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39·文艺争鸣· 是第一次觉醒,止步于此是不够的。《远行》未及展究》198年9月号 开的第二次觉醒,在伊藤先生对“狂人”再生的理解郑州大学出版社,204年版,第219页,第20页 中被描述为“回到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 (7)(15)荣格:《人生的各个阶段》,《人的潜能和价 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 说,伴随着第一次觉醒所获得的“存在之感受”,伴1987年版,第55页,第55页 随着对“自我”之所以形成的清醒的反思意识,打开 (8)小说原文是:“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 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恰如唐小兵所言 车门,从“卡车内部”走出来,重新与置身的环境恢者在此使用“浩劫”一词深有用意,“因为在当代中国的语 复有机联系,将主体位置扎根在具体现实中,并由此小兵:《残存的现代主义》.《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 展开实践… 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其次,我们不妨将《远行》与“寻根”的代表史、现实的特殊性隐射与人类生存境遇的睿遄性寓言之间的 作《棋王》结合起来讨论。王一生用下棋来摆脱物质个士如,”整体性的暴力恰似卡夫卡小说中描绘的“二 绕 的迷官”,其特点是:“永远也无法到达它那些无 环境的喧嚣而进入自足的精神世界,甚至“没有棋穷 无尽的通道的尽头,永远也找不到是谁发布了那致命的宣 盘、棋子,我在心里就能下”,在内心的宁静中实现们无法逃出,他们也无法理解。参见昆德拉:《小说的艺 了自由4在获得“内在的自我”这一面向上,《远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行》与《棋王》有着共感。而《棋王》的可贵之处在的成长经历》,史继平等译,渤海湾出版公司,198年版 于,内心的超越与求索在自我砥砺之后再度打开,寻 (11)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在罗伯特·潘·沃伦的 小说《春寒》中,流浪汉所代表的成人世界和孩子的纯洁世 觅到了转化资源。小说叙述者“我”作为知识人/启 界之间构成对比,“而孩子的纯洁则是通过他与大自然之间的那 蒙者,最终从王一生身上发现了真谛,这显然是个面 亲密感表现出来的”。罗伯特·潘·沃伦:《<春寒>:一段 回忆》,《小说鉴赏》,布鲁克斯、沃伦编著,主万等译,世界 向底层与民间的转变过程。而在今天我们所理解的 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79页。这在中外文学世界中 学史脉络中,“文化寻根”的倡导和发展开启了民间熟恐感的丧失,也可以理解为告别童年而进入成人世界 在当代文学中的还原4)。《棋王》仿佛就像一个预言 在昭示:知识者个人的内心探索只有紧紧地扎根于民 (13)参见查尔斯·泰勒:《本真性的伦理》,程炼译, 间大地和人类生活的血肉真实与具体性之中,才能元上海联书店,202年板 (14)比如不妨理解为一个“父子家国”的秩序或意象 气充沛而不致于陷人心力交瘁的“高处不胜寒”(4 “意指在传统父权式,政治文化体制下,所建构出的一套 家国论述’。它以家庭中的父子血缘传承为基础,进而延 对于“自我”的理解,原本就应该和“一个更宽广扩出亲尚完整一统而又位阶井然的社会国家想象”。见悔家 的整体”同时发生,“如果本真性就是对我们自己真玲:《孤儿?孽子?野孩子?—战后台湾小说中的父子家 实,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感受’,那么,成国及其裂变》《文艺争鸣)2012年第6期 许我们只能整体地实现它,倘若我们认识到这个情感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 可北教 把我们与一个更宽广的整体连接在一起的话”“。出版,19年说观(M/个有血有 揆诸余华创作进程的演变,《远行》中诞生的“自 (18)一位法国学者这样来 的意义:“痛是 富有活力和感性的主体所特有的属性。因 我”,包括作家以此表达的对“自我”的理解,终于肉的生灵,所以他觉得痛;因为他是一个抗拒暴戾、不公和 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回“更宽广的整体”。存但不仅仅是活着的生灵,也就是说是一个望按照自己的 与具有共感性质的作品“前后左右”连接,并结合作方式自由自在地表达白身蕴涌的潜力的生灵,所以他觉得 家日后的创作历程来返视,《远行》并非封闭之作。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3年版,第169页。 19)比如伴随着卡车司机出现的,是不是一种新的经 说叙述,“这汽车是他自已的,苹果也是他 注释 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嘲",这位从事“个体 (1)余华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报纸已经有晚 贩运”的司机正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追求“个人先富”、诚如 机 报了·我在—家地方报纸上读到了=条小湾息,就是有一李出现在工农兵天堂里,不啻是一种新的與型人物,召唤 果,在去新昌的路上被人抢了,那个时侯这样的消息很不无产阶级对所有权的欲望,对剩余或附加价值的攫取。王 谁杀了,才会刊登,我读了以后就想干脆就写抢苹果吧 北 家》,三联书店,2007年版 去……”余华:《我的文学道路》,《说话》,春凤文艺出版 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 社,2002年版,第78萸,第79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30-334页:沃尔泽:《社 (2)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转自刘挚:《自我理蜉现代转变 (3)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现译,三 与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缘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联书店,2003年版,第17页。 第2期。 (4)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转自朱军:《黑色作 (21)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 为一种文学理想》,《探紫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第6期、1986年第1期。 5)杨小滨:《中国先锋文学与历史创伤》,《中国研 (22)(25)(44)查尔斯·泰勒:《本真性的伦理》,上 海三联书店,第34页,第4页,第111页。 10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