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这一背景下,帛传四篇以其记载的孔子有关天人道德的言论,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 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 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 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也证明“集大成 的评价对于孔子并不因存在或一方面的缺失而失之中肯,同时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关 于孔子思想的评价不尽恰切。 对于儒学史而言,帛传四篇所体现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 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综观有关传世文献,可以把握孔子天人思想相当驳杂, 由此反映了孔子对于三代思想资源的全面吸取;而作为孔子晚年思想结晶的帛传四篇,则 以其比较集中地关注道德贯通意义上的天人关系的内容,表明孔子应合着时代精神而由 杂趋一、综合创新的主观努力。因此大致可以说,三代天人观至孔子始一收束,思孟天道 性命思想自孔子始得启续。必须指出,将孔子以后的先秦儒家天道性命之学系于思,仅 仅是取其代表性;事实上,孔子天人道德思想的传授面是较寬的,七十子中,曾参之外,据 《礼记礼运篇》可知子游所获这方面教言也是丰富深刻的,而帛传《易之义》,于贡后来 也与闻孔子这方面言论,《绿和昭力更表明七十子之外的弟子受到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影 响者也并非绝无仅有。因此可以说,孔门后学承传孔子天人道德思想是比较普遍的,这正 是战国时期儒家天道性命之学达到《中庸》郭店儒家简《五行)、《性自命出》以及传世本 《易传》那样的高峰的基础。正是由于孔子承上启下综合创新之功以及七十子后学延至 思盂一系的积极阐扬,儒家天道性命之学才奠下坚实的根基,以致终于结出宋明理学的思 想硕果。而这一脉络的理清,若非帛书易传的面世,恐怕终究只能局限于唐宋诸儒那种 道统论”的猜测了。 本文写作得到业师郭齐勇教授悉心指导,又蒙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邬昆如教授、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刘大钩教 武汉大学哲学系蕭汉明教授提出修改意见谨此鸣谢。 参考文谳: [1]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A]古文献丛论[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陈松长帛书《系辞》释文[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土海古籍出版社,1993 [3]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3 [4]郭沂孔子集语校补[M]济南:齐鲁书社,1998 [5]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胡洪治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 7]李学勤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A]古文献丛论[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李学勤帛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义[A].古文献丛论[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李学勤孔子与《周易》A]古文献丛论[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诗经[M]阮元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左丘明左传[M]阮元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资任编辑:林忠军在这一背景下 , 帛传四篇以其记载的孔子有关天人道德的言论 , 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 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 内涵 的初步的哲学改造 , 反 映了孔 子将传统的主 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 、 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 超越 关系的致思取向 , 从而 凸显 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 , 也证明 “ 集大成 ” 的评价对于孔子并不 因存在或一方面的缺失而失之中肯 , 同时证明 以黑格 尔为代表 的关 于孔子思想的评价不尽恰切 。 对于儒学史而言 , 帛传四篇所体现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 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 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 的逻辑缺环 。 综观有关传世文献 , 可 以把握孔子天人思想相 当驳杂 , 由此反映了孔子对于三代思想资源 的全面吸取 而作为孔子晚年思想结晶的帛传四篇 , 则 以其比较集 中地关注道德贯通意义上的天人关系的内容 , 表 明孔子应合着时代精神 而 由 杂趋一 、 综合创新的主观努力 。 因此大致可 以说 , 三代天人观至孔子始一 收束 , 思孟 天道 性命思想 自孔子始得启续 。 必须指 出 , 将孔子 以后 的先秦儒家天道性命之学系于思孟 , 仅 仅是取其代表性 事实上 , 孔子天人道德思想的传授面是较宽的 , 七 十子 中 , 曾参之外 , 据 《礼记 · 礼运篇 》可知子游所获这方面教言也是丰富深刻的 , 而据 帛传《易之义 》 , 子贡后来 也与闻孔子这方面言论 ,《缪和 、 昭力 》更表明七 十子之外的弟子受到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影 响者也并非绝无仅有 。 因此可 以说 , 孔 门后学承传孔子天人道德思想是 比较普遍的 , 这正 是战国时期儒家天道性命之学达 到《中庸 》 、 郭店儒家简《五行 》 、《性 自命 出 》以及传世本 《易传 》那样的高峰的基础 。 正是 由于孔子承上启下 、 综合创新之功 以及七 十子后学延至 思孟一系的积极 阐扬 , 儒家天道性命之学才奠下坚实的根基 , 以致终于结出宋明理学的思 想硕果 。 而这一脉络的理清 , 若非 帛书易传的面世 , 恐怕终究 只能局 限于唐宋诸儒那种 “ 道统论 ” 的猜测 了 。 本文写作得到业师郭齐勇教授悉心指导 , 又蒙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邻昆如教授 、 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刘大钧教 授 、 武汉大学哲学系萧汉明教授提出修改意见 , 谨此鸣谢 。 参考文献 〔 李学勤 帛书《周易 》的几点研究【 古文献丛论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陈松长 帛书《系辞 》释文【 陈鼓应 道家文化研究 第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陈松长 , 廖名春 帛书《二三子问 》 、《易之义 》 、《要 》释文 〔 陈鼓应 道家文化研究 第三辑 〔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 〔 郭沂 孔子集语校补〔 〕济南 齐鲁书社 , 〔 廖名春 帛书佣和 》 、《昭力 》简说〔 陈鼓应 道家文化研究 第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胡洪治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 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 , , 〔 李学勤 帛书《易传 》及 系辞 》的年代【 古文献丛论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李学勤 帛书《要 》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古文献丛论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李学勤 孔子与《周易 」古文献丛论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玛克思 ,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门诗经 〔 〕阮元 十三经注疏 〔 北京 中华书局 , 〔 〕左丘明 左传〔 〕阮元 十三经注疏 〔 〕北京 中华书局 , 【 〔德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资任编辑 林忠军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