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组织一词,汉语里最早是指古代人用麻绳编织而成的布帛,西方国家原称为动植物体构成 器官的单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逐步被引申到现代社会,衍生为社会管理用词,即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群体是人们社会组织的基本方式, 但是,这种原始群体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上形成的,并没有特定的社会目标。因此,这种原始群 体并不能与今天的社会组织相提并论。在从原始社会到奴求社会的转变时期,连续发生了畜牧业、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商业又独立出来的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 之间的协作也就成为可能和必要。而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于是作为社会成员最早的政治组织一一国家和最早的社会经济组织一一奴隶手工工场出 现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会组织的数量和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是到了近代社 会,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越来越发达,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日益社会化,社会组织才开始迅速发 展起来,成为人们社会组合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今时代,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社会协作更加趋于普 遍,各种类型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的组合形 式。 在社会管理范畴内,社会组织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和 结合。这种联系和结合,就其内涵来讲,是社会关系:而就其形式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人们的社 会联系和结合,一般是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只不过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组织的性质和管理方 式不同罢了。 随着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的内容进行了闸述。一般来 讲,对社会组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 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比较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 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施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 的一种关系较为复杂的社会团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社会组织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单 元。从社会组织的进化过程及含义不难看出,无论何种类型、规模大小、职能异同和结构繁简的社 会组织构成,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组织目标。社会组织就是社会成员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形成的社会结合。没有目标 就不可能形成社会组织。组织目标一般规定在组织纲领中。组织目标是识别社会组织性质、类别和 职能的基本标志。同时,组织目标又能集中体现各个成员的愿望和利益,引导若组织行动的方面, 一旦丧失了组织目标,该组织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就难以存在下去。 第二,有组织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变化,由于不断出现的新任务 和新要求,只能靠社会有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为完成这些任务和要求而形成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组织一词,汉语里最早是指古代人用麻绳编织而成的布帛,西方国家原称为动植物体构成 器官的单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逐步被引申到现代社会,衍生为社会管理用词,即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群体是人们社会组织的基本方式, 但是,这种原始群体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上形成的,并没有特定的社会目标。因此,这种原始群 体并不能与今天的社会组织相提并论。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时期,连续发生了畜牧业、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商业又独立出来的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 之间的协作也就成为可能和必要。而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于是作为社会成员最早的政治组织一一国家和最早的社会经济组织——奴隶手工工场出 现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会组织的数量和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是到了近代社 会,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越来越发达,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日益社会化,社会组织才开始迅速发 展起来,成为人们社会组合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今时代,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社会协作更加趋于普 遍,各种类型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的组合形 式。 在社会管理范畴内,社会组织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和 结合。这种联系和结合,就其内涵来讲,是社会关系;而就其形式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人们的社 会联系和结合,一般是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只不过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组织的性质和管理方 式不同罢了。 随着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一般来 讲,对社会组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 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比较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 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施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 的一种关系较为复杂的社会团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社会组织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单 元。从社会组织的进化过程及含义不难看出,无论何种类型、规模大小、职能异同和结构繁简的社 会组织构成,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组织目标。社会组织就是社会成员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形成的社会结合。没有目标 就不可能形成社会组织。组织目标一般规定在组织纲领中。组织目标是识别社会组织性质、类别和 职能的基本标志。同时,组织目标又能集中体现各个成员的愿望和利益,引导着组织行动的方面, 一旦丧失了组织目标,该组织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就难以存在下去。 第二,有组织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变化,由于不断出现的新任务 和新要求,只能靠社会有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为完成这些任务和要求而形成
的执行某种职能的机构。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特定的职能。组织职能越明确,组织就越能充分 发挥社会作用。 第三,有组织成员。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也可以说是特定社 会成员的社会结合。特定就是有特殊的要求,而不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殊要求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承认所属组织目标,并决定为其实现而奋斗。不承认组织目标的成员,当然不能成为该组织的 成员。不同的社会组织,还对组织成员有各种具体的要求。不具备这些要求,一般也不能成为该组 织的成员。否则,组织职能就不能发挥。 第四,有组织制度。实现组织目标,并使组织高效健康运转,组织内部必须建立各项秩序和纪律 的约束。如果没有组织制度,组织的力量也就会消失。组织制度也受组织目标制约,而组织制度又 是实现组织目标、发挥组织职能的有效保证。缺乏组织制度,社会组织就会陷于涣散状态。 二、组织的基本类型 社会组织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 前,在世界上社会学界比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有无正式结构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指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规范。