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界,艺术家及他们的崇拜者越来越愿意用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现在,人们听到的最 重要的音乐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伟大的建筑师建造的更多的是宫殿和市镇大厅,而非教堂 和修道院。哲学家开始强调那句具有异教性质的希腊箴言,“人是一切事物的度量衡”。雕 塑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赋予人更多的传奇色彩,凸显人在生活中的作用。画家也开始更加逼 真写实地描绘人的脸和形体,更多的是描绘地球和人类,而较少创作有关永恒、天堂和天使 主题的作品。思想家和哲学家越来越多地重视现代科学研究,他们深入思考,质疑权威和传 统,并向它们发起挑战,不太关注中世纪以来的宗教事务。科学仪器的发明,如1590年的 显微镜和1609年的望远镜,都迅速激发起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自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一1543)于1543年出版了《论天体的旋转》后,大批有文化的人们不再 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此时,人们似乎越来越有能力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环境,创造自 己的生活,甚至决定自己的命运。对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学的重新研究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 《圣经》并仔细研习其文本。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反过来也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程,而宗教革命又带来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结束和新教(Protestantism) 的崛起。 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在西欧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与当时 的其他社会体制一样,天主教也是一种等级制度。教会的最高领袖是罗马教皇,他的下面依 次是其他教会等级,如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主教等。最下层的是各教区牧师和修道院的修道 士与修女。中世纪时期的等级制度虽然严格,但教皇的权威还是相对薄弱,许多欧洲人在生 活中不太感觉到教皇的威严。到15世纪时,随着欧洲的君主越来越强大,教皇的权力也越 来越大。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地谋取土地,向教徒征收什一税(tithing)以增加收入。教会职 员继续着l3世纪向教徒们出售“免罪券”(Indulgence)的作法,并向人们承诺,一个人通过 积攒基督和圣徒的高尚操行,充实个人的“功德库”,可以减少他在炼狱中遭受折磨的时间。 此时,天主教和罗马教皇的权势如日中天,但却越来越漠视广大民众的宗教利益。教皇和主 教们炫耀自己的财富,神职员们参预世俗政治,文化程度不高的教区牧师们大都对自己的责 任和义务掉以轻心。面对十五至十六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发生的令人不知所措的变化,如,贫 富差距日渐扩大,价格飘升,美洲殖民化等等,人们对于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并获得救赎的渴 望越来越强烈。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一l546)正是在这种普通大众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 他所倡导的新教运动非常契合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精神。和许多人一样,路德也很担忧自己 未来的命运。他深信自己是有罪的,但他未能从天主教中获得任何慰藉。天主教告诉人们, 一个人可以通过信仰上帝和积德行善来获得拯救,譬如,帮助他人,参加圣礼,朝拜圣城, 向基督和圣徒祈祷。但路德坚信,上帝并没有要求罪人去寻求拯救。按他的理解,拯救只能 来自于信仰本身,它是上帝赐予那些罪人的“免费礼物”。1513年,路德发展了“唯信称义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的理念,认为一个人能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并非其获得救赎 的原因而是其结果。信徒们只要通过阅读《圣经》而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救赎,那么他也就会 按照宗教道德来规范自己。1517年,路德更加强烈地批判天主教的等级制度。他张贴了95 篇论文,抨击天主教以出售“免罪券”的形式向人们兜售“救赎”的作法,同时也表达了众多虔 诚教徒的焦虑以及对教会等级机构漠视教众的这种焦虑的愤慨。路德随即被教皇逐出教会, 但他变得更加激进,开始宣扬平信徒皆为祭司(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的理念。他 坚持认为,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并不可靠,只有《圣经》本身是正确无误的。每个人都应 当阅读《圣经》,亲自与上帝神会,而无需通过教会的等级制度和神职人员来与上帝亲近。 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一1564)曾是一名律师,他是路德之后影 响最大的新教领袖。加尔文同意路德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积德行善并不能获得救赎。不过, 他们两人的上帝观有所不同。