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三种不同 看法:一种是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 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 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 就应该信仰上帝,救赎原罪,如但丁的《神曲》中,把世界分为三层一一天堂 炼狱、地狱,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而在印度,灵魂观是最为独特的。印度人坚 信,人是有灵魂的,在人死后,灵魂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以不断转世投胎,也 许会变成植物,也许会变成动物,也许会变成饿鬼、畜生,等等,这就是轮回 实际上佛教的三世轮回,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灵魂观。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 享受幸福,有人总是受苦受难,这都是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你前世积德 则今世可以享福,你前世作恶,则今世受苦,而你今世作恶,则你来世受苦,你 今世积德,则你来世享福。前世、今世、来世,人的行为总会有报应,这就是业 报,人的记忆可以消除,业报不断,这就是业报轮回。这种观点不仅仅主宰了印 度人,同时对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明显就是三世轮回的观念造成的。轮回是很苦的,所 以印度人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奥义书》设立的三个观念,是印度哲学的基础,后来印度哲学的发展,或赞成, 或反对,莫不是跟这几个观念有关。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婆罗门教的危机与沙门思潮的兴起”。在相当 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也出现一个百家争鸣。因为婆罗门养尊处优、腐化 堕落、道德败坏,导致他们的宗教一一婆罗门教也发生了危机,这有点类似于历 史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危机,那个时候神父、上帝的代言人虽然垄断了基督教 的权威,然而本身却是腐化堕落,比如大肆出卖赎罪券,捞取大量金钱,而且生 活上偷鸡摸狗,这样就使得当时人们对正统的天主教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从而 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印度当时的情况也有点类似于后来基督教的这种情 况。当时对婆罗门教反感最激烈的,是刹帝利这个阶层。刹帝利掌握了世俗的权 利,从而对婆罗门的优势地位很有看法。这个在文化上的结果,就是沙门思潮的 兴起。沙门意味着努力的、有道德的出家人,沙门思潮的代表,最重要的当然是 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本身是一个王子,属于刹帝利阶层,二十多 岁的时候有感于社会不公、人们生活困苦,于是出家,苦苦探索解脱之道。经过 十年的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得到证悟。佛教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它反对婆罗 门教的三大纲领一一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佛教的思想我们下节课 再讲。 除了佛教之外,沙门思潮的另一个代表是耆那教。耆那教的创始人我们中国通常 称呼为“大雄”,意思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耆那教跟佛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 是直接反对“梵我同一”。耆那教认为,宇宙、客观的世界一一梵,与主观世界 神我,是不能等同的,如果要等同,就会陷入轮回,如果把梵和我分开,人 才能得到解脱。这个属于二元论。信,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三种不同 看法:一种是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 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 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 就应该信仰上帝,救赎原罪,如但丁的《神曲》中,把世界分为三层——天堂、 炼狱、地狱,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而在印度,灵魂观是最为独特的。印度人坚 信,人是有灵魂的,在人死后,灵魂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以不断转世投胎,也 许会变成植物,也许会变成动物,也许会变成饿鬼、畜生,等等,这就是轮回, 实际上佛教的三世轮回,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灵魂观。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 享受幸福,有人总是受苦受难,这都是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你前世积德, 则今世可以享福,你前世作恶,则今世受苦,而你今世作恶,则你来世受苦,你 今世积德,则你来世享福。前世、今世、来世,人的行为总会有报应,这就是业 报,人的记忆可以消除,业报不断,这就是业报轮回。这种观点不仅仅主宰了印 度人,同时对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明显就是三世轮回的观念造成的。轮回是很苦的,所 以印度人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奥义书》设立的三个观念,是印度哲学的基础,后来印度哲学的发展,或赞成, 或反对,莫不是跟这几个观念有关。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婆罗门教的危机与沙门思潮的兴起”。在相当 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也出现一个百家争鸣。因为婆罗门养尊处优、腐化 堕落、道德败坏,导致他们的宗教——婆罗门教也发生了危机,这有点类似于历 史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危机,那个时候神父、上帝的代言人虽然垄断了基督教 的权威,然而本身却是腐化堕落,比如大肆出卖赎罪券,捞取大量金钱,而且生 活上偷鸡摸狗,这样就使得当时人们对正统的天主教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从而 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印度当时的情况也有点类似于后来基督教的这种情 况。当时对婆罗门教反感最激烈的,是刹帝利这个阶层。刹帝利掌握了世俗的权 利,从而对婆罗门的优势地位很有看法。这个在文化上的结果,就是沙门思潮的 兴起。沙门意味着努力的、有道德的出家人,沙门思潮的代表,最重要的当然是 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本身是一个王子,属于刹帝利阶层,二十多 岁的时候有感于社会不公、人们生活困苦,于是出家,苦苦探索解脱之道。经过 十年的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得到证悟。佛教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它反对婆罗 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佛教的思想我们下节课 再讲。 除了佛教之外,沙门思潮的另一个代表是耆那教。耆那教的创始人我们中国通常 称呼为“大雄”,意思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耆那教跟佛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 是直接反对“梵我同一”。耆那教认为,宇宙、客观的世界——梵,与主观世界 ——神我,是不能等同的,如果要等同,就会陷入轮回,如果把梵和我分开,人 才能得到解脱。这个属于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