活动有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如党 团、行政机关、军队等都属于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如正式组织成员之间那样严格、规范和具体,组织 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成员的活动比较自由和随便,凝聚力比较差。例如,各种业余协会、俱 乐部等娱乐团体就属于非正式组织。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往往难于明显的截然分开,往往互相交叉。比如学校 这一正式组织中就有非正式的同乡会、各类兴趣协会等组织,而有些俱乐部的活动也会对参加者提 出某些严格规定。其区别只不过是非正式结构在正式组织中不占主导地位,不十分明显而己;同理 正式结构在非正式组织中也不占主导地位。 (二)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T.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将社会组织 分为如下四类: 1.政治组织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达到一定的目标,进行权力分配的一种组织。主要是 指政党和政府机关。 2.经济生产组织 该组织的功能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也发挥着服务性、福利性等 功能。工厂、医院都属于经济生产组织。 3.整合组织其功能是调整社会体系各部分的关系,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整合组织的 目标取向等。法院、律师事务所及政党都属于整合组织。 4模式维持组织其功能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来维系现存社会体系的运转。研究性 的机构也属于该组织。模式维持组织的目标取向是对社会文化模式的维护. (三)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P,M.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将社会 组织分为以下类型:
的执行某种职能的机构。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特定的职能。组织职能越明确,组织就越能充分 发挥社会作用。 第三,有组织成员。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也可以说是特定社 会成员的社会结合。特定就是有特殊的要求,而不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殊要求最重要的—条, 就是承认所属组织目标,并决定为其实现而奋斗。不承认组织目标的成员,当然不能成为该组织的 成员。不同的社会组织,还对组织成员有各种具体的要求。不具备这些要求,一般也不能成为该组 织的成员。否则,组织职能就不能发挥。 第四,有组织制度。实现组织目标,并使组织高效健康运转,组织内部必须建立各项秩序和纪律 的约束。如果没有组织制度,组织的力量也就会消失。组织制度也受组织目标制约,而组织制度又 是实现组织目标、发挥组织职能的有效保证。缺乏组织制度,社会组织就会陷于涣散状态。 二、组织的基本类型 社会组织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 前,在世界上社会学界比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 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有无正式结构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指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规范。活动有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如党, 团、行政机关、军队等都属于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如正式组织成员之间那样严格、规范和具体,组织 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成员的活动比较自由和随便,凝聚力比较差。例如,各种业余协会、俱 乐部等娱乐团体就属于非正式组织。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往往难于明显的截然分开,往往互相交叉。比如学校 这一正式组织中就有非正式的同乡会、各类兴趣协会等组织,而有些俱乐部的活动也会对参加者提 出某些严格规定。其区别只不过是非正式结构在正式组织中不占主导地位,不十分明显而已;同理 正式结构在非正式组织中也不占主导地位。 (二)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T.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将社会组织 分为如下四类: 1.政治组织 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达到一定的目标,进行权力分配的一种组织。主要是 指政党和政府机关。 2.经济生产组织 该组织的功能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也发挥着服务性、福利性等 功能。工厂、医院都属于经济生产组织。 3.整合组织 其功能是调整社会体系各部分的关系,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整合组织的 目标取向等。法院、律师事务所及政党都属于整合组织。 4模式维持组织 其功能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来维系现存社会体系的运转。研究性 的机构也属于该组织。模式维持组织的目标取向是对社会文化模式的维护. (三) 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P,M.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将社会 组织分为以下类型:
1.互利组织 互利组织的目标是使组织的参加者都获得好处,如工会、党派、俱乐部等组织 都属于互利组织。 2.有者的盈利组织 该类组织的目标是赚钱谋利,受益者是组织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私营了 厂、私营企业和私营银行等属于这类组织 3.服务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是以其直接服务的对象得到好处为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学校、 律师事务所等组织。 4.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的目标是使社会大众都受益。如军队、警察、税务局、科研机构 和消防队等组织。 由于布劳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所以他从组织 目标与受益者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类.这种观点显然掩盖了组织的阶级性。 (四)美藉德裔社会学家A.艾兹奥尼根据权威的基础将社会组织做如下划分: 1.强制性组织该组织以暴力为手段,强迫组织成员服从组织目标。如监狱、集中营等 组织。 2.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物质和金钱为手段,诱导其成员为得到某种报偿而接受 组织目标,参与组织行动,如工厂、商业公司等。 3.规范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是以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规范作为控制其成员的主要手 段。其控制过程是首先是组织规范内化为成员的观念,然后引导他们去服从或遵守规范,如学校、 教会、党派组织等。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组织的不同分类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对我国的各类组织做如下划分: 1.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人们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组合形式,是人类社会阶级出现以后产生出 来的代表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组织。政治和政权机关是政治组织的最主 要形式。 2.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是以行业关系 为基础、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人群组合体。经济组织担负着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 着社会的经济职能。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经济组织处于不断扩展之中,最早出现的经济组织 是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组织,后来发展到工业,企业组织,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商业、金融、交 通、邮电等组织。 3.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是指人们在广泛意义上传播人类己有的文化成果、从事科学研究 活动、保障社会成员文明健康生活的多层次的组合形式。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要为 目标,以人们的文化活动为内容,如文艺机构、教育机构,卫生机构、科研机构等。 4.综合组织综合组织是指综合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而担负着多种类型职能的社会共同 体、如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村的村民委员会等。 (五)农村社会组织分类
