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这一点,也得到章学诚(1738-1801)肯定,其所作《文史 通义·申郑篇》对郑樵之见识多有嘉勉,“夫史迁绝学,《春秋》而后一人而已”,迁固 之后,史家既无别识之道,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郑樵“稍有志乎求义”。对于“通 史家风”之流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所解释,认为纪传体“贵在会通古今, 观其沿革”,而各史既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不追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 多,则繁复取厌。”于是乎有“统扩史志之必要”,“此实史志著作之一进化也”。2只是 所“通”为何,却也只能说各有擅长 中国史学编纂史上围绕“通史”与“断代史”的论辩,或都只是史学史之常识,然 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之书写,却不无裨益。显然,司马迁为后世史家奠立的“通古今之变” 发展到后世,由于材料愈积愈多,面临着如何“通”的难题。“三通”、“九通”之出现, 既可视作化解这一难局之努力,然其心有余而力之不足,也在所难免。《四库全书总目》 在《通志》提要中论及“综括千古,归一家言”之通史之例,就表示“非学问足以该通, 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史纬》提要也指出,“网 罗百代,其事本难。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刘知几深以为讥;司马光进《通鉴》表, 亦称其中抵牾,不能自保。”2除编纂体例上之“曲高和寡”,通史难通,还在于中国史 书编纂中所耸立的“正统”之壁垒。在辨析《史记》、《汉书》时,梁启超就指出,《史 记》以社会全体为史之中枢,尚不失为国民之历史。《汉书》以下,以帝室为史之中枢, 史乃变为帝王家谱,“史名而冠以朝代,是明告人以我之此书为某朝代之主人而作也。” 梁以此为断代史之根本谬误,且官书二十四部“咸率循而莫敢立异”,可以说道尽中国 史书撰述这一壁垒。以此而言,则多少说明对于处理数千年之历史,是中国史家面临的 难题,这恰与西方史学以编年史为基本的写作架构,甚至编年史几乎成为书写历史的代 名词,适成对照。关键在于,西方编年史由于要处理较为长程的历史时段,渐渐催生出 划分时代的观念,而中国却但有朝代(详后)。 毋庸讳言,通过划分历史阶段以认知历史进程,中国史书中也不乏相关资源。“春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页21:参见朱维铮:《论“三通”》 《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25以上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页448,582。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页17-18. Ó(tÖãTÔ,e]^.œ»;R.787UՒáu[ IºÖÍËâHÍÎ*.¾¶‘×bí[^ÉáWXâB^éB&e^ç *[FB¦".*²6}ØuèÍÎbn¶@Ù6Ie,H´b [FÚe* Þßàá7Z[ېⶍžN ™5ýbÜÖã ?ÝÞeBr[BÑ«ªÝÁsß=ñòàb(¹ái«h3â(°÷¹áU ¾hãTRä,e´'Ù¶b6å[@*·¢ebxµ[@\*^AŒe, 9Í' be#‹Í±hr¶Ï;, 7[µ¬[jdeb[e8bÑ«[e +WXÍ'[[*æ.K H´ ž7Z[*ªƒ‹(¦çè, Ké9^/[Fê~ bÖã*­e Ác»/-´ëìíîí¾ìí"#be òm,b•ebe*nÙ BL®Œž]^ò²*ïKº¶«B*(òð,á9¼oª½¾â á@âm¢+wbÓYPÖ‰^Fe*[*,Î)¯bÊlg uñòhòªeó¶}bôõö÷G´e,á[øâm¢ nbù úû«aò,Þüýá[âÅûþÃÄ·#÷é9~Aáâ) Q(±JS,e 0µ¬ý,j*bde[ò´7[ ªµ¬~ bØ6e* ,w-á[ÆâáǪâ\ÞßàΠná[ Æâ>oý[* W(\7z*Z[,áǪâ<ý [*  [Ý­ý Fb[]B«'°é©*xª«*€éB,e /ÞxÑ«[*qaªª€9bô8Bõö~veLh²j7 [ªtÕ]^ ,xBh¾Üh°H´ OPz*Z['7[Fìí òm]Ž8 [µz[a ƒGœøµz[ÄٝªƒZ[ « ]PHK,Ò´ µz[-´¢ ±; Z[\sn ›î\« ?@B7‹¨¶«RIU, 78›îZ[ Z[A7[ª(|Ò23,bW 9 ¸¹º/0? VOstRA0»¼½¾¿ka¿À§©¡Ar \+MMN/0á¡A 0°±U XA 7 KY 0 Z* 0 3D+0¦DħAÁÂ?ÃÄÅ /0 KD¨r 99707 * / ¸¹º/0? VOstRA0»¼½¾¿ka¿À§©¡Ar .8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