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使用上不便利,而且街道连接性也有可能较差,因此不利于文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之间关 居民展开交通相关的体力活动。 系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大对立的“人一环 安全感知主要指居民对邻里犯罪和安全的感知,其量度境”理论上,一个是强调环境力量对行为的影响(行为主 主要包括步行路径安全感知、犯罪率、晚上是否有足够的灯义),另一个则强调人作为代理人构建自己对现实环境的认 光以及是否存在交通隐患等,主要分为环境安全、治安安全知和符号化过程。前者过于强调单一因素的影响,决定 和交通安全三大类圓。从研究文献来看,路径环境安全、了其必然是片面、极端的;而后者则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邻里犯罪率网、交通安全围等邻里安全感知与体力活动呈性,认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一种间接作用,即通过影响人 正相关,特别是对于休闲性步行作用明显。可以说,安全感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但人的意识以及主动性在其中仍 知是体力活动的基本影响因素,其也是居民步行出行的基本旧是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都肯定了环境对 需求。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对邻里环境交通安全的行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 感知度与其步行水平呈负相关,而女性则呈正相关,这单的一对一关系。卢因( Lewin)在1946年引入了生活空 可能是由于周边环境的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其交通状况相关,间的概念,采用社会生态学模型代替了传统的人与环境之间 即服务设施可达性和交通安全感知对男性步行水平的影响是的关系,指出了内在的需求、价值和态度以及外在的环境相 相互重合的,服务设施可达性对男性步行水平的影响遮掩了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进而摆脱了人与环境的二元论,为人 交通安全感知的影响。 与环境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方向,同时其研究也转向强调人与 环境互动和发生行为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环境属性咧。“社 4展望与思考 会一生态”模型指出体力活动受到个人特征(如基因、社会 4.1研究展望 经济特征、态度、喜好、时间要求)、物质环境因素(土地 目前关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利用类型、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特征)、社会环境因素(社 外,国内只有少量综述类的文献研究,针对我国国会规范、社会网络、社区资源)的多元影响网(图2), 情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匮乏。然而发达国家虽然对建成环境对特别是在社会生态模型的指引下,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 体力活动的影响关注较早且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就研究内容响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客观物质环境 和方法而言,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分和心理感知环境对行为活动的交互影响和影响程度依然有待 析影响体力活动的环境因素与体力活动类型、体力活动强度进一步研究,以便进一步明确理论模型的指向。 之间的关系研究,而且涉及影响体力活动感知的环境因子的 研究较少,特别是环境感知与客观建成环境融合的研究较少;42.2因果关系 从研究方法来说,缺乏采用纵向研究法进行的研究,特别是 科学研究中,自变量(原因)和因变量(结果)之间满 缺乏采用真正的面板数据调查进行的研究,即针对相同人群足因果关系有四个标准:(1)原因和结果在统计上存在关联 考察邻里建成环境变化和体力活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未来需要考虑人群社会经济特征、心理特征 和社会环境属性对研究的影响,研究特定背景下(比如什么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规范、社会网络 社区资源) 时候、什么地点)特定类型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另外对于城乡规划学科而言,由于目前影响体力活动的城乡 物质环境因素(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系 规划设计因子之间缺少系统性,研究很难对城市土地利用规 划调整、邻里住区及其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所以今 个人特征(如基因、社会经济特征、态 后的研究应该加强与城乡规划的衔接性,进而增强规划设计 的可操作性 健康 42问题与思考 4.2.1理论基础 关于建成环境、步行活动和体力活动的调查,首先从建 成环境如何以及为什么影响体力活动的发生进行理论探索 图2体力活动及健康的多层级影响 目前在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类学、人 P国际城市规划|2013Va28.N651国际城市规划 2013 Vol.28, No.6 51 使用上不便利,而且街道连接性也有可能较差,因此不利于 居民展开交通相关的体力活动 [70]。 安全感知主要指居民对邻里犯罪和安全的感知,其量度 主要包括步行路径安全感知、犯罪率、晚上是否有足够的灯 光以及是否存在交通隐患等,主要分为环境安全、治安安全 和交通安全三大类 [81]。从研究文献来看,路径环境安全 [82-83]、 邻里犯罪率 [48]、交通安全 [84] 等邻里安全感知与体力活动呈 正相关,特别是对于休闲性步行作用明显。可以说,安全感 知是体力活动的基本影响因素,其也是居民步行出行的基本 需求 [85]。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对邻里环境交通安全的 感知度与其步行水平呈负相关,而女性则呈正相关 [36],这 可能是由于周边环境的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其交通状况相关, 即服务设施可达性和交通安全感知对男性步行水平的影响是 相互重合的,服务设施可达性对男性步行水平的影响遮掩了 交通安全感知的影响。 4 展望与思考 4.1 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 外,国内只有少量综述类的文献研究 [70,76,86-87],针对我国国 情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匮乏。然而发达国家虽然对建成环境对 体力活动的影响关注较早且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就研究内容 和方法而言,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分 析影响体力活动的环境因素与体力活动类型、体力活动强度 之间的关系研究,而且涉及影响体力活动感知的环境因子的 研究较少,特别是环境感知与客观建成环境融合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方法来说,缺乏采用纵向研究法进行的研究,特别是 缺乏采用真正的面板数据调查进行的研究,即针对相同人群 考察邻里建成环境变化和体力活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未来需要考虑人群社会经济特征、心理特征 和社会环境属性对研究的影响,研究特定背景下(比如什么 时候、什么地点)特定类型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另外对于城乡规划学科而言,由于目前影响体力活动的城乡 规划设计因子之间缺少系统性,研究很难对城市土地利用规 划调整、邻里住区及其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所以今 后的研究应该加强与城乡规划的衔接性,进而增强规划设计 的可操作性。 4.2 问题与思考 4.2.1 理论基础 关于建成环境、步行活动和体力活动的调查,首先从建 成环境如何以及为什么影响体力活动的发生进行理论探索。 目前在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类学、人 文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之间关 系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大对立的“人—环 境”理论上,一个是强调环境力量对行为的影响(行为主 义),另一个则强调人作为代理人构建自己对现实环境的认 知和符号化过程 [88]。前者过于强调单一因素的影响,决定 了其必然是片面、极端的 ;而后者则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性,认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一种间接作用,即通过影响人 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但人的意识以及主动性在其中仍 旧是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都肯定了环境对 行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 单的一对一关系。卢因(Lewin)在 1946 年引入了生活空 间的概念,采用社会生态学模型代替了传统的人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指出了内在的需求、价值和态度以及外在的环境相 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进而摆脱了人与环境的二元论,为人 与环境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方向,同时其研究也转向强调人与 环境互动和发生行为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环境属性 [89]。“社 会—生态”模型指出体力活动受到个人特征(如基因、社会 经济特征、态度、喜好、时间要求)、物质环境因素(土地 利用类型、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特征)、社会环境因素(社 会规范、社会网络、社区资源)的多元影响 [90-92](图 2), 特别是在社会生态模型的指引下,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 响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客观物质环境 和心理感知环境对行为活动的交互影响和影响程度依然有待 进一步研究,以便进一步明确理论模型的指向。 4.2.2 因果关系 科学研究中,自变量(原因)和因变量(结果)之间满 足因果关系有四个标准 :(1)原因和结果在统计上存在关联 图 2 体力活动及健康的多层级影响 资料来源: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