1.互利组织 互利组织的目标是使组织的参加者都获得好处,如工会、党派、俱乐部等组织 都属于互利组织。 2.有者的盈利组织 该类组织的目标是赚钱谋利,受益者是组织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私营工 厂、私营企业和私营银行等属于这类组织。 3.服务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是以其直接服务的对象得到好处为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学校、 律师事务所等组织。 4.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的目标是使社会大众都受益。如军队、警察、税务局、科研机构 和消防队等组织。 由于布劳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所以他从组织 目标与受益者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类.这种观点显然掩盖了组织的阶级性。 (四)美藉德裔社会学家A.艾兹奥尼根据权威的基础将社会组织做如下划分: 1.强制性组织 该组织以暴力为手段,强迫组织成员服从组织目标。如监狱、集中营等 组织。 2.功利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是以物质和金钱为手段,诱导其成员为得到某种报偿而接受 组织目标,参与组织行动,如工厂、商业公司等。 3.规范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是以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规范作为控制其成员的主要手 段。其控制过程是首先是组织规范内化为成员的观念,然后引导他们去服从或遵守规范,如学校、 教会、党派组织等。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组织的不同分类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对我国的各类组织做如下划分: 1.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人们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组合形式,是人类社会阶级出现以后产生出 来的代表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组织。政治和政权机关是政治组织的最主 要形式。 2.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是以行业关系 为基础、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人群组合体。经济组织担负着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 着社会的经济职能。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经济组织处于不断扩展之中,最早出现的经济组织 是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组织,后来发展到工业,企业组织,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商业、金融、交 通、邮电等组织。 3.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是指人们在广泛意义上传播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从事科学研究 活动、保障社会成员文明健康生活的多层次的组合形式。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要为 目标,以人们的文化活动为内容,如文艺机构、教育机构,卫生机构、科研机构等。 4.综合组织 综合组织是指综合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而担负着多种类型职能的社会共同 体、如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村的村民委员会等。 (五)农村社会组织分类
社会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组织形式、体系构成和性质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组织兴衰的决定因素。因此,活跃的生产力就决定了社会组织 的性质和类别是不断变化的,稳定是相对的。 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具有两种属性:即根本属性和具体属性,根本属性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对于社会组织的规定性。如原始社会家庭、氏族的原始公社性质:阶级社会组织的阶级性:封建社 会的行会、会党的封建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党、经济实体的资本主义性质等等,毫不例外的都刻 有本组织所处时代的烙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时代性。具体属性是指社会组织区别于另一组织的具 体规定性。从不同角度来确定社会组织的具体性质,对了解一种组织的 职能、作用及与其他组织的关系,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划分社会组织的依据。 社会组织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 型。目前,在社会学界比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有:一是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有无正式结构将 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二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T,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 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生产、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三是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 派的代表P,M·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将社会组织划为互利组织、私有者的盈利组织、 服务性组织和公益组织。四是美籍德裔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权威的基础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强制性 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①。 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现代中因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对不同 种类的中国农村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组织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按农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来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农 村社会晨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为农村社会提供经济服务,即为农村人们提供衣食住行和文化 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主要社会职能。二是农村社会政治组织。农村社会政治组织是指那些保障农 村社会目标实现,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如农村社区党的组织、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以及各种群众 性团体如工会、共青团、民兵、妇女组织等。三是农村社会文化组织。这里所说的文化组织是一个 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满足农村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文化 团体。它包括农村各种科研组织、教育组织、文化组织和医疗卫生组织等。如农科所、学校、文化 馆(室)、卫生院(所)、影刷院,电影放映队、剧团等。 三、农村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是人类普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与社会工业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社会,新的组织类型不断出现。组织越来越多,组织机构越来越复 杂、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因此,组织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一般意义的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的意思。作为社会学中的组织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组 织的共同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协调活动。从定义上看,组织管理有三层含义:第一,组 织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来进行的,组织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关系到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第二,组织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既要协调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组织内人与物的关系
社会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组织形式、体系构成和性质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组织兴衰的决定因素。因此,活跃的生产力就决定了社会组织 的性质和类别是不断变化的,稳定是相对的。 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具有两种属性:即根本属性和具体属性,根本属性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对于社会组织的规定性。如原始社会家庭、氏族的原始公社性质;阶级社会组织的阶级性;封建社 会的行会、会党的封建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党、经济实体的资本主义性质等等,毫不例外的都刻 有本组织所处时代的烙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时代性。具体属性是指社会组织区别于另一组织的具 体规定性。从不同角度来确定社会组织的具体性质,对了解一种组织的 职能、作用及与其他组织的关系,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划分社会组织的依据。 社会组织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 型。目前,在社会学界比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有:一是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有无正式结构将 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二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T,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 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生产、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三是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 派的代表P.M·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将社会组织划为互利组织、私有者的盈利组织、 服务性组织和公益组织。