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当然,自由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大学的基督教教育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 史,总结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基督教的实 质 大学的基督教教学以研读基督教的经典文本为主。对于这些文本,一般需要 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作者在创作他们的文本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如何? (2)这种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对作者的创作活动的影响如何? (3)什么是作者原初的动机? (4)作者在其文本中究竟表述了哪些思想? 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的关系如何啦 (5)后人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有无误解或曲解?为什么?这与他们 (6)这些文本的历史意义如何?现实意义何在? 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既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要能理解基督教经典的作者 和历代阐释者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情况,这也就是说要学会暂时悬置我们这个时代 和我们自己所属的群体对这个问题的现存看法,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 处地地体认对方的立场和动机。排除偏见、采取同情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同情 心促进理解,而理解又促进不同宗教信仰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把交流的各方对 终极实在的认识引向新的高度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习基督教的学生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或穆斯 林,而是在当今中国国情下归于无宗教信仰者一类的群体中的人。学生一入学的 时候,我们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你们是不是想把我培养成为 一个基督徒、佛教徒或穆斯林?而一些宗教界的人士也会对大学的宗教教育持怀 疑态度,他们认为不入教门,就不可能知道宗教的真谛,因而大学的宗教教育是 隔靴搔痒。 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事实出发。事实上,研究宗教不等于信仰宗教, 许多研究某一宗教的学者,其中包括许多杰出的学者,并不是这一宗教的信仰 者。在基督教的信徒中有人研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在佛教等信徒中也有 人研究基督教的,而这其中不少人做出令人称道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非 基督徒研究基督教,非佛教徒硏究佛教,他们的前理解与该宗教的信徒的前理解 是不同的。由于这种前理解的不同,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隔靴搔痒的情况。为了 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要走出前理解,进入到逐步理解的过程中去。当然,自由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大学的基督教教育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 史,总结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基督教的实 质。 大学的基督教教学以研读基督教的经典文本为主。对于这些文本,一般需要 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作者在创作他们的文本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如何? (2) 这种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对作者的创作活动的影响如何? (3) 什么是作者原初的动机? (4) 作者在其文本中究竟表述了哪些思想? (5) 后人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有无误解或曲解?为什么?这与他们 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的关系如何? (6) 这些文本的历史意义如何?现实意义何在? 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既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要能理解基督教经典的作者 和历代阐释者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情况,这也就是说要学会暂时悬置我们这个时代 和我们自己所属的群体对这个问题的现存看法,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 处地地体认对方的立场和动机。排除偏见、采取同情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同情 心促进理解,而理解又促进不同宗教信仰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把交流的各方对 终极实在的认识引向新的高度。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习基督教的学生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或穆斯 林,而是在当今中国国情下归于无宗教信仰者一类的群体中的人。学生一入学的 时候,我们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你们是不是想把我培养成为 一个基督徒、佛教徒或穆斯林?而一些宗教界的人士也会对大学的宗教教育持怀 疑态度,他们认为不入教门,就不可能知道宗教的真谛,因而大学的宗教教育是 隔靴搔痒。 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事实出发。事实上,研究宗教不等于信仰宗教, 许多研究某一宗教的学者,其中包括许多杰出的学者,并不是这一宗教的信仰 者。在基督教的信徒中有人研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在佛教等信徒中也有 人研究基督教的,而这其中不少人做出令人称道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非 基督徒研究基督教,非佛教徒研究佛教,他们的前理解与该宗教的信徒的前理解 是不同的。由于这种前理解的不同,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隔靴搔痒的情况。为了 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要走出前理解,进入到逐步理解的过程中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