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我们最鲜明的启示。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在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中,都有着十分丰富 的内容和经验。古代历史典籍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如何在军事斗争中运用外交 手段来配合作战的兵学著作,也保存了很多关于著名纵横家在军事斗争中审慎 制定战略和巧妙施展论辩才华的史料。如,早期的《孙子兵法》,就是最早把外 交列入兵法权谋之中的兵学著作。孙子在《谋攻篇》中讲:“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讲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实际上反映 出斗争方略上的四个层次;而前面最重要的两个层次“伐谋”和“伐交”,跟我 们所讲的政治辞说都是关系极为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政治辞说就是“伐谋” 和“伐交”的有机组合体。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古人对“伐交”有着不同 的解释。曹操认为:“交,将合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张预进 步认为:“伐交者,用交以伐人。”杜牧对“伐交”的理解则是“非止将合而 已,合之者皆可伐也”,刚好与曹操针锋相对。古人尽管对“伐交”之义持有不 同见解,但从他们的不同见解中也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都把伐交当作军事 斗争中的外交手段和策略。又如,《战国策》有记载纵横家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共 结抗秦联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苏秦在军事外交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评述 “故苏秦相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 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 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 于四境之外。”这段话既是对苏秦“合纵”策略的髙度评价,也是对外交活动在 缓和军事矛盾斗争所起作用表示肯定。其中“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 从”,表面上是赞叹贤人,实际上也就是对政治辞说作出良好的评价。因为贤人 用以服天下的莫过于政治辞说了。再如,西汉晁错的《言兵事书》和主父偃的 《谏伐匈奴书》,论军事,谈御敌,对于如何对付匈奴的侵扰,剖析利害,出谋 献策,这也充分表明了政治辞说对军事斗争有着深刻影响。综观古代战争历史 之经验,军事家们在战略上运用外交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借助外交场面,显示自己在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来威慑和制止对方 的军事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 公会于黄池,吴军以凛凛的军威,训练有素的巨大阵容,慑服晋军,不战而取 得盟主之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第二,在外交场合上,直接借助外交手段显示威慑力量,限制对方的军事 行动。如前一节所举的“墨子巧劝公输盘”一例,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 第三,完全是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是拆散对方的军事联盟,使敌手孤掌难 鸣,不战而退;或者实现己方的军事联盟,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左传》 中详细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一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公元前630年,秦 晋两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国顿时处于危急之中。后来,郑文公连忙派遣 外交家烛之武深夜赶往敌营,去面见秦王。在面见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根据事实说明秦灭郑是无益而有害和舍郑则有益而无害的道理 并举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与晋共事,只能损害秦国。由于烛之武对利害关系 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刻,终于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特地派5 我们最鲜明的启示。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在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中,都有着十分丰富 的内容和经验。古代历史典籍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如何在军事斗争中运用外交 手段来配合作战的兵学著作,也保存了很多关于著名纵横家在军事斗争中审慎 制定战略和巧妙施展论辩才华的史料。如,早期的《孙子兵法》,就是最早把外 交列入兵法权谋之中的兵学著作。孙子在《谋攻篇》中讲:“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讲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实际上反映 出斗争方略上的四个层次;而前面最重要的两个层次“伐谋”和“伐交”,跟我 们所讲的政治辞说都是关系极为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政治辞说就是“伐谋” 和“伐交”的有机组合体。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古人对“伐交”有着不同 的解释。曹操认为:“交,将合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张预进 一步认为:“伐交者,用交以伐人。”杜牧对“伐交”的理解则是“非止将合而 已,合之者皆可伐也”,刚好与曹操针锋相对。古人尽管对“伐交”之义持有不 同见解,但从他们的不同见解中也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都把伐交当作军事 斗争中的外交手段和策略。又如,《战国策》有记载纵横家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共 结抗秦联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苏秦在军事外交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评述: “故苏秦相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 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 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 于四境之外。”这段话既是对苏秦“合纵”策略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外交活动在 缓和军事矛盾斗争所起作用表示肯定。其中“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 从”,表面上是赞叹贤人,实际上也就是对政治辞说作出良好的评价。因为贤人 用以服天下的莫过于政治辞说了。再如,西汉晁错的《言兵事书》和主父偃的 《谏伐匈奴书》,论军事,谈御敌,对于如何对付匈奴的侵扰,剖析利害,出谋 献策,这也充分表明了政治辞说对军事斗争有着深刻影响。综观古代战争历史 之经验,军事家们在战略上运用外交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借助外交场面,显示自己在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来威慑和制止对方 的军事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公元前 482 年,吴王夫差与晋定 公会于黄池,吴军以凛凛的军威,训练有素的巨大阵容,慑服晋军,不战而取 得盟主之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第二,在外交场合上,直接借助外交手段显示威慑力量,限制对方的军事 行动。如前一节所举的“墨子巧劝公输盘”一例,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 第三,完全是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是拆散对方的军事联盟,使敌手孤掌难 鸣,不战而退;或者实现己方的军事联盟,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左传》 中详细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一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公元前 630 年,秦、 晋两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国顿时处于危急之中。后来,郑文公连忙派遣 外交家烛之武深夜赶往敌营,去面见秦王。在面见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根据事实说明秦灭郑是无益而有害和舍郑则有益而无害的道理, 并举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与晋共事,只能损害秦国。由于烛之武对利害关系 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刻,终于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特地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