四是美籍德裔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权威的基础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强制性 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①。 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对不同 种类的中国农村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组织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按农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来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农 村社会晨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为农村社会提供经济服务,即为农村人们提供衣食住行和文化 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主要社会职能。二是农村社会政治组织。农村社会政治组织是指那些保障农 村社会目标实现,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如农村社区党的组织、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以及各种群众 性团体如工会、共青团、民兵、妇女组织等。三是农村社会文化组织。这里所说的文化组织是一个 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满足农村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文化 团体。它包括农村各种科研组织、教育组织、文化组织和医疗卫生组织等。如农科所、学校、文化 馆(室)、卫生院(所)、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剧团等。 三、农村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是人类普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与社会工业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社会,新的组织类型不断出现。组织越来越多,组织机构越来越复 杂、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因此,组织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一) 组织管理的含义 一般意义的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的意思。作为社会学中的组织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组 织的共同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协调活动。从定义上看,组织管理有三层含义:第一,组 织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来进行的,组织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关系到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第二,组织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既要协调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组织内人与物的关系
同时还要协调组织与组织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协调过程贯穿整个组织管理活动的始终:第 三,组织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自觉活动。而不是一种官目的无计划的自发活动,人总是作 为组织的成员而存在,组织也一直在实现着人们的各种目标。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曾为了某些目的 而自觉组织起来,现在与过去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组织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技术都在迅速地发展,与 此同时,有关组织管理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组织 化,这也就意味着管理更加普及,更具有权威性和更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也称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 和韦伯的科层管理。该理论是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素为基础建立的,它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 这些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因为要求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则,而不带个人情感 因素、并能因此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 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埃尔顿 ·梅约和斯特·巴纳德。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组织形态上更重视民主的,不专权而少等级结构的组 织形式,强调权力均等制,反对那种非人格化的科层制。该理论不足之处是,在集中注意人际关系 改善的同时,忽视了对工作本身和经济技术问题的研究探讨。把人际关系的改善作为万能钥匙,因 而是片面的。 2、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理论的观点已不再只看 重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组织的各方面内容。 (二)组织管理方式 组织管理的方式是指一个组织处理其复杂活动的体系和方法,主要是指管理权力和管理程度两个 基本方面。从历史上看,社会组织的管理经历了两种形式:家长制和科层制 1、家长制管理方式家长制原是一种家庭制度,是家庭、宗族等血缘群体的一种非正式 控制形式。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家长制便从血缘群体的非正式控制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 会组织的管理形式,家长制的主要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 者一人决定。 (2)指导管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一般没有什么章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处理问题 全凭个人的意志或者遵循惯例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家长制产生于以血缘关系、情感因素为基础的初级群体,因 而在选人、用人时,倾向于从血缘等亲情关系出发,即以人际关系远近和交情深浅而定。以领导者 为中心圆,那些接近权力中心者往往有较大的权力,这种管理方式的运行不是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相 应的职位,而是为了维系利益群体,根据与领导者本人亲疏关系和平衡原则为其成员分配和设置职 位。 (4)职务终身制领导者及其群体成员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初级关系基础上,领导者与成 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替代的。这样,领导者在位与否不是按组织管理需要,而是根据利益群体成员 的需要而定。这就是形成家长制管理人员终身制的原因
同时还要协调组织与组织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协调过程贯穿整个组织管理活动的始终;第 三,组织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自觉活动。而不是一种盲目的无计划的自发活动,人总是作 为组织的成员而存在,组织也一直在实现着人们的各种目标。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曾为了某些目的 而自觉组织起来,现在与过去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组织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技术都在迅速地发展,与 此同时,有关组织管理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组织 化,这也就意味着管理更加普及,更具有权威性和更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也称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 和韦伯的科层管理。该理论是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素为基础建立的,它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 这些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因为要求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则,而不带个人情感 因素、并能因此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 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埃尔顿 ·梅约和斯特·巴纳德。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组织形态上更重视民主的,不专权而少等级结构的组 织形式,强调权力均等制,反对那种非人格化的科层制。该理论不足之处是,在集中注意人际关系 改善的同时,忽视了对工作本身和经济技术问题的研究探讨。把人际关系的改善作为万能钥匙,因 而是片面的。 