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载,鲁成公母穆姜“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 速出。姜日: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享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 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 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其解说元享利贞四德,与传世本《乾·文言》如出一辙。凡此 虽仍多用卜筮据卦象而重征兆,但却往往加以义理方面的引申,这当为孔子“后其祝卜 观其德义”的《易》学思想提供了借鉴。据《周易·乾凿度》《辨终备》、《大戴礼记·易本 命》、《京氏易传》乃至帛传四篇等载,孔子论《易亦曾涉于卜筮象数甚至有卦气、纳甲思 想萌芽,这方面《易》论与义理之论纠缠混合。但正如帛传《要》所载孔子宜言“与史巫同 涂而殊归”,阐发《易》之义理而很少涉及卜筮象数,达到了后卜筮、虚象数而重德义的理性 自觉这应该反映了孔子在《易学领域基于时代思想水平而又戛戛独造的成就。因此,以 孔子为义理易由附庸蔚为大国的开创者当不为过。 从思想内容来看,孔子成就其天人道德观的根据则在于春秋时代疑天思潮的高添。 从《尚书》可见,殷周时代社会上层已经偶然出现“天难谌命靡黔”、“天不可信”一类对主宰 之天表示怀疑的思想。迄于春秋,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异动导澳对主宰之天的怀疑几乎 成为弥漫于各阶级阶层的思,其中不乏对于主宰之天的怎毒和诅咒,这比较集中地见于 变风变雅之中。《小雅·节南山》控诉“昊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雨无正》怨恨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大雅·荡》指责“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召 旻》痛斥“旻天疾威,天笃降丧”。诸如此类,不遑缕举。孔子删《诗》,当然不会见不到这些 内容并受到影响。但是孔子应合着时代思想的水平,并不能“从意识的宗教形态中挣扎出 来0,而只可能将“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噶沓背憎职竟由人”(《诗·小雅·十月之 交》1、“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左传·庄公三十二 年》)121、“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五年》)12一类道德意义上的天人相与之道 以及称德赋命思想加以放大,从而逐渐消解了“天”的主宰性质而代之以道德内涵。 结语 《孟子·万章下》称“孔子之谓集大成”,这应该代表了当时儒家对孔子学思成就的评 价,也应该反映了孔子对前代资源的总体承继以及对其后儒学论域的全面开启的事实。 但是,在帛书易传面世以前的二千一百余年间(即以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马 王堆三号基下葬为上限),从有关传世文献中却较少见到孔子对三代业已丰富的天人相与 之道的论述,尤其罕见孔子在道德贯通意义上论及天人问题。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形象主 要完成于一位道德说教家、私学教育家、文献整理家和汲汲遑遑的求仕者。从哲学方面 看,孔子予人的印象无非留下了一些局限于社会层面的道德哲学言论。子贡所谓“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几乎成为关于孔子形上思想成就的定论。这就难怪黑格尔评论 道: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 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1这一观点对迄今 为止国内外学界关于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哲学的看法仍然颇具影响。由这种看法又生发出 另一观点,即认为儒家形上思想的形成得益于黄老之学,汉魏以降则复参以玄学和禅宗年 》载 , 鲁成公母穆姜 “ 始往而盆之 , 遇《良 》之八 。 