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历史的演变 学习中国农村社会演变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掌握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不同时代农村 社会的具体认识,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不同于世界范围内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具有它的特殊性。中国农村社 会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以来,依次经历了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随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农村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在中国农村 社会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由于篇幅所限,本章只能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对中 国各种制度农村社会的建立,以及它们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演变作简单介 绍。 第一节古代农村社会 一、原始农村社会 (一)原始农村社会的起源 原始农村社会,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在没有原始农业以前,是没有农村社会的。太古渔猎民族,人们结为原始群,四处觅食。 或林中筑巢,或穴居野处。后来人类知道驯养家畜,以供自己的衣食,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 制,为了获得充足的饲料,不得不到处放牧,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无定所,直到产生了原始 农业,人们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住所,这样就出现了原始的散村村落,从而就出现了原始的农村社 区。 与石器时代相始终,中国的原始农业大约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较典型的是公元前5000一 3000年的仰留文化期,这时已进入农耕阶段,种植业已发展起来,主要是种植谷物,人们定居了下 来,仰韶村在史前居人的地方,面积竟达24.3万平方公尺,保存着大规模的聚居村落遗址。此外陕 西西安半坡和临姜寨等遗址的发掘资料,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村落布局和经济生活的状况。在半 坡的遗址上,原始人己盖起了方形或圆形的泥草房.在原始人遗留的陶罐里保存若原始种植收获的 谷物,这样的定居生活,为人们结成更紧密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条件,原始人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 产,标志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开始。 (二)氏族制度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它是原始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 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 男女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母系氏族时代,由于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农业、制作食物、缝制衣服等主要谋生活动,由于家 庭经济也主要由妇女承担,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群婚,两性结合不稳定,子女只知生母,不知生父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历史的演变 学习中国农村社会演变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掌握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不同时代农村 社会的具体认识,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不同于世界范围内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具有它的特殊性。中国农村社 会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以来,依次经历了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随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农村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在中国农村 社会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由于篇幅所限,本章只能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对中 国各种制度农村社会的建立,以及它们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演变作简单介 绍。 第一节 古代农村社会 一、原始农村社会 (一)原始农村社会的起源 原始农村社会,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在没有原始农业以前,是没有农村社会的。太古渔猎民族,人们结为原始群,四处觅食. 或林中筑巢,或穴居野处。后来人类知道驯养家畜,以供自己的衣食,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 制,为了获得充足的饲料,不得不到处放牧,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无定所,直到产生了原始 农业,人们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住所,这样就出现了原始的散村村落,从而就出现了原始的农村社 区。 与石器时代相始终,中国的原始农业大约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较典型的是公元前5000一 3000年的仰韶文化期,这时已进入农耕阶段,种植业已发展起来,主要是种植谷物,人们定居了下 来,仰韶村在史前居人的地方,面积竟达24.3万平方公尺,保存着大规模的聚居村落遗址。此外陕 西西安半坡和临姜寨等遗址的发掘资料,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村落布局和经济生活的状况。在半 坡的遗址上,原始人己盖起了方形或圆形的泥草房.在原始人遗留的陶罐里保存若原始种植收获的 谷物,这样的定居生活,为人们结成更紧密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条件,原始人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 产,标志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开始。 (二)氏族制度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它是原始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 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 男女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母系氏族时代,由于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农业、制作食物、缝制衣服等主要谋生活动,由于家 庭经济也主要由妇女承担,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群婚,两性结合不稳定,子女只知生母,不知生父
因此血缘关系只能按母亲方面来确定,这就决定了在原始氏族中,妇女居于受尊敬的地位,经常被 选为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 父系氏族出现在产生畜牧业特别是向原始农业过渡的时期,在父系氏族里,男子成了氏族的首 领,父系氏族包括若干父系大家族.父系大家族由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组成,这 时逐步向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过渡,但它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经济,还是在一个家长的权力支配下 的父系大家族里共同生活。 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是原始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由于产资料公有,氏族成员在共同劳动 中就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产品,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是原始农村社会生产关系 的主要特点。 氏族不仅是原始农村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结合起 来组成部落,有着亲属关系的各个部落,为了对付其它部落而结成部落联盟。在原始农村社会中, 氏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相应的议事会,氏族议事会是氏 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思想意识和文化 1、思维:在原始农村社会里,入的思想具有简单、朴素的特征。