2、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理论的观点已不再只看 重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组织的各方面内容。 (二)组织管理方式 组织管理的方式是指一个组织处理其复杂活动的体系和方法,主要是指管理权力和管理程度两个 基本方面。从历史上看,社会组织的管理经历了两种形式:家长制和科层制 1、家长制管理方式 家长制原是一种家庭制度,是家庭、宗族等血缘群体的一种非正式 控制形式。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家长制便从血缘群体的非正式控制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 会组织的管理形式,家长制的主要特点是: (1) 权力高度集中 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 者一人决定。 (2) 指导管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一般没有什么章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处理问题 全凭个人的意志或者遵循惯例。 (3)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家长制产生于以血缘关系、情感因素为基础的初级群体,因 而在选人、用人时,倾向于从血缘等亲情关系出发,即以人际关系远近和交情深浅而定。以领导者 为中心圆,那些接近权力中心者往往有较大的权力,这种管理方式的运行不是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相 应的职位,而是为了维系利益群体,根据与领导者本人亲疏关系和平衡原则为其成员分配和设置职 位。 (4) 职务终身制 领导者及其群体成员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初级关系基础上,领导者与成 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替代的。这样,领导者在位与否不是按组织管理需要,而是根据利益群体成员 的需要而定。这就是形成家长制管理人员终身制的原因
家长制管理的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其管理质量的高低取决 于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素质。所以,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 会分工的精细,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是建立在分工细致、协作复杂、高效率的 基础之上,因而单凭个人经验已难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上的弊端日益显露出 来,在此情况下,它逐渐被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一一科层制所取代。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现代组织管理方式。所说的科 层制就是分科执掌、分层负责,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组 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权力分层有明确的分工职责、地位按等级、层次划分,权责结合,层层节制,协 调行动。 (②)有比较稳定的规章制度体系在科层制管理方式中,组织的规章制度有最高权威 性,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通过规章制度的作用,使组织内的各部门协调一致,有利于公平合理地对待各种问题。 (③)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是根据工作性质的需要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经过法定程 序考察和选用人才,任何人不得以个人的亲疏恩怨为尺度,因而不带有情感,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 的方式进行,这就避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4)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 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影响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组织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从而避免或减轻 了由于人事变动而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 除此之外,科层制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特点,如有一套完整的文件和档案系统,行政人员要经过专 业训练等: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贤,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 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也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等级森严、太多的规则限制,只强调照章办事,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不同程度地扼杀了组织成员的首创精神,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等。 (三)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和特点 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笼统地说是国家政府。具体地说,在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的管理业务 大多都涉及到农村社会,另外,也有分管农业的职能部门,如农业部,农业银行等。在各省,市自 治区政府都有分管农业的厅、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则主要从事农村管理。因此, 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一种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的基础或底盘是乡镇政府,上层的各项任务都 要通过乡镇政府来实施或督促其实施,因此,农村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部位在基层,即乡镇。农村社 会管理有哪些特点呢? 1、农村社会管理的服务特性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统治”与‘服务”的双重特征,所不同的 是这两种特性所占的比重有所差别。农村社会管理更强调服务的特性,这是由于农村特定的生产方 式和经济形态所决定的。农村社会是简单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依托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单干家庭。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
家长制管理的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其管理质量的高低取决 于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素质。所以,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 会分工的精细,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是建立在分工细致、协作复杂、高效率的 基础之上,因而单凭个人经验已难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上的弊端日益显露出 来,在此情况下,它逐渐被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所取代。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现代组织管理方式。所说的科 层制就是分科执掌、分层负责,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组 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 权力分层有明确的分工 职责、地位按等级、层次划分,权责结合,层层节制,协 调行动。 (2) 有比较稳定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科层制管理方式中,组织的规章制度有最高权威 性,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通过规章制度的作用,使组织内的各部门协调一致,有利于公平合理地对待各种问题。 (3) 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是根据工作性质的需要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经过法定程 序考察和选用人才,任何人不得以个人的亲疏恩怨为尺度,因而不带有情感,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 的方式进行,这就避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4)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 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影响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组织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从而避免或减轻 了由于人事变动而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 除此之外,科层制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特点,如有一套完整的文件和档案系统,行政人员要经过专 业训练等;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贤,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 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也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等级森严、太多的规则限制,只强调照章办事,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不同程度地扼杀了组织成员的首创精神,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等。 (三)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和特点 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笼统地说是国家政府。具体地说,在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的管理业务 大多都涉及到农村社会,另外,也有分管农业的职能部门,如农业部,农业银行等。在各省,市自 治区政府都有分管农业的厅、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则主要从事农村管理。因此, 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一种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的基础或底盘是乡镇政府,上层的各项任务都 要通过乡镇政府来实施或督促其实施,因此,农村社会管理最关键的部位在基层,即乡镇。农村社 会管理有哪些特点呢? 1、农村社会管理的服务特性 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统治"与‘服务"的双重特征,所不同的 是这两种特性所占的比重有所差别。农村社会管理更强调服务的特性,这是由于农村特定的生产方 式和经济形态所决定的。农村社会是简单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依托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单干家庭。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
