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金理·“自我”诞生的寓言 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所改变,新近的一份中两大经典主题——“行路”与“出走”——如血脉 关于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田野调查报告得出结论:一般,贯通着这部小说 年轻人日益将个人的成败、进退归结于个人责任,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 尽管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多可选之项”3。而《平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 凡的世界》的“长销”,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励志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 型读法”的接受视野,“以‘心若在,梦就在’之类过去看。”一基本上就是对鲁迅《过客》的伤写。 的修辞方式,将社会结构的问题转化为精神世界的问荒原跋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恒常处境,凝聚着现实 题。只要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平凡的战斗精神,也成为文学书写的经典主题3。由此我 世界》就会一直“长销’。(3)《远行》与《平凡的世们倒是可以把《远行》的终章解读为一个开放性的结 界》这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对个人意识的理解恰尾,“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 恰前后贯通:在抵抗非理性的现实世界过程中发现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们一般把“旅店 内在自我”并赋予其独特价值,很容易就转化成理解为暂时的栖身之所(毕竟“旅店”不是“家”), 一个人可以外在于社会而成为一个完全胜任的人类只要当“我”在“旅店”中安抚完伤口,重新上路 主体”;在创伤性记忆中诞生的、带有强烈主观化色重新置身尽管荒诞但也必须“姑且走走”的现实世界 彩的“自我”,也很可能走向一个看似无限夸大(个之时,新的可能性又诞生了(3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人奋斗、“不假外求”、将成败自我归因)而实则视野这部小说有一个类似“公路小说”的外形,对于这 狭小的“自我”。这里所谓的视野狭小是指,渐渐遗类小说我没有作细致的研究,不过我想,公路小说表 忘了自由“不仅指摆脱外在的限制,而是指自由地去达了不停地行走、永远“在路上”的情境,其中凝聚 发现、创造和了解—最重要的是,自由意味着遵守着人类不竭探索的精神主题 内心的道德准则以及创造外在的条件和内心的态度来 莎菲、静女士、梅行素、觉慧、蒋纯祖 保护和支持这种顺应良心的自我修养”(X。也就是代代青年人以“出走”来表达时代浪潮裹挟下自觉的 说,自由不仅是内心的发现和自觉,更是通过特定处人生追求。《远行》中18岁的“我”,自然也是其中 境中的实践来实现一种真正富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员。“出走”是启蒙精神烛照下的“自我”再生 这是一座以人物形象搭建、喻示着“自我”理最经典的再生范例莫过于鲁迅笔下“狂人”的两次觉 解的“浮桥”:从《远行》结尾蜷缩在卡车内部时诞醒。关于两次“觉醒”各自的意义和彼此的关联, 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强化,最终深刻地嵌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先生有过精彩的辨析:“获得某些 入到改革时代的社会肌理中。 思想和精神,从已往自己身在其中不曾疑惑的精神世 界中独立出来,可以说是容易的。比较困难的是,从 独自觉醒’的骄傲、优越感中被拯救出来,回到这 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即成为对世界负有真正自由责 以上是我蠡测的《远行》结尾所隐伏的关于“自任的主体),以不倦的继续战斗的‘物力论’精神, 我”理解的一种消极走向。这个“自我”从创伤性记坚持下去,直到生命终了之日为止。一这是比较 忆中诞生,而“创伤性事件”本就是“未完成的事困难的。”《远行》演绎的摆脱“父法”、经过出走 件”,“对个人来说,它似乎是一种‘尚未被处理的紧与受难,与原先的秩序整体“脱嵌”而发现“内在 急任务”(3)。所以我必须强调以上讨论的只是“走自我”,正是上述第一次觉醒,“从已往自己身在其中 向”之一,并未“终局”,即便是在小说文本的脉络不曾疑惑的精神世界中独立出来”。尽管上文中表达 中依然潜藏着个人意识、“自我理解”再度开放的可了对由此诞生的“自我”的隐忧,但这一次“脱嵌” 能性。下面要考察的,正是这种再开放在何种意义上又是“必须”的将行动与创造的权利收归自身 有迹可循 这是成长为“真的人”的第一步。恰如泰勒对“本真 首先,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为“文革”后文性”的辩证把握:尽管“本真性”理想在当代社会中 学的起步提供了源头活水。如“伤痕文学”、巴金《随可能走向极端“主观”“唯我”的扭曲形态,但其本 想录》直接承继的是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而先身依然是值得肯定的道德理想,“伴随着自由、责任 锋小说在对生存可能性与艺术可能性的探索中也不乏感和生活的多样性”。话说回来,有其必然性与价值 断裂中的延续”。以《远行》而论,现代文学传统的“脱嵌”之所以还隐伏着消极走向,正是因为这只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