例如,人们在长期与天斗争的 生产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天“这种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 实践,积累了观察日月星辰、认识寒暑交替、对付气候变化的经验,这种对于“天“的现实态度,就 是原始农村社会人们自发的唯物思想的具体表现。 2、宗教这时的宗教意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浑成一体,自然具有活力这样一个一般的概 念。“图腾崇拜'是表现这种概念的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那时人们对于氏族的起源不能给予解释, 他们幻想自己同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着亲属关系,因此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本氏族的祖先、保护神 和标志加以崇拜。并用图腾作为氏族的象征。 原始农村社会宗教的另一种表现是巫术。例如为了祈雨,他们就洒水:为了预卜丰收,妇女们就 披散开自己的头发:为了报仇,他们就用矛刺在敌人的足迹上。原始农村社会,人们还信奉灵魂不 灭的宗教观念。这种原始的迷信思想,可说是自发的唯心思想的具体表现。 3、道德观念在氏族内部,氏族成员都格守对老人、病人和残废者的义务,彼此都一律平等,由 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获取生活资料困难,实行平均分配,养成了朴素的集体观念和共同劳动、热爱 同胞、为保卫部落英勇战斗、为氏族成员复仇等道德观念。 4、文化原始农村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是些饰品的制作和彩画的描绘。在西安半坡村的遗址上, 不仅发现了用陶、t骨、牙、蚌等制成的多种类型的装饰品,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此外,音乐 和舞蹈也在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当然这是一种原始的舞"和乐”。 二、奴隶制农村社会 (一)奴求制农村社会的产生
因此血缘关系只能按母亲方面来确定,这就决定了在原始氏族中,妇女居于受尊敬的地位,经常被 选为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 父系氏族出现在产生畜牧业特别是向原始农业过渡的时期,在父系氏族里,男子成了氏族的首 领,父系氏族包括若干父系大家族.父系大家族由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组成,这 时逐步向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过渡,但它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经济,还是在一个家长的权力支配下 的父系大家族里共同生活。 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是原始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由于产资料公有,氏族成员在共同劳动 中就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产品,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是原始农村社会生产关系 的主要特点。 氏族不仅是原始农村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结合起 来组成部落,有着亲属关系的各个部落,为了对付其它部落而结成部落联盟。在原始农村社会中, 氏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相应的议事会,氏族议事会是氏 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思想意识和文化 1、思维:在原始农村社会里,入的思想具有简单、朴素的特征。例如,人们在长期与天斗争的 生产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天"这种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 实践,积累了观察日月星辰、认识寒暑交替、对付气候变化的经验,这种对于"天"的现实态度,就 是原始农村社会人们自发的唯物思想的具体表现。 2、宗教 这时的宗教意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浑成一体,自然具有活力这样一个一般的概 念。"图腾崇拜’是表现这种概念的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那时人们对于氏族的起源不能给予解释, 他们幻想自己同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着亲属关系,因此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本氏族的祖先、保护神 和标志加以崇拜。并用图腾作为氏族的象征。 原始农村社会宗教的另一种表现是巫术。例如为了祈雨,他们就洒水;为了预卜丰收,妇女们就 披散开自己的头发;为了报仇,他们就用矛刺在敌人的足迹上。原始农村社会,人们还信奉灵魂不 灭的宗教观念。这种原始的迷信思想,可说是自发的唯心思想的具体表现。 3、道德观念 在氏族内部,氏族成员都恪守对老人、病人和残废者的义务,彼此都一律平等,由 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获取生活资料困难,实行平均分配,养成了朴素的集体观念和共同劳动、热爱 同胞、为保卫部落英勇战斗、为氏族成员复仇等道德观念。 4、文化 原始农村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是些饰品的制作和彩画的描绘。在西安半坡村的遗址上, 不仅发现了用陶、t骨、牙、蚌等制成的多种类型的装饰品,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此外,音乐 和舞蹈也在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当然这是一种原始的"舞"和"乐"。 二、奴隶制农村社会 (一)奴隶制农村社会的产生
奴隶制农村社会,是人类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剥削制度,它是在原始农村社会解体的基础 上产生的。 奴隶制农村社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率要提高到能够提供剩余 产品的程度。第二,私有制的发展,要达到人们在财产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使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这样,使剥削成为可能,私有制也逐渐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和氏 族公社的解体,出现了各个家庭间的财产不平等,社会上发生了贫富分化。这样,社会上一部分富 人就具备了剥削另一部分穷人的条件,同时,由于氏族贵族们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在他们的家庭内 部,劳动力已经不够用了,他们迫切需要吸收新的补充力量,这样,使用奴隶就成为客观的经济要 求。于是,战俘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奴求制农村社会也就出现了。正如恩格斯 所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产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 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当然,从奴隶制的萌芽到奴隶制农村社会的最后形 成,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在中国历史上,从原始农村社会向奴隶制农村社会的转变,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 尧、舜、禹直到夏代前期,持续了数百年。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农村 社会的开端,在夏朝统治的四百多年里,奠定了中国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初基,继夏之后的殷裔、西 周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发展和鼎盛时期。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奴隶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 就是奴隶主可以把他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和屠杀的奴隶”。 在古代各个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奴隶制农村 社会里,国王是奴隶主贵族的总头子,代表全体奴隶主贵族掌握全国的士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国王 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让他们作为俸禄世代享用。同时还赏他们一定数量的奴隶,以耕 种分得的土地,各级奴隶主所得到的土地,是一种规划整齐的方块田,许多方块田联在一起,田与 田之间有灌溉的渠道,又有交叉的小路,阡陌纵横,形状象许多井字联成一片,因此称为“井田”。 井田不得私人买卖,而且规定还要上交一定的贡赋,因此井田早称做“公田”,在井田上,奴隶主 贵族鞭督奴求进行集体耕作,以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因此,井田既是奴隶主贵族分封多少的计算 单位,也是强制奴隶劳动的计量单位。这种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国有土地制度,史称”井田制”。奴 求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的特点是奴求主不仅剥削奴求的劳动,而且完全占有奴求人身,奴求不 仅没有生产资料,而且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奴求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奴求的 社会地位极尽低下。奴求主对待奴隶,就象对待自己的牲畜、工具一样,可以任意处置,他们为了 镇压奴求的反抗,实行了许多野蛮的措施。 奴隶制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同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 农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商、周时代,农业生产己开始使用青铜工具,种植谷物种类有禾、麦、 黍、稻等。到了西周时代,又增加了粱、菽、麻、瓜果等农作物品种,当时农产品已较丰富,粮食