位,其规模和生产能力极低,对自然环境、市场和社会的冲击,缺乏必要的适应能力,甚至表现得 无能为力。自然的冲击主要是指意外的自然灾害,市场的冲击指市场变化造成价格波动,既包括农 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地膜、柴油、农机等的价格波动,也包括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如粮 食,棉花、生丝等。在我国由产品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价格的双轨制和 不合理的城乡关系等造成的生产资料价格不合理上涨以及对农产品的价格控制,对家庭经营的冲击 尤为严重。社会冲击主要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及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因此,农业生产经营 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目前,随着农村第二 步改革的开始,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己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举办的社会服务体系。 2、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混同,职责不清。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组织处于畸型发育的状态, 这种畸型发育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党政企组织的职能混淆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良。党政企组织的 职能混淆既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功能上。从结构上看,农村社会的各类组织,包括社区性的(如 村委会),集群性的(如果农协会、棉花协会、奶牛协会等及妇联、青年团)以及实体性的(如乡村企 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是政府的延伸。从功能上看,农村社会的各类组织之目标, 大部分是由政府所规定的。有些组织如妇联、青年团本身就是党和政府附属的机构之一,工作人员 从国库领取报酬。其他组织的发育不良是与以上情祝相关联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农村组织的畸 型发育,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表面看来,党政组织的过份发育,似乎可以更好地进行 社会管理活动,然而实践证明,其结果是违背人们初衷的,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政府行为的制 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从宪法的角度而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种社区型组织和乡镇政权的 一部分,自身并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在我国农村社会中,政权之外的组织发育更加不完善,这种 状况与社会发展之总的趋势是相悖的,但就目前面言,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需 要逐步地有条件的过渡。面对这种状况,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当务之急是重视并支持农村社会的 健全和发育,以适应农村的发展,并把一些次要的职能分别转交给其他社会组织去承担。 3、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情感连带因素。人际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因素,任何管理是在人际 关系协调中实现的。情感连带是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由此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管理具有浓 厚的情感连带色彩。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情感连带是基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首 属社会群体的家庭的重要性和多功能性而形成的,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积下来,渗入人们的观 念深层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际关系的情感连带,对杜会管理中的科层制度,法制化, 科学化以及合理性等都存在很大影响。所以,无论在农村社会管理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管理的实践 中,都应重视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4、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是指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当前。农 村基层干群关系问题己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问题
位,其规模和生产能力极低,对自然环境、市场和社会的冲击,缺乏必要的适应能力,甚至表现得 无能为力。自然的冲击主要是指意外的自然灾害,市场的冲击指市场变化造成价格波动,既包括农 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地膜、柴油、农机等的价格波动,也包括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如粮 食,棉花、生丝等。在我国由产品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价格的双轨制和 不合理的城乡关系等造成的生产资料价格不合理上涨以及对农产品的价格控制,对家庭经营的冲击 尤为严重。社会冲击主要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及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因此,农业生产经营 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目前,随着农村第二 步改革的开始,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举办的社会服务体系。 2、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混同,职责不清。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组织处于畸型发育的状态, 这种畸型发育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党政企组织的职能混淆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良。党政企组织的 职能混淆既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功能上。从结构上看,农村社会的各类组织,包括社区性的(如 村委会),集群性的(如果农协会、棉花协会、奶牛协会等及妇联、青年团)以及实体性的(如乡村企 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是政府的延伸。从功能上看,农村社会的各类组织之目标, 大部分是由政府所规定的。有些组织如妇联、青年团本身就是党和政府附属的机构之一,工作人员 从国库领取报酬。其他组织的发育不良是与以上情况相关联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农村组织的畸 型发育,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表面看来,党政组织的过份发育,似乎可以更好地进行 社会管理活动,然而实践证明,其结果是违背人们初衷的,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政府行为的制 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从宪法的角度而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种社区型组织和乡镇政权的 一部分,自身并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在我国农村社会中,政权之外的组织发育更加不完善,这种 状况与社会发展之总的趋势是相悖的,但就目前面言,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需 要逐步地有条件的过渡。面对这种状况,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当务之急是重视并支持农村社会的 健全和发育,以适应农村的发展,并把一些次要的职能分别转交给其他社会组织去承担。 3、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情感连带因素。人际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因素,任何管理是在人际 关系协调中实现的。