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层次梁别M(N·m) M(kN·m) Vb (kN) a (kN) NB (KN) Nc(KN) 58.81 37.35 13.36 13.36 4.65 18.01 44.82 63.24 146.19 93.12 -466 17.43 64.03 l11.75 164.35 注:1.表中梁端弯矩、剪力均以绕梁端截面顺时针方向旋转为正:柱轴力为以受压为正。 2.本表中的M及M系分别表示同一梁的左端弯矩及右端弯矩。 小结 (1)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结构设计时,需首先进行结构布置和拟定 梁、柱截面尺寸,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然后进行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内力组合和截面设计,并绘 制结构施工图。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等近似方法计算。分层法在 分层计算时,将上、下柱远端的弹性支承改为固定端,同时将除底层外的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 系数0.9,相应地柱的弯矩传递系数由12改为1/3,底层柱和各层梁的线刚度不变且其弯矩传递系 数仍为1/2。弯矩二次分配法是先对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进行分配(其间不传递),然后对各杆件 的远端进行传递。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设计 3)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可用D值法、反弯点法等简化方法计算。其中D值法的计算 精度较高,当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时,反弯点法也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4)D值是框架结构层间柱产生单位相对侧移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可用于框架结构的侧移计 算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D值是在考虑框架梁为有限刚度、梁柱节点有转动的前提下得到的,故比 较接近实际情况 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柱两端的约束刚度不同,相应的柱端 转角也不相等,反弯点向转角较大的一端移动,即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移动。D值法中柱的反弯 点位置就是根据这种规律确定的 (5)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层产生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层间剪力使梁、柱产生弯曲 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剪切型变形特点;倾覆力矩使框架柱(尤其是边柱)产生 轴向拉、压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弯曲型变形特点。当框架结构房屋较高或其 宽比较大时,宜考虑柱轴向变形对框架结构侧移的影响。 思考题 (1)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和应用范围? (2)框架结构的梁、柱截面尺寸如何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3)怎样确定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当各层柱截面尺寸不同且轴线不重合时应如何考虑? (4)简述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及步骤 (5)D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具有相同截面的边柱和中柱的D值是否相同? 具有相同截面及柱高的上层柱与底层柱的D值是否相同(假定混凝土弹性模量相同)? (6)有一空间框架结构,假定楼盖的平面内刚度无穷大,用D值法分配层间剪力。先将层间剪 力分配给每一榀平面框架,再分配到各平面框架的每根柱:或者用每根柱的D值与层间全部柱的∑ D的比值将层间剪力直接分配给每根柱。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2 层次 梁别 l Mb (kN·m) r Mb (kN·m) Vb(kN) NA(kN) NB(kN) NC (kN) 2 AB 58.81 37.35 – 13.36 – 13.36 – 4.65 18.01 BC 44.82 63.24 – 18.01 1 AB 146.19 93.12 – 33.24 –46.60 – 17.43 64.03 BC 111.75 164.35 – 46.02 注:1. 表中梁端弯矩、剪力均以绕梁端截面顺时针方向旋转为正;柱轴力为以受压为正。 2. 本表中的 l Mb 及 r Mb 系分别表示同一梁的左端弯矩及右端弯矩。 小 结 (1)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结构设计时,需首先进行结构布置和拟定 梁、柱截面尺寸,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然后进行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内力组合和截面设计,并绘 制结构施工图。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等近似方法计算。分层法在 分层计算时,将上、下柱远端的弹性支承改为固定端,同时将除底层外的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 系数 0.9,相应地柱的弯矩传递系数由 1/2 改为 1/3,底层柱和各层梁的线刚度不变且其弯矩传递系 数仍为 1/2。弯矩二次分配法是先对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进行分配(其间不传递),然后对各杆件 的远端进行传递。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设计。 (3)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可用 D 值法、反弯点法等简化方法计算。其中 D 值法的计算 精度较高,当梁、柱线刚度比大于 3 时,反弯点法也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4)D 值是框架结构层间柱产生单位相对侧移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可用于框架结构的侧移计 算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D 值是在考虑框架梁为有限刚度、梁柱节点有转动的前提下得到的,故比 较接近实际情况。 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柱两端的约束刚度不同,相应的柱端 转角也不相等,反弯点向转角较大的一端移动,即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移动。D 值法中柱的反弯 点位置就是根据这种规律确定的。 (5)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层产生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层间剪力使梁、柱产生弯曲 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剪切型变形特点;倾覆力矩使框架柱(尤其是边柱)产生 轴向拉、压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弯曲型变形特点。当框架结构房屋较高或其高 宽比较大时,宜考虑柱轴向变形对框架结构侧移的影响。 思 考 题 (1)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和应用范围? (2)框架结构的梁、柱截面尺寸如何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3)怎样确定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当各层柱截面尺寸不同且轴线不重合时应如何考虑? (4)简述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及步骤。 (5)D 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具有相同截面的边柱和中柱的 D 值是否相同? 具有相同截面及柱高的上层柱与底层柱的 D 值是否相同(假定混凝土弹性模量相同)? (6)有一空间框架结构,假定楼盖的平面内刚度无穷大,用 D 值法分配层间剪力。先将层间剪 力分配给每一榀平面框架,再分配到各平面框架的每根柱;或者用每根柱的 D 值与层间全部柱的∑ D 的比值将层间剪力直接分配给每根柱。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