奴隶制农村社会,是人类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剥削制度,它是在原始农村社会解体的基础 上产生的。 奴隶制农村社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率要提高到能够提供剩余 产品的程度。第二,私有制的发展,要达到人们在财产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使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这样,使剥削成为可能,私有制也逐渐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和氏 族公社的解体,出现了各个家庭间的财产不平等,社会上发生了贫富分化。这样,社会上一部分富 人就具备了剥削另一部分穷人的条件,同时,由于氏族贵族们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在他们的家庭内 部,劳动力已经不够用了,他们迫切需要吸收新的补充力量,这样,使用奴隶就成为客观的经济要 求。于是,战俘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制农村社会也就出现了。正如恩格斯 所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产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 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当然,从奴隶制的萌芽到奴隶制农村社会的最后形 成,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在中国历史上,从原始农村社会向奴隶制农村社会的转变,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 尧、舜、禹直到夏代前期,持续了数百年。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农村 社会的开端,在夏朝统治的四百多年里,奠定了中国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初基,继夏之后的殷裔、西 周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发展和鼎盛时期。 (二)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奴隶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 就是奴隶主可以把他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和屠杀的奴隶"。 在古代各个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奴隶制农村 社会里,国王是奴隶主贵族的总头子,代表全体奴隶主贵族掌握全国的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国王 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让他们作为俸禄世代享用。同时还赏他们一定数量的奴隶,以耕 种分得的土地,各级奴隶主所得到的土地,是一种规划整齐的方块田,许多方块田联在一起,田与 田之间有灌溉的渠道,又有交叉的小路,阡陌纵横,形状象许多井字联成一片,因此称为"井田"。 井田不得私人买卖,而且规定还要上交一定的贡 赋,因此井田早称做"公田",在井田上,奴隶主 贵族鞭督奴隶进行集体耕作,以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因此,井田既是奴隶主贵族分封多少的计算 单位,也是强制奴隶劳动的计量单 位。这种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国有土地制度,史称"井田制"。奴 隶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的特点是奴隶主不仅剥削奴隶的劳动,而且完全占有奴隶人身,奴隶不 仅没有生产资料,而且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奴隶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奴隶的 社会地位极尽低下。奴隶主对待奴隶,就象对待自己的牲畜、工具一样,可以任意处置,他们为了 镇压奴隶的反抗,实行了许多野蛮的措施。 奴隶制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同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 农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商、周时代,农业生产已开始使用青铜工具,种植谷物种类有禾、麦、 黍、稻等。到了西周时代,又增加了粱、菽、麻、瓜果等农作物品种,当时农产品已较丰富,粮食
除食用外,还用以酿酒。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中使用,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 的发展,某些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起来,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者农业生产的发 展,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商代的治金、陶器、骨器、石器制作己相当发达,其中尤以青铜器的铸造 最为出色。到了西周时期,手工业又有新的发展,部门更多,分工更细了,出现了掌握手工业技 术、管理工奴的”百工”。 (三)阶级和阶级关系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阶级主要包括大士地占有者、大商 人和高利贷者。他们在农村社会总人口中是少数,却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统治阶级。奴隶阶级占社 会总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他们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 主对奴隶实行了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奴隶主同奴隶的关系既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 统治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从而构成了奴求制农村社会的主 要矛盾。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除了上述两个基本阶级外,还有一部分个体手工业者,他们在名义上是自 由民,称为”平民”,但是,他们经常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排挤,受到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还要 承担奴隶制国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苛捐杂税和兵役。因此,他们(除其中少数上层外)也是一个受到削 受统治的阶级。 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引起奴隶们的强烈反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奴隶反对奴 隶主的斗争,采取了各种形式,在矛盾激化时,则表现为公开的暴动和武装斗争,他们的斗争同平 民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贯穿于奴隶社会全部历史的始终,推动着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发展。 (四)科学文化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奴隶们用自己的血汗和实践经验,为创造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作出了不朽的 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文字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通行着甲骨文字,从己经发现的 甲骨卜辞和青锅器铭文看,当时至少已有三千五百个单字。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天文学和历法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如《夏小正》一书,相传是夏朝的历法。 商代关于“教“的概念相当完整,当时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能绘制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医学 也初步发展起来,当时己有食医(营养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的分科。文学艺术也繁 荣昌盛起来,商周两代在绘画、雕刻等方面已有高度水平。到了周代,乐器既多,音律又精,标志 中国音乐艺术的新发展,这时已产生了诗歌。此外,水利学、畜牧学、纺织学、制陶学等各种知识 也很丰富。 三、封建制农村社会 (一)封建制农村社会的确立 奴隶制农村社会后期,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变化,奴隶制生产关系己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 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要求建立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除食用外,还用以酿酒。