情感连带是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由此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管理具有浓 厚的情感连带色彩。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情感连带是基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首 属社会群体的家庭的重要性和多功能性而形成的,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积下来,滲入人们的观 念深层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际关系的情感连带,对杜会管理中的科层制度,法制化, 科学化以及合理性等都存在很大影响。所以,无论在农村社会管理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管理的实践 中,都应重视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4、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是指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当前。农 村基层干群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一、自然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组织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主义的大一统的国家。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行政权力强 大,官僚制度发达,其组织触角一直伸到乡村的最底层,控制着每家每户每一个人。秦汉时期基层 行政组织分为三级:里、亭、乡。文献记载说,一百户一里,里设里魁,十里一亭,亭设亭长,十 亭一乡,乡设乡佐、有秩、三老、啬夫、游缴各一人。乡佐、有秩主管赋税,三老主管教化,啬夫 主管争讼,游缴主管治安。里以下还有伍什组织,”五家为伍,二伍为什”,十什为一里。分划很 细,组织严密但实际中的组织与文献记载大有出入。西汉时一个县,平均大约只有四个乡,东 汉只有三个多乡,人口也没有一万户,而只有二千户弱①。乡吏如有秩,啬夫,游缴是郡县属吏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一、自然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组织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主义的大一统的国家。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行政权力强 大,官僚制度发达,其组织触角一直伸到乡村的最底层,控制着每家每户每一个人。秦汉时期基层 行政组织分为三级:里、亭、乡。文献记载说,一百户一里,里设里魁,十里一亭,亭设亭长,十 亭一乡,乡设乡佐、有秩、三老、啬夫、游缴各一人。乡佐、有秩主管赋税,三老主管教化,啬夫 主管争讼,游缴主管治安。里以下还有伍什组织,"五家为伍,二伍为什",十什为一里。分划很 细,组织严密 但实际中的组织与文献记载大有出入。西汉时一个县,平均大约只有四个乡,东 汉只有三个多乡,人口也没有一万户,而只有二千户弱①。乡吏如有秩,啬夫,游缴是郡县属吏
三老是政府从当地年高德劭、经验丰富、号召力强的长老中选任的荣誉职称,有位无禄,其任务是 教化乡民。乡以下是亭,西汉平均每乡有四个多亭,东汉有三个多亭。 亭官除亭长以外,还有 亭佐、亭侯,求盗、亭父等职员。亭长负责禁盗贼,处理民事纠纷,亭佐、亭侯协理亭长办事。求 盗和亭父分别掌管捕捉盗贼和亭内事务。事以下的里,事实上是一个区域单位,不一定是一百家, 有的里不足一百家,秦汉乡村行政组织奠定了我国农村行政组织的基础,以后各代的制度基本上只 是它的发展。北魏时代推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 党, 设一党长。实际上也是三级,只是人数稍少一些。三长的职责也是多方面的,除收税外, 还兼管养老,教化和兴学等事务,其人由政府选任。魏晋南北朝沿袭秦汉之制,但国土分割,豪族 横行,基层行政组织恐难真正发挥作用。隋唐以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高度发展,基层行政组织再 度强大起来。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革州县制,同时改革乡制,以一百家为一里,五 里为一乡。不久,唐灭隋,基层行政组织又改为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保设 保长,里设里正,乡设乡正,其职掌与前代差不多。 北宋基层行政组织开始还是沿袭唐制,设乡、里,有里正、户长,膏长、壮丁、乡书手等职。政 府将农村人口分为九等五则,规定上等户出任上述各职,负责征税,治安,派役等事务。改革家王 安石上台后(1071年,熙宁四年),首先在开封府实行保甲法,以十户为一小保,选一富户(主户)为 小保长,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小保、都保各有长。每户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丁,为保 丁。熙宁六年(1073年)推行全国,改为五户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五大保为一都保。又于10 30户中设一甲,甲设甲头。保甲制实行后,原先的乡,里职能改由保、甲行使。但后来变法失败, 保甲法的实施也屡有反复,搞得并不彻底。 明清两代的基层行政组织,仍是沿袭自秦汉至宋元以来的成例,不过由于职能扩大,事务 繁杂,组织体制也日益健全和多元化了。明代基层行政组织,南北有一些差别。北方设乡,社,村 三级:而南方则为乡、保,村,里四级。这种差别主要是由宋金时期南北对立,分而治之,南北社 会经济发展不同所致。 明初(1381年,洪武十四年)设立了一种新的里甲制,每一百一十户为一 里,选出丁多粮多的富户十户为里长,每户任职一年,十年轮换一次。剩下的一百户编成十甲,每 甲十户,由其中一户任甲长,轮流担任。鳔寡孤独无力服役之人,则编于一百一十户之外,为“畸零 户”。里甲制与原有的乡、社、村制组织没有什么冲突,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分派徭役 和维持治安。里甲之上,又设税区,每一万石税粮为一区,设粮长一人,专门负责田赋的征收。此 外,明代还在农村建立了老人制度。规定每里选3一10名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威信的老人,负责 解决乡里纠纷、督导农耕、教训子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安居乐业等事。清代农村基 层行政组织除了里甲制外,还有保甲制。保甲制是在宋代保甲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上以十 户为一牌,设牌头(牌长),十牌为一甲,设甲头(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头(保长)。设立保甲制 的目的有二:一是负责户口的管理,监控乡村居民的一切活动,二是检举农村居民的非法行为。很 明显,保甲制是一种维持治安的组织。里甲和保甲为两套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但长期实行 的结果,它们的职能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后来混淆不清
三老是政府从当地年高德劭、经验丰富、号召力强的长老中选任的荣誉职称,有位无禄,其任务是 教化乡民。乡以下是亭,西汉平均每乡有四个多亭,东汉有三个多亭@。 亭官除亭长以外,还有 亭佐、亭侯,求盗、亭父等职员。亭长负责禁盗贼,处理民事纠纷,亭佐、亭侯协理亭长办事。求 盗和亭父分别掌管捕捉盗贼和亭内事务。事以下的里,事实上是—个区域单位,不一定是一百家, 有的里不足一百家,秦汉乡村行政组织奠定了我国农村行政组织的基础,以后各代的制度基本上只 是它的发展。北魏时代推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 党, 设一党长。实际上也是三级,只是人数稍少一些。三长的职责也是多方面的,除收税外, 还兼管养老,教化和兴学等事务,其人由政府选任。魏晋南北朝沿袭秦汉之制,但国土分割,豪族 横行,基层行政组织恐难真正发挥作用。隋唐以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高度发展,基层行政组织再 度强大起来。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革州县制,同时改革乡制,以一百家为一里,五 里为一乡。不久,唐灭隋,基层行政组织又改为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保设 保长,里设里正,乡设乡正,其职掌与前代差不多。 北宋基层行政组织开始还是沿袭唐制,设乡、里,有里正、户长,膏长、壮丁、乡书手等职。政 府将农村人口分为九等五则,规定上等户出任上述各职,负责征税,治安,派役等事务。改革家王 安石上台后(1071年,熙宁四年),首先在开封府实行保甲法,以十户为一小保,选一富户(主户)为 小保长,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小保、都保各有长。每户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丁,为保 丁。熙宁六年(1073年)推行全国,改为五户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五大保为一都保。又于10一 30户中设一甲,甲设甲头。保甲制实行后,原先的乡,里职能改由保、甲行使。但后来变法失败, 保甲法的实施也屡有反复,搞得并不彻底。 明清两代的基层行政组织,仍是沿袭自秦汉至宋元以来的成例,不过由于职能扩大,事务 繁杂,组织体制也日益健全和多元化了。明代基层行政组织,南北有一些差别。北方设乡,社,村 三级;而南方则为乡、保,村,里四级。这种差别主要是由宋金时期南北对立,分而治之,南北社 会经济发展不同所致。 明初(1381年,洪武十四年)设立了一种新的里甲制,每一百一十户为一 里,选出丁多粮多的富户十户为里长,每户任职一年,十年轮换一次。剩下的一百户编成十甲,每 甲十户,由其中一户任甲长,轮流担任。鳏寡孤独无力服役之人,则编于一百一十户之外,为"畸零 户"。里甲制与原有的乡、社、村制组织没有什么冲突,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分派徭役 和维持治安。里甲之上,又设税区,每一万石税粮为一区,设粮长一人,专门负责田赋的征收。此 外,明代还在农村建立了老人制度。规定每里选3—10名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威信的老人,负责 解决乡里纠纷、督导农耕、教训子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安居乐业等事。清代农村基 层行政组织除了里甲制外,还有保甲制。保甲制是在宋代保甲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上以十 户为一牌,设牌头(牌长),十牌为一甲,设甲头(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头(保长)。设立保甲制 的目的有二:一是负责户口的管理,监控乡村居民的一切活动,二是检举农村居民的非法行为。很 明显,保甲制是一种维持治安的组织。