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 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F=平-d(mm) 2.用加度表示的牛第二定律=m.当宏发物体在低情况下是动时,即K心 时,上式可写成F=md业 =m0 这就是以往的第二定律表达式,但它是有局限性的,而动量表达式则具有普遍性。 3质量的物理意义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质量大的物体抵抗运动变化的性质强,也就是它的惯性大。所以 说,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为惯性质量。 4.讨论 )第二定律说明力的瞬时效应。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无先 后之分。 (2) 应理解为合外力,满足叠加原理。 (3)求解力学问题时,常应用分量式:F=ma,F,=ma,F=ma (4)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而且只适用于惯性系。 2.1.4牛顿第三定律 (又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1.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沿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表达式F=-F。 孤立地存在。 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属于同种性质 ”【注意]牛顿三大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或研究微 观客体的运动时,需要分别应用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规律。 2.1.5牛顿定律的应用 应用牛顿定律解题步骤: 1.认真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什么,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己知条件。 天列 ”进行运动分析。 包括它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涉及到几个物体时, 的关 出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外 析图。 分采用隔离体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 所谓隔离体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从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再把作用在此 物体上的力一个不漏地画出来,并正确地标明力的方向。 4.选取合适坐标,正确列出方程。 依据题目具体条件选好坐标系,然后把上面分析出的质量、加速度和力用牛顿运动定律 联系起来列出每一隔离体的运动方程的矢量式和分量式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性方程,所列方 程总数应与未知量的数目相匹配 解列药是所,益后代入具体数据得出结果,最后进行必要的时 常力作用下的连结体问题 10 10 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t m t d d( ) d dp v F = = . 2.用加速度表示的牛顿第二定律 p = mv . 当宏观物体在低速情况下运动时,即 v<<c 时,上式可写成 a v F m t = m = d d . 这就是以往的第二定律表达式,但它是有局限性的,而动量表达式则具有普遍性。 3.质量的物理意义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质量大的物体抵抗运动变化的性质强,也就是它的惯性大。所以 说,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为惯性质量。 4.讨论 (1)第二定律说明力的瞬时效应。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无先 后之分。 (2) 应理解为合外力,满足叠加原理。 (3)求解力学问题时,常应用分量式: Fx = max , Fy = may , F z = maz . (4)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而且只适用于惯性系。 2.1.4 牛顿第三定律 (又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1.表述..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沿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表达式 ... F = −F' . 【讨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的特点 (1)作用力 F 和反作用力 − F' 总是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任何一方都不能 孤立地存在。(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不能相互抵消。(3)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注意】牛顿三大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或研究微 观客体的运动时,需要分别应用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规律。 2.1.5 牛顿定律的应用 应用牛顿定律解题步骤: ⒈ 认真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什么,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已知条件。 2.明确物理关系,进行运动分析。 弄清物理过程,即分析对象的运动状态,包括它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涉及到几个物体时, 还要找出它们的速度或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隔离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找出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外力,采用“隔离体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 析图。 所谓“隔离体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从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再把作用在此 物体上的力一个不漏地画出来,并正确地标明力的方向。 4.选取合适坐标,正确列出方程。 依据题目具体条件选好坐标系,然后把上面分析出的质量、加速度和力用牛顿运动定律 联系起来列出每一隔离体的运动方程的矢量式和分量式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性方程,所列方 程总数应与未知量的数目相匹配。 5.求解所列方程,讨论所得结果。 解方程时,一般先进行文字符号运算,然后代入具体数据得出结果,最后进行必要的讨 论,判断结果是否合理。 1. 常力作用下的连结体问题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