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 总产值则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五)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 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70%乃至90%以上,平 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 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 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 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 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 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绿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 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 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 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 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 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 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 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50.90%,主要包括 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 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 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 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 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 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T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 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 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 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 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 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 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 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 过 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 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 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增加肉、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 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为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 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5000余万立方米,提 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 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 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 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总产值已由 1978 年的 68.6%下降为 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 总产值则由 1978 年的 31.4%,上升到 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五)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 5 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 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70%乃至 90%以上,平 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 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 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 高粱、谷子为主,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 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 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绿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 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 年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3.9 倍。其中,1953~1990 年平均增长 2.7%,而 1981~1990 年则平均增长 3.4%,但年际很不 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 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 3.93 吨,各地产量水 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 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 393.1 千克,粮食商品率为 36.6%。为保证国家商品 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 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 年达 14.4%, 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的 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 50.90%,主要包括 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 5 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 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 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 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 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产量稳定增长。50 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 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 70 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 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 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 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 1990 年大牲畜达 13021 万头,猪 36240.8 万头,羊 21002.1 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 70264.9 万头(只),为 1949 年的 3.39 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 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 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 25.63%,人均年产肉量 22.1 千克, 年产蛋量 6.95 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 3.64 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 年猪出栏率只有 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 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 过 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 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 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增加肉、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 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④林业布局。1949 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为 0.28 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 林 0.326 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 50 年代初期的 500 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 余万立方米,提 高 9 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 17 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 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 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 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