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中使用,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 的发展,某些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起来,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 展,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商代的冶金、陶器、骨器、石器制作已相当发达,其中尤以青铜器的铸造 最为出色。到了西周时期,手工业又有新的发展,部门更多,分工更细了,出现了掌握手工业技 术、管理工奴的"百工"。 (三) 阶级和阶级关系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阶级主要包括大士地占有者、大商 人和高利贷者。他们在农村社会总人口中是少数,却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统治阶级。奴隶阶级占社 会总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他们是奴隶制农村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 主对奴隶实行了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奴隶主同奴隶的关系既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 统治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从而构成了奴隶制农村社会的主 要矛盾。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除了上述两个基本阶级外,还有一部分个体手工业者,他们在名义上是自 由民,称为"平民",但是,他们经常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排挤,受到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还要 承担奴隶制国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苛捐杂税和兵役。因此,他们(除其中少数上层外)也是一个受剥削 受统治的阶级。 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引起奴隶们的强烈反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奴隶反对奴 隶主的斗争,采取了各种形式,在矛盾激化时,则表现为公开的暴动和武装斗争.他们的斗争同平 民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贯穿于奴隶社会全部历史的始终,推动着奴隶制农村社会的发展。 (四)科学文化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里,奴隶们用自己的血汗和实践经验,为创造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作出了不朽的 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文字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通行着甲骨文字,从已经发现的 甲骨卜辞和青锅器铭文看,当时至少已有三千五百个单字。 在奴隶制农村社会,天文学和历法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如《夏小正》一书,相传是夏朝的历法。 商代关于"教"的概念相当完整,当时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能绘制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医学 也初步发展起来,当时已有食医(营养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的分科。文学艺术也繁 荣昌盛起来,商周两代在绘画、雕刻等方面已有高度水平。到了周代,乐器既多,音律又精,标志 中国音乐艺术的新发展,这时已产生了诗歌。此外,水利学、畜牧学、纺织学、制陶学等各种知识 也很丰富。 三、封建制农村社会 (一) 封建制农村社会的确立 奴隶制农村社会后期,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变化,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 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要求建立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这样,从奴求制农村社会内部就逐渐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了奴求制农村社会向封建 制农村社会的转变。 在中国,从奴隶农村社会向封建制农村社会过渡发生在春秋战因之际。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兼并土地,展开了频繁的战争,连续不断的战争从根本上破坏了“井田制“的基 础。因为战争随时可以爆发,“公田“也就经常荒芜,同时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大规模的开垦“私田“和深耕细作己经成为可能。于是,“公田“就不断划为“私田”。随着“私田“的日 益增多,阶级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奴求和求农以及贫苦平民,就转化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 佃农,而那些以地租形式来剥削佃农的大土地所有占就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这样,封建地主阶级 就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才逐步在各个 诸侯国建立起来,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农村社会的开端。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健立使封建制度在 全国农村居于支配地位,此后历经汉、晋、南北潮、隋、唐、宋、元、明、清,直到1840正清朝后 期的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封建制度之下。 (二)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封建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同奴隶制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一样,直接生产者并不占有生产资料,生 产资料反被用来剥削劳动者,"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 有生产工作者一一奴隶”。 在封建制的中国农村社会里,生产以农业为主,土地便成为主要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 所有权,也就占有了基本生产资料,无地或少地的广大农民要从事农业生产,就不得不向地主租种 土地,缴纳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 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就是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制农村社会 生产关系的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有“官田“和“民田“之分,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都属于“官田“,其它 地主占有的土地和农民所有的土地,都属于“民田”,而在这两种形式中,地主私人占有土地的形 式,在中国封建农村社会中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虽然和奴隶不同,己经 不完全属于封建主,但是,农民对封建主仍保持着人身的依附关系。农民没有独立的人格,人身仍 受封建主的支配,这种人身依附是封建地主阶级实行超经济剥削的条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广大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充作 地主阶级的寄生性消费,另一部分则用来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家庭生活,而不是拿到市场上去交 换,只有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手工业品,才用一部分农产品去进行交换,地主阶级从农民那里剥削 来的农副产品,除了用于自己挥霍外,其余用于交换奢侈品。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求制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在地主阶级取得统治权力前后一段时 期内,封建制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铁制工具的普遍使 用,牛耕的更加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方法的改革,治铁、纺织.陶瓷、 酿酒、制茶、制糖等手工业的发展,都反映了封建制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这样,从奴隶制农村社会内部就逐渐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了奴隶制农村社会向封建 制农村社会的转变。 在中国,从奴隶农村社会向封建制农村社会过渡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兼并土地,展开了频繁的战争,连续不断的战争从根本上破坏了"井田制"的基 础。因为战争随时可以爆发,"公田"也就经常荒芜,同时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大规模的开垦"私田"和深耕细作已经成为可能。