里甲和保甲为两套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但长期实行 的结果,它们的职能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后来混淆不清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党势力渐浙深入农村。国民党一方面继续利用传统的组织形式统治农村,如 推行保甲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相邻各保保长联合办公,简称“联保”,设主任一人,书记 至二人。其主要职能除维持治安外,还有宜传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摊派各种苛捐杂税,监视人民的 言行等职责。另一方面,又成立了一些现代形式的政治组织,如基层党(国民党)团(三青团)组 织和农会组织。 从现有的材料看,我国各朝政治决策人对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建设,基本上采取自治的政策,让 权于地方。这有好的一面:政府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不多,也有不好的一面是,基层行政在贯彻执行 中央意图方面,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满意,不仅不能令人满意,到后来甚至搞得弊病丛生,起不到控 制社会的作用。 随着组织结构的发展,基层行政职能也不断扩张。基层行政组织职能很多,凡属社会控制方面的 事情都是它的职能范围。其最基本的职能有四:一是征收赋税,摊派徭役。这是基层行政组织最重 要的一项职能。二是维持社会治安。专制政治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的治安如何,对统治者的长久统 治关系极大。因此,他们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来做这项工作。三是劝奖农业。农业关系到统治者税 收的来源,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赋予基层行政组织劝农的职责,并以劝农的成效来考 评各级官吏。政绩卓著就有可能得到升迁,至少在理论上说是如此。四是教化乡民。这本来是乡村 非正式组织原有的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能扩张,很自然地便浸染此事。它要求乡民按照政权规定 的理想模式做。例如孝顺父母的真正意义在于忠君,强调家庭秩序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在传统政 治理论家们看来,在农村,真正的“治”,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是教化之 治。因此,基层行政组织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推行“以德化民“,教化之治。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地打破了几千年 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农村,普遍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和共产党、共青团、妇联、 民兵、农民协会等社会组织,使中国农村社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 中期的互助合作和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先后建立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等政治、经济组织,使中国农村社会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农村集体经济实 行了统一管理经营、共同劳动、统一分配等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方式,对农民的生产、分配、生活和 社会活动统得过死,过分地压抑和限制了农村家庭和邻里等社会群体在发展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 等功能的有效发挥,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民公社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村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组织的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 来越大,但都是经济组织。人民公社不但在公有制的程度上更进一步,而且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组 织。它具有几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人民公社是个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分为公杜、大队、生产队 三个层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中央规定人民公社的财产实行公社基本所有制,从高级社升到人 民公社,原来属高级社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其它的公共财产全部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实行公社统一核算。由于公社内部模糊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公社共 大队的产,大队共生产队的产,生产队共个人的产,取消了不同生产队之间、不同大队间的商品等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党势力渐渐深入农村。国民党一方面继续利用传统的组织形式统治农村,如 推行保甲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相邻各保保长联合办公,简称"联保",设主任一人,书记一 至二人。其主要职能除维持治安外,还有宣传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摊派各种苛捐杂税,监视人民的 言行等职责。另一方面,又成立了一些现代形式的政治组织,如基层党(国民党)团(三青团)组 织和农会组织。 从现有的材料看,我国各朝政治决策人对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建设,基本上采取自治的政策,让 权于地方。这有好的一面:政府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不多,也有不好的一面是,基层行政在贯彻执行 中央意图方面,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满意,不仅不能令人满意,到后来甚至搞得弊病丛生,起不到控 制社会的作用。 随着组织结构的发展,基层行政职能也不断扩张。基层行政组织职能很多,凡属社会控制方面的 事情都是它的职能范围。其最基本的职能有四:一是征收赋税,摊派徭役。这是基层行政组织最重 要的一项职能。二是维持社会治安。专制政治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的治安如何,对统治者的长久统 治关系极大。因此,他们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来做这项工作。三是劝奖农业。农业关系到统治者税 收的来源,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赋予基层行政组织劝农的职责,并以劝农的成效来考 评各级官吏。政绩卓著就有可能得到升迁,至少在理论上说是如此。四是教化乡民。这本来是乡村 非正式组织原有的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能扩张,很自然地便浸染此事。它要求乡民按照政权规定 的理想模式做。例如孝顺父母的真正意义在于忠君,强调家庭秩序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在传统政 治理论家们看来, 在农村,真正的"治",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是教化之 治。因此,基层行政组织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推行"以德化民",教化之治。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地打破了几千年 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农村,普遍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和共产党、共青团、妇联、 民兵、农民协会等社会组织,使中国农村社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 中期的互助合作和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先后建立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等政治、经济组织,使中国农村社会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农村集体经济实 行了统一管理经营、共同劳动、统一分配等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方式,对农民的生产、分配、生活和 社会活动统得过死,过分地压抑和限制了农村家庭和邻里等社会群体在发展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 等功能的有效发挥,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民公社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村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组织的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 来越大,但都是经济组织。人民公社不但在公有制的程度上更进一步,而且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组 织。它具有几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人民公社是个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分为公杜、大队、生产队 三个层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中央规定人民公社的财产实行公社基本所有制,从高级社升到人 民公社,原来属高级社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其它的公共财产全部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实行公社统一核算。由于公社内部模糊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公社共 大队的产,大队共生产队的产,生产队共个人的产,取消了不同生产队之间、不同大队间的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