情况,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出路,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调查研究,其中 主要代表人物有毛泽东、张闻天等。 毛泽东在20年代未开始从事农村调查,此后始终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他在农村研究中的贡献主要 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 实地调查。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进行的农村调查。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农对的“游学“活动中就 注重学习社会知识,在以后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更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与方法,注重实地调查。毛泽东不仅广泛地调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和农民家庭土地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分配情况与问题,而且还深入地调查了农村各阶级、中 层对革命的态度与社会行为。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有的资料(如宁冈县和永新县的调查)已经丢失,尚 存的有(湖南农民考察报告)(1927.3)、{得乌调查(1930.5)、(兴国调查(1930.11)、(赣西南土 地分配情形(1930.11)、(长冈乡调查(1933.11)和(才溪乡调查)(1933.11)等十多篇,于1941年 编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再版)一书中。这些调查报告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 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的状况与问题,以及农民的期盼,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堂教学。指为培养干部和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的教学。毛泽东在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毛泽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农民问题“和“农村教 育“两门。毛泽东在讲授中深刻地分析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国因民 革命是农民革命”,而中心问题又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谈到农村教育时,他又特别指出,封建 教育“钳制人民自由数千年之久,使个性发展丝毫没有”,是必须反对的。资本主义的“新学“教育也 不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今后农村教育要适合农民的需要,“适合于农民之经济发展,并使农民得到 解放”。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1946年9月13日为西北局妇女生活调查团作了"关于农村调查"专题讲 话,对调查方法和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调查是长期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毛泽东在 讲话中说:"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 作是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 的调查,也是长期的。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告诫调查团成员,在调查中要善于抓要点,要注意事物的 特点,才能获得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就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

社区。费孝通和他的学生通过细致地实地调查,展现和概括出不同社区的类型特征。再基于不同类 型社区的比较研究,加深对诸如经济制度等普遍性问题的理论认识。通过这一路径,云南三村研究 不仅在具体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由此指明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云南三 村)也标志着费孝通本人的社区研究思想方法的基本形成,并且随着费孝通以后的学术活动,特别是 他在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的学术活动,深深影响了当代许多社会学者的研究工作。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开展农村调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除了上文 提到的陈瀚笙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的学者以外,许多革命家为了更准确地了解 中国的农村实际情况,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出路,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调查研究,其中 主要代表人物有毛泽东、张闻天等。    毛泽东在20年代末开始从事农村调查,此后始终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他在农村研究中的贡献主要 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 实地调查。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进行的农村调查。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农对的"游学"活动中就 注重学习社会知识,在以后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更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与方法,注重实地调查。毛泽东不仅广泛地调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和农民家庭土地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分配情况与问题,而且还深入地调查了农村各阶级、中 层对革命的态度与社会行为。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有的资料(如宁冈县和永新县的调查)已经丢失,尚 存的有(湖南农民考察报告)(1927.3)、{寻乌调查}(1930.5)、(兴国调查)(1930.11)、(赣西南土 地分配情形)(1930.11)、(长冈乡调查) (1933.11)和(才溪乡调查) (1933.11)等十多篇,于1941年 编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再版)一书中。这些调查报告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 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的状况与问题,以及农民的期盼,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堂教学。指为培养干部和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的教学。毛泽东在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毛泽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农民问题"和"农村教 育"两门。毛泽东在讲授中深刻地分析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国国民 革命是农民革命",而中心问题又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谈到农村教育时,他又特别指出,封建 教育"钳制人民自由数千年之久,使个性发展丝毫没有",是必须反对的。资本主义的"新学"教育也 不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今后农村教育要适合农民的需要,"适合于农民之经济发展,并使农民得到 解放"。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1946年9月13日为西北局妇女生活调查团作了"关于农村调查"专题讲 话,对调查方法和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调查是长期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毛泽东在 讲话中说:"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 作是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 的调查,也是长期的。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告诫调查团成员,在调查中要善于抓要点,要注意事物的 特点,才能获得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就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