于是,"公田"就不断划为"私田"。随着"私田"的日 益增多,阶级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苦平民,就转化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 佃农,而那些以地租形式来剥削佃农的大土地所有占就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这样,封建地主阶级 就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才逐步在各个 诸侯国建立起来,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农村社会的开端。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使封建制度在 全国农村居于支配地位,此后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1840正清朝后 期的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封建制度之下。 (二) 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封建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同奴隶制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一样,直接生产者并不占有生产资料,生 产资料反被用来剥削劳动者,"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 有生产工作者一一奴隶"。 在封建制的中国农村社会里,生产以农业为主,土地便成为主要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 所有权,也就占有了基本生产资料,无地或少地的广大农民要从事农业生产,就不得不向地主租种 土地,缴纳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 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就是说,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制农村社会 生产关系的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有"官田"和"民田"之分,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都属于"官田",其它 地主占有的土地和农民所有的土地,都属于"民田",而在这两种形式中,地主私人占有土地的形 式,在中国封建农村社会中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虽然和奴隶不同,已经 不完全属于封建主,但是,农民对封建主仍保持着人身的依附关系。农民没有独立的人格,人身仍 受封建主的支配,这种人身依附是封建地主阶级实行超经济剥削的条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广大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充作 地主阶级的寄生性消费,另一部分则用来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家庭生活,而不是拿到市场上去交 换,只有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手工业品,才用一部分农产品去进行交换,地主阶级从农民那里剥削 来的农副产品,除了用于自己挥霍外,其余用于交换奢侈品。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在地主阶级取得统治权力前后一段时 期内,封建制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铁制工具的普遍使 用,牛耕的更加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方法的改革,冶铁、纺织.陶瓷、 酿酒、制茶、制糖等手工业的发展,都反映了封建制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三)阶级关系 在封建制农村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有国王、贵族、僧侣、地 主、高利贷者,他们依靠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财产,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群 众,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人民是被统治阶级,由于他们没有或者 只占有极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长期 受着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从整个封建制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基本的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因此,他们之间的 矛盾,就构成了封建制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农民阶级的 强烈反抗,在封建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 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统治阶级内部从属关系的反映。基于土地占有程度的不同,统治阶级内部形成 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皇帝是最大的封建地主,踞于金宇塔的顶端,权力最大,他把土地赏赐给属 下的诸侯。诸候又把土地分给他所属的家臣,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统治着他们封地内的居 民,由于封建地主既是土地的占有者,又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于是形成了一个从皇帝到诸侯、家臣 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统治阶绝内部,由于等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统治阶级就是依靠 这种复杂的从属关系,从上而下地层层加以控制,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以便对广大农 民和其他劳动群众进行封建剥削和奴役。 (四)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 同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领域极力推行蒙味主义和文化专 制主义,对广大农民实行精神统治。封建主义在农村的精神统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封建宗法思 想和封建伦理观念。在中国封建制农村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同宗同姓一家人“的谬论,妄图 以血亲关系掩盖阶级关系,借着建祠堂,续家谱来抹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界限。因此,宗法 制度下的“族权“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的,它主要体现在所谓族规上,族规象法律一样森 严,如果有人违抗,就要受到惩罚,甚至处死。而“族权“只有有钱有势的豪强地主及其爪牙才能掌 握。所以,“族权“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权。至于族规,也是套在广大农民头上的枷 锁,主要是针对宗族中的贫苦成员而设的。 封建统治阶级还拚命地宣扬封建的伦理观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代表 就是“三纲五常“。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还把“三纲“归结为“天“的意志。使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说它是绝对不可改变的。这样就使君权(政权)、父权族权、夫权得到了神权的保护和支配,用神权 进一步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从而构成了维护整个封建统治的四种权力一一政权、族权、夫权 和神权。 在封建制度下,农村社会的科学文化得到了发展,如《齐民要术》,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 等,都是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在封建制农村社会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筑起了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开掘了贯通南 北的大运河,修造丁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些伟大工程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