路德眼中的上帝是一个充满博爱的神祇,对负有原罪的人类寄 7界,艺术家及他们的崇拜者越来越愿意用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现在,人们听到的最 重要的音乐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伟大的建筑师建造的更多的是宫殿和市镇大厅,而非教堂 和修道院。哲学家开始强调那句具有异教性质的希腊箴言,“人是一切事物的度量衡”。 雕 塑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赋予人更多的传奇色彩,凸显人在生活中的作用。画家也开始更加逼 真写实地描绘人的脸和形体,更多的是描绘地球和人类,而较少创作有关永恒、天堂和天使 主题的作品。思想家和哲学家越来越多地重视现代科学研究,他们深入思考,质疑权威和传 统,并向它们发起挑战,不太关注中世纪以来的宗教事务。科学仪器的发明,如 1590 年的 显微镜和 1609 年的望远镜,都迅速激发起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自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于 1543 年出版了《论天体的旋转》后,大批有文化的人们不再 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此时,人们似乎越来越有能力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环境,创造自 己的生活,甚至决定自己的命运。对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学的重新研究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 《圣经》并仔细研习其文本。在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反过来也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程,而宗教革命又带来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结束和新教(Protestantism) 的崛起。 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在西欧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与当时 的其他社会体制一样,天主教也是一种等级制度。教会的最高领袖是罗马教皇,他的下面依 次是其他教会等级,如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主教等。最下层的是各教区牧师和修道院的修道 士与修女。中世纪时期的等级制度虽然严格,但教皇的权威还是相对薄弱,许多欧洲人在生 活中不太感觉到教皇的威严。到 15 世纪时,随着欧洲的君主越来越强大,教皇的权力也越 来越大。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地谋取土地,向教徒征收什一税(tithing)以增加收入。教会职 员继续着 13 世纪向教徒们出售“免罪券”(Indulgence)的作法,并向人们承诺,一个人通过 积攒基督和圣徒的高尚操行,充实个人的“功德库”,可以减少他在炼狱中遭受折磨的时间。 此时,天主教和罗马教皇的权势如日中天,但却越来越漠视广大民众的宗教利益。教皇和主 教们炫耀自己的财富,神职员们参预世俗政治,文化程度不高的教区牧师们大都对自己的责 任和义务掉以轻心。面对十五至十六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发生的令人不知所措的变化,如,贫 富差距日渐扩大,价格飙升,美洲殖民化等等,人们对于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并获得救赎的渴 望越来越强烈。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正是在这种普通大众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 他所倡导的新教运动非常契合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精神。和许多人一样,路德也很担忧自己 未来的命运。他深信自己是有罪的,但他未能从天主教中获得任何慰藉。天主教告诉人们, 一个人可以通过信仰上帝和积德行善来获得拯救,譬如,帮助他人,参加圣礼,朝拜圣城, 向基督和圣徒祈祷。但路德坚信,上帝并没有要求罪人去寻求拯救。按他的理解,拯救只能 来自于信仰本身,它是上帝赐予那些罪人的“免费礼物”。1513 年,路德发展了“唯信称义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的理念,认为一个人能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并非其获得救赎 的原因而是其结果。信徒们只要通过阅读《圣经》而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救赎,那么他也就会 按照宗教道德来规范自己。1517 年,路德更加强烈地批判天主教的等级制度。他张贴了 95 篇论文,抨击天主教以出售“免罪券”的形式向人们兜售“救赎”的作法,同时也表达了众多虔 诚教徒的焦虑以及对教会等级机构漠视教众的这种焦虑的愤慨。路德随即被教皇逐出教会, 但他变得更加激进,开始宣扬“平信徒皆为祭司(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的理念。他 坚持认为,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并不可靠,只有《圣经》本身是正确无误的。每个人都应 当阅读《圣经》,亲自与上帝神会,而无需通过教会的等级制度和神职人员来与上帝亲近。 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曾是一名律师,他是路德之后影 响最大的新教领袖。加尔文同意路德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积德行善并不能获得救赎。不过, 他们两人的上帝观有所不同。路德眼中的上帝是一个充满博爱的神祇,对负有原罪的人类寄 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