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学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17·12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完 善农村服务体系以及创新乡村治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尤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开放性、异质性増强,传统的村落经济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尚在重塑,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亟待关注 1.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问题 按照社会学的概念,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因分为内生因与外生因,变迁的动力发于社会体系内部时属于内 生因,产生于社会体系外部时属于外生因。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一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往往是内生因 和外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生因的推动和外生因的拉动,一推一拉之间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农村新型社 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对原有的传统农村社区进行建设和重构的 过程,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随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 问题浮出水面。在村落与国家的关系方面,由于国家占主导地位,村落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和国家整体 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市场全面过剩,土地财政低迷,土地増减挂钩减 速:同时随着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在维稳支出、民生支出以及投资支出不断上升,代表国家的地方政府 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这是外在拉力方面。内生动力方面,首先部分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未有 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不足,导致农民利益被忽视甚至被严重侵害,同时农民组织化 程度较低的现实使得农民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农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 热情,甚至出现抵制情绪①。比如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被上楼”现象就是其具体体现。其次农村新型社区 内发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在充分发挥社区内部主体力量的情况下,根据当地的地理生态、人文历史以及 经济社会条件,建立起一个能动的适应市场的产业支撑,才能夯实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当前 的情况是土地制度改革缓慢并且难度较大延误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受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农产品市场 竞争过于激烈,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人才和资金很难被吸引到农村,农业产业化阻碍重重,无法为农村新型社区 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同时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动员机制的日渐式微也是农村社区建设动力衰减的重要原因 2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整合度,重建社区公共性问题 社区公共性是社区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维持基层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性支撑。新型城镇化背景 下以合村并居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速了原有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村落共同体的 瓦解,相比以熟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村落,农村新型社区在空间布局、成员构成、生产方式、权力关系等 经济社会结构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不同,新型社区建成之初,社区居民需求不一,利益复杂多元,居民对新社区 的认同感不高,凝聚力较弱,如何提高陌生社区的整合度,重建社区的公共性,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向心力 和凝聚力的现代农村社区是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当前社区公共性的重建面临以下 挑战: 是社区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缺位的问题。农民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体,但随着刘易斯拐点 的到来,农村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资源危机,人及人才的空心化成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主体 性缺位的重要表现。快速的城市化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抽水机抽离了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城乡之间在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意愿,促使越来越多的年青农民逃离农村,尤其 作为社区内发发展的主导力量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 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衰落,耕地抛荒弃耕现象频发,老人农业蔓延,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农业现 代化面临的人力资源瓶颈不容忽视。没有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持续发展也 无从谈起 是农村新型社区的整合困境。以合村并居为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了农民由传统的分散居住 向集中居住的转变,这一居住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农村新型社区地理空间上的社区整合,但是作为社会的基本 单位,社区是一个由一系列制度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稳定高效的社会整合中推进社会变迁与进步是社会 发展的内在要求,社区公共性的培育和重建也有赖于此。首先在土地的整合方面,在全社区范围内对土地资 源进行整合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复 ①贺雪峰《乡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探索》2017年第2期 113 2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学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2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完 善农村服务体系以及创新乡村治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尤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开放性、异质性增强,传统的村落经济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尚在重塑,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亟待关注: 1.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问题 按照社会学的概念,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因分为内生因与外生因,变迁的动力发于社会体系内部时属于内 生因,产生于社会体系外部时属于外生因。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一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往往是内生因 和外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生因的推动和外生因的拉动,一推一拉之间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农村新型社 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对原有的传统农村社区进行建设和重构的 过程,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随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 问题浮出水面。在村落与国家的关系方面,由于国家占主导地位,村落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和国家整体 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市场全面过剩,土地财政低迷,土地增减挂钩减 速;同时随着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在维稳支出、民生支出以及投资支出不断上升,代表国家的地方政府 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动力衰减,这是外在拉力方面。内生动力方面,首先部分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未有 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不足,导致农民利益被忽视甚至被严重侵害,同时农民组织化 程度较低的现实使得农民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农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 热情,甚至出现抵制情绪①。比如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被上楼”现象就是其具体体现。其次农村新型社区 内发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在充分发挥社区内部主体力量的情况下,根据当地的地理生态、人文历史以及 经济社会条件,建立起一个能动的适应市场的产业支撑,才能夯实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当前 的情况是土地制度改革缓慢并且难度较大延误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受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农产品市场 竞争过于激烈,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人才和资金很难被吸引到农村,农业产业化阻碍重重,无法为农村新型社区 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同时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动员机制的日渐式微也是农村社区建设动力衰减的重要原因。 2.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整合度,重建社区公共性问题 社区公共性是社区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维持基层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性支撑。新型城镇化背景 下以合村并居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速了原有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村落共同体的 瓦解,相比以熟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村落,农村新型社区在空间布局、成员构成、生产方式、权力关系等 经济社会结构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不同,新型社区建成之初,社区居民需求不一,利益复杂多元,居民对新社区 的认同感不高,凝聚力较弱,如何提高陌生社区的整合度,重建社区的公共性,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向心力 和凝聚力的现代农村社区是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当前社区公共性的重建面临以下 挑战: 一是社区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缺位的问题。农民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体,但随着刘易斯拐点 的到来,农村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资源危机,人及人才的空心化成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主体 性缺位的重要表现。快速的城市化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抽水机抽离了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城乡之间在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意愿,促使越来越多的年青农民逃离农村,尤其 作为社区内发发展的主导力量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 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衰落,耕地抛荒弃耕现象频发,老人农业蔓延,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农业现 代化面临的人力资源瓶颈不容忽视。没有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持续发展也 无从谈起。 二是农村新型社区的整合困境。以合村并居为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了农民由传统的分散居住 向集中居住的转变,这一居住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农村新型社区地理空间上的社区整合,但是作为社会的基本 单位,社区是一个由一系列制度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稳定高效的社会整合中推进社会变迁与进步是社会 发展的内在要求,社区公共性的培育和重建也有赖于此。首先在土地的整合方面,在全社区范围内对土地资 源进行整合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复 113 ①贺雪峰:《乡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探索》2017 年第 2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