(三)阶级关系 在封建制农村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有国王、贵族、僧侣、地 主、高利贷者,他们依靠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财产,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群 众,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人民是被统治阶级,由于他们没有或者 只占有极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长期 受着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从整个封建制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基本的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因此,他们之间的 矛盾,就构成了封建制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农民阶级的 强烈反抗,在封建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 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统治阶级内部从属关系的反映。基于土地占有程度的不同,统治阶级内部形成 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皇帝是最大的封建地主,踞于金宇塔的顶端,权力最大,他把土地赏赐给属 下的诸侯。诸候又把土地分给他所属的家臣,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统治着他们封地内的居 民,由于封建地主既是土地的占有者,又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于是形成了一个从皇帝到诸侯、家臣 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统治阶绝内部,由于等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统治阶级就是依靠 这种复杂的从属关系,从上而下地层层加以控制,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以便对广大农 民和其他劳动群众进行封建剥削和奴役。 (四) 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 同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领域极力推行蒙昧主义和文化专 制主义,对广大农民实行精神统治。封建主义在农村的精神统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封建宗法思 想和封建伦理观念。在中国封建制农村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同宗同姓一家人"的谬论,妄图 以血亲关系掩盖阶级关系,借着建祠堂.续家谱来抹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界限。因此,宗法 制度下的"族权"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的,它主要体现在所谓族规上,族规象法律一样森 严,如果有人违抗,就要受到惩罚,甚至处死。而"族权"只有有钱有势的豪强地主及其爪牙才能掌 握。所以,"族权"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权。至于族规,也是套在广大农民头上的枷 锁,主要是针对宗族中的贫苦成员而设的。 封建统治阶级还拚命地宣扬封建的伦理观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代表 就是"三纲五常"。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还把"三纲"归结为"天"的意志。使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说它是绝对不可改变的。这样就使君权(政权)、父权(族权)、夫权得到了神权的保护和支配,用神权 进一步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从而构成了维护整个封建统治的四种权力一一政权、族权、夫权 和神权。 在封建制度下,农村社会的科学文化得到了发展,如《齐民要术》,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 等,都是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在封建制农村社会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筑起了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开掘了贯通南 北的大运河,修造丁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些伟大工程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
第二节 近代农村社会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社会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的形成 中国农村社会,是随着整个中国社会一起进入封建社会的。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是中国农村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开端。而 中国农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则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 在此期间,帝因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帝因 主义利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由城市伸展到农村。 这样,在使中国丧失自己能力和国家主权的同时,广大农村也沦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半殖民 地。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冲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农村封建经济的解体, 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力市场,从而使中国农村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帝 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它变成资本主义的农村,而是要使中国农村同城市一样, 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因此,它们同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阻碍了中国农村资本 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竭力扶植中国农村的封建统治者,利用他们作为统治中国农村的支柱,而中 国农村的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持它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投靠帝国主义,两者结成了反动同盟。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封建剥削制度不但仍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相结合,在中国农 村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着优势地位,这样,中国农村就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变成了半封建社 会
第二节 近代农村社会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社会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的形成 中国农村社会,是随着整个中国社会一起进入封建社会的。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是中国农村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开端。而 中国农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则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帝国 主义利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由城市伸展到农村。 这样,在使中国丧失自己能力和国家主权的同时,广大农村也沦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半殖民 地。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冲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农村封建经济的解体, 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力市场,从而使中国农村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帝 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它变成资本主义的农村,而是要使中国农村同城市一样, 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因此,它们同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阻碍了中国农村资本 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竭力扶植中国农村的封建统治者,利用他们作为统治中国农村的支柱,而中 国农村的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持它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投靠帝国主义,两者结成了反动同盟。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封建剥削制度不但仍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相结合,在中国农 村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着优势地位,这样,中国农村就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变成了半封建社 会。.
