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子曰:“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O父在 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 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 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 未改者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者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 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 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 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 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 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 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 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 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 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 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 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 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 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 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 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 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 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 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 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 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磋,七多反。与,平声。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 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 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 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 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子曰:“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父在, 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 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 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 未改者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者,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 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 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 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 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 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 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 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 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 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 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 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 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 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 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 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 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 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 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 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 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磋,七多反。与,平声。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 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 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 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 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