史 曰 是谓《良 》之《随 》 , 随其出也 , 君必 速出 。 姜曰 亡 。 是于《周易 》曰 随 , 元亨利贞 , 无咎 。 元 , 体之长也 亨 , 嘉之会也 利 , 义 之和也 贞 , 事之干也 。 体仁足 以长人 , 嘉德足 以合礼 , 利物足 以和义 , 贞固足 以干事 。 然 故不可诬也 。 是以虽 随无咎 ” , 其解说元亨利贞四德 , 与传世本《乾 · 文言 》如出一辙 。 凡此 虽仍多用 卜筑 、 据卦象而重征兆 , 但却往往加以义理方面的引 申 , 这 当为孔子 “ 后其祝 卜 ” 、 “ 观其德义 ” 的《易 》学思 想提供 了借鉴 。 据《周易 · 乾凿度 》 、《辨终备 》 、《大戴礼记 · 易本 命 》 、《京氏易传 》乃 至 帛传四篇等载 , 孔子论《易 》亦曾涉于 卜笠 、 象数 , 甚至有卦气 、 纳甲思 想萌芽 , 这方面 易 》论与义理之论纠缠混合 。 但正如 帛传《要 所载 , 孔子宣言 “ 与史巫 同 涂而殊归 ” , 阐发《易 》之义理而很少涉及 卜盆象数 , 达到了后 卜笼 、 虚象数而重德义 的理性 自觉 , 这应该反映了孔子在《易 》学领域基于时代思想水平而又戛戛独造的成就 。 因此 , 以 孔子为义理易由附庸蔚为大国的开创者当不为过 。 从思想内容来看 , 孔子成就其天 人道德观的根据则在于春秋时代疑 天思 潮 的高涨 。 从《尚书 》可见 , 殷周时代社会上层 已经偶然出现 “ 天难湛命靡常 ” 、 “ 天不可信 ”一类对主宰 之天表示怀疑的思想 。 迄于春秋 , 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异动导致对主宰之天 的怀疑几乎 成为弥漫于各阶级 阶层的思潮 , 其中不乏对于主宰之天的怨毒和诅咒 , 这 比较集中地见于 变风变雅之中 。 《小雅 · 节南山 》控诉 “ 昊天不佣 ” , “ 昊天不惠 ” , “ 昊天不平 ” ,《雨无正 》怨恨 “ 浩浩昊天 , 不骏其德 ” , “ 如何昊天 , 辟言不信 ” 《大雅 · 荡 》指责 “ 疾威上帝 , 其命多辟 ” ,《召 曼 》痛斥 “ 吴天疾威 , 天笃降丧 ” 。 诸如此类 , 不逸缕举 。 孔子删 诗 》 , 当然不会见不到这些 内容并受到影响 。 但是孔子应合着时代思想的水平 , 并不能 “ 从意识的宗教形态 中挣扎出 来 , ‘ , 而 只 可 能将 “ 下 民 之 孽 , 匪 降 自天 蹲 沓 背 憎 , 职 竟 由人 ” 《诗 · 小 雅 · 十 月 之 交 》川 、 “ 国之将兴 , 明神降之 , 监其德也 将亡 , 神又 降之 , 观其恶也 ” 《左传 · 庄公三 十二 年 》 ’幻 、“ 神所冯依 , 将在德矣 ” 《左传 · 嘻公五年 》 ’ 一类道德意义上 的天 人相 与之道 以及称德赋命思想加以放大 , 从而逐渐消解 了 “ 天 ” 的主宰性质而代之 以道德内涵 。 结 语 《孟子 · 万章下 》称 “ 孔子之谓集大成 ” , 这应该代表 了当时儒家对孔子学思 成就 的评 价 , 也应该反映了孔子对前代资源 的总体承继 以及对其后儒学论域的全面开启 的事实 。 但是 , 在帛书易传面世以前的二千一百余年 间 即 以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 公元前 年马 王堆三号墓下葬为上限 , 从有关传世文献中却较少见到孔子对三代业 已丰富的天人相与 之道的论述 , 尤其罕见孔子在道德贯通意义上论及天人问题 。 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形象主 要完成于一位道德说教家 、 私学教育家 、 文献整理家和汲汲逞逞 的求仕者 。 从哲学方面 看 , 孔子予人的印象无非留下 了一些局限于社会层面的道德哲学言论 。 子贡所谓 “ 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几乎成为关于孔子形上思想成就的定论 。 这就难怪黑格尔评论 道 “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 , 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 点也没有 的 — 只有一些 善 良的 、 老练的 、 道德的教训 , 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 ’, ’ 〕这一观点对迄今 为止国内外学界关于孔子思想乃 至儒家哲学的看法仍然颇具影响 。 由这种看法又生发出 另一观点 , 即认为儒家形上思想的形成得益于黄老之学 , 汉魏 以降则复参 以玄学和禅宗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