(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地位,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分散的小农经 营。但是,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发展,富农经营和经营地主有所 滋长。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指富农经营。他们占有的土地不多,一般的二、三十亩或五、六 十亩。大部分自有土地,雇工耕种,自己也参加部分劳动,有的还把一部分土地出租,进行封建剥 削,有的富农还经营商业和放高利贷,中国的富农带有半封建性。 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主经济在发生变化,甲午战争后,经营地主有所增加,有的 地主认为商品作物有利可图,或者把原来自己经营的土地改种商品作物,或者把出租的土地收回 来,自己雇工种植商品作物。经营地主对雇工剥削与富农差不多.经营地主的主要方面是封建性 质,同时又具有资本主义经营的因素,地主雇工经营的土地只是其占有土地中的一小部分,大部份 土地还是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 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地权更加集中,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士地荒芜现象日益严重,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村经济破产日益严重 (三)阶级构成和政治关系 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基础上,阶级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有富农、经营地主一类的农村资产阶级,有小资产阶级一一中农、半无产阶 级一一贫农和无产阶级一一雇农。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上述阶级和阶层具有根本不同的改治倾向 和政治态度,雇农和贫农深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是最革命的阶级。富农 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 因而有反帝反封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没有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勇气,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妥协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 的附庸,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反革命的阶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 中,不仅原有的封建主义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还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农民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 进步的总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农民的奋起反抗,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 国农民进行了长期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这种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且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四)文化思想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文化思想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西方对中国农村的文化侵略。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教堂、会所遍及农村的穷乡僻 壤,他们利用密布的教堂、会所为据点,通过布道的形式,愚弄和搜制教徒的思想,无孔不入地向 中国农民宣传“归化“西方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农民驯服地接受殖民主义奴役。同时,他们还 通过编译的书报介绍西学,使西方“新学“在中国农村社会也得到了传播。第二,爱国文学作品的出
(二)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地位,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分散的小农经 营。但是,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发展,富农经营和经营地主有所 滋长。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指富农经营。他们占有的土地不多,一般的二、三十亩或五、六 十亩。大部分自有土地,雇工耕种,自己也参加部分劳动,有的还把一部分土地出租,进行封建剥 削,有的富农还经营商业和放高利贷,中国的富农带有半封建性。 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主经济在发生变化,甲午战争后,经营地主有所增加,有的 地主认为商品作物有利可图,或者把原来自己经营的土地改种商品作物,或者把出租的土地收回 来,自己雇工种植商品作物。经营地主对雇工剥削与富农差不多.经营地主的主要方面是封建性 质,同时又具有资本主义经营的因素,地主雇工经营的土地只是其占有土地中的一小部分,大部份 土地还是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 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地权更加集中,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土地荒芜现象日益严重,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村经济破产日益严重。 (三) 阶级构成和政治关系 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基础上,阶级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有富农、经营地主一类的农村资产阶级,有小资产阶级——中农、半无产阶 级——贫农和无产阶级——雇农。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上述阶级和阶层具有根本不同的改治倾向 和政治态度,雇农和贫农深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是最革命的阶级。富农 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 因而有反帝反封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没有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勇气,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妥协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 的附庸,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反革命的阶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 中,不仅原有的封建主义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还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农民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是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 进步的总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农民的奋起反抗,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 国农民进行了长期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这种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且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四) 文化思想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文化思想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西方对中国农村的文化侵略。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教堂、会所遍及农村的穷乡僻 壤,他们利用密布的教堂、会所为据点,通过布道的形式,愚弄和搜制教徒的思想,无孔不入地向 中国农民宣传"归化"西方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农民驯服地接受殖民主义奴役。同时,他们还 通过编译的书报介绍西学,使西方"新学"在中国农村社会也得到了传播。第二,爱国文学作品的出
现如《三元里》诗,就是在三元里农民群众抗英斗争中产生的。这一时期民间出现的揭帖和歌谣 痛斥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志。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 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它虽然在知识界兴起,但也影响到农村,它打击了长期统治中国农 民的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促进了农民群众的觉悟 二、根据地(解放这)农村杜区 (一)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的建立和发展 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称为根据地斗争,举行武装起义,创建 了红军。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根据地农村社区。根据地农村社区经历了一个发展 扩大的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发展到十五块,遍及十四个省区。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区,建立了大小十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在五 干万以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发展更快,根据地农村社区是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封建地主所 有制为农民所有制,解放农业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起,就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并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国民党和当时可能参加抗日人民 的一致抗日,主动将抗日战争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 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并满足 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的要求,为了铲除根据地内残留的反动势力以巩固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 区农民,迅速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土改运动,到1948年10月,有一亿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 地。 在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区,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农民开展了互助台作运动。 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根据地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后, 农民在集资的土地上耕作,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进行了兴修水利、深耕细作、改良种子等工作, 农业生产得到了普遍发展。 (三)政治和文化 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实行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 指出:"国体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①任何国家都有不同的国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种国家和它的各级政权构成的基本成分是工人、农民和小 资产阶级,包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是一切革命阶级对于反革命的专政
现如《三元里》诗,就是在三元里农民群众抗英斗争中产生的。这一时期民间出现的揭帖和歌谣, 痛斥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志。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 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它虽然在知识界兴起,但也影响到农村,它打击了长期统治中国农 民的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促进了农民群众的觉悟。 二、根据地(解放这)农村社区 (一) 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的建立和发展 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称为根据地斗争,举行武装起义,创建 了红军。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根据地农村社区。根据地农村社区经历了一个发展 扩大的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发展到十五块,遍及十四个省区。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区,建立了大小十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在五 千万以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发展更快,根据地农村社区是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 点。 (二)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封建地主所 有制为农民所有制,解放农业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起,就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并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国民党和当时可能参加抗日人民 的一致抗日,主动将抗日战争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 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并满足 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的要求,为了铲除根据地内残留的反动势力以巩固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 区农民,迅速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土改运动,到1948年10月,有一亿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 地。 在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区,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农民开展了互助台作运动。 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根据地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后, 农民在集资的土地上耕作,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进行了兴修水利、深耕细作、改良种子等工作, 农业生产得到了普遍发展。 (三) 政治和文化 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实行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毛泽东 指出:"国体一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①任何国家都有不同的国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种国家和它的各级政权构成的基本成分是工人、农民和小 资产阶级,包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是一切革命阶级对于反革命的专政
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实行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斯民主主义文化是发展以共产主义 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它必须反对 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并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所谓科学的,就是它必须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谜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际一致。所谓大众 的,就是它应为全民族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 自进入季节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里,中国的农业因性质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社会 经济结构从总体上说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地权高度集中且经营极为分散 以封建地主占有为核心的士地制度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基础,这个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虽然随 历代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几经变化,但作为一种根本制度到近代中国仍未改变。就是在辛亥革命后, 封建土地制度仍在沿袭,所不同的是大量国有土地(如屯田、垦田、职分田、荒田等)落人地主、官 僚、军阀以及富农手中,土地集中更为明显。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土地占有的一般情况是:占衣 村户数5%左右的地主占有耕地40%~50%以上;占农村户数3%一5%的富农占有耕地15% 20%;而占农村户数90%的贫农、雇农、中农等总共仅占有耕地的20%~40%。①与此同时,发展 土地经营却极为分散。据黄宗智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尽管华北平原地区的经营农场水平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但家庭式农场即租种小块土地的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耕地面积的84%~90%仍属 小规模家庭式农场。①土地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农业生产规模,使劳动者的耗费多、产出少,而且 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富农通过碎分土地,以弹性地租对农民进行苛刻盘剥,地租率一般达50%,甚至 高达80%以上。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收益都转化为地租,农民所得的份额很小,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甚至连温饱也很难达到,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投资,因而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土地条件越来越 坏。 (二)自然经济的解体很不充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核心是小农经济为 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也就是男耕女织的结合。由于生产力发展迟缓,这种自然经济结构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牢固,家庭手工业始终没有摆脱农业副业的性质,其生产过程也没有 与农业相脱离。农民习惯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不仅追求着自耕自食,也在小农经济范围内追求着 自纺、自织、自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破坏农村自然经济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 展。但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很不充分,封建主义在农村继续居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小块土地 经营的继续存在,使日益贫困的农民仍能进行着以自给性为主的生产,从而顽强地抵抗着商品经济 的侵蚀。 (三)宗法血缘体系在广大农村并未解体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是最为密切的血缘群体,家族(或宗族)是扩大了的家庭、制度化了的血缘 关系。因此,传统农村社会结构是围绕家族或宗族展开和组织起来的,人伦和血缘制度也就成为农
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实行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斯民主主义文化是发展以共产主义 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它必须反对 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并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所谓科学的,就是它必须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际一致。所谓大众 的,就是它应为全民族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 自进入季节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里,中国的农业国性质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社会 经济结构从总体上说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 地权高度集中且经营极为分散 以封建地主占有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基础,这个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虽然随 历代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几经变化,但作为一种根本制度到近代中国仍未改变。就是在辛亥革命后, 封建土地制度仍在沿袭,所不同的是大量国有土地(如屯田、垦田、职分田、荒田等)落人地主、官 僚、军阀以及富农手中,土地集中更为明显。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土地占有的一般情况是:占农 村户数5%左右的地主占有耕地40%~50%以上;占农村户数3%一5%的富农占有耕地15%一 20%;而占农村户数90%的贫农、雇农、中农等总共仅占有耕地的20%~40%。①与此同时,发展 土地经营却极为分散。据黄宗智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尽管华北平原地区的经营农场水平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但家庭式农场即租种小块土地的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耕地面积的84%~90%仍属 小规模家庭式农场。①土地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农业生产规模,使劳动者的耗费多、产出少,而且 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富农通过碎分土地,以弹性地租对农民进行苛刻盘剥,地租率一般达50%,甚至 高达80%以上。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收益都转化为地租,农民所得的份额很小,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甚至连温饱也很难达到,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投资,因而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土地条件越来越 坏。 (二) 自然经济的解体很不充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核心是小农经济为 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也就是男耕女织的结合。由于生产力发展迟缓,这种自然经济结构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牢固,家庭手工业始终没有摆脱农业副业的性质,其生产过程也没有 与农业相脱离。农民习惯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不仅追求着自耕自食,也在小农经济范围内追求着 自纺、自织、自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破坏农村自然经济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 展。但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很不充分,封建主义在农村继续居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小块土地 经营的继续存在,使日益贫困的农民仍能进行着以自给性为主的生产,从而顽强地抵抗着商品经济 的侵蚀。 (三) 宗法血缘体系在广大农村并未解体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是最为密切的血缘群体,家族(或宗族)是扩大了的家庭、制度化了的血缘 关系。因此,传统农村社会结构是围绕家族或宗族展开和组织起来的,人伦和血缘制度也就成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