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牟在根等:组合式钢框架内填预制RC墙结构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1757· (a 公 应力/Pa 应力Pa ■2.147x10 ■2.147×10 1.970x107 1.968×10 1.793x10 1.789×10 1.617×10 1.611×10 1440×10 1.432×10 1.263x107 1.253×10 1.086x10 1.074×10 g090×10泸 8.952×10㎡ 7.321×105 7.164×10 5.552×10 5.375x10㎡ ● 3.783×10 2.014×10 3.587×10㎡ ■2.452×10 1.798×1 9.441×10F (c) 应力Pa 2.147×10 1.971×107 1.794×10 1.617×102 1.441×10 1.264×102 1.088×10 9.111×10m 7.345×10 5.580x10m 3.814×10 2.048×10㎡ 2.822×105 图7全螺栓模型混凝土板Mss应力分布及变形图.(a)结构达到屈服点:(b)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c)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7 Mises 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of RC wall with full bolts model:(a)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b)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c)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上和右下的横向受压损伤带向右向左扩展,并且损伤 变,达到2000kN承载力后开始出现屈服,进入塑性强 程度加大,在达到最大加载位移的时候,损伤因子已经 化阶段,随后其承载力缓慢增加直到超过全螺栓模型 超过0.9. 达到3240kN,此外,在整个加载过程未出现下降段,表 图9显示了混凝土板的受拉损伤情况,首先在屈 明其在加载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延性 服点时,板出现受拉损伤的区域和受压损伤完全相同, 3.2各构件破坏特征 只是受拉损伤程度较大;在加载位移为24mm时,板内 从图10荷载位移曲线中可以看到,竖向组合式模 已经出现大面积的受拉损伤,之后混凝土受拉损伤面 型与基础模型及全螺栓模型相比,其曲线具有的明显 积进一步扩大,基本占据了全部板的面积,所以在达到 差别在于其有两个明显的刚度变化点,其中在第一个 最大承载力之后,其变化不大 刚度变化点(a点)之后,其刚度只是减少但是依然保 特为常量,而在第二个刚度变化点(b点)之后的刚度 3竖向组合式模型有限元分析 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在这里可以认为,b点 3.1荷载位移曲线 为该模型的真正屈服点,而至于a点出现这样的刚度 通过提取加载点的反力与位移数据,得到该模型 变化,则需要通过对各构件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来 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将其与全螺栓模型和基础模型比 寻找答案.因此在各构件的破坏特征中,主要考察其 较,如图10所示 对应荷载位移曲线中a点,b点和c点(最大位移加载 从图10中可以看到竖向组合式模型的初始刚度 点)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特征 和全螺栓模型基本相当,为225kN·mml,但是在承载 (1)钢框架 力达到750kN时,该模型的刚度出现了第一次下降, 图11展示了竖向组合模型钢框架在两个刚度变 这和全螺栓模型有所区别,之后其刚度基本刚保持不 化点和最大加载位移时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其中牟在根等: 组合式钢框架内填预制 RC 墙结构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图 7 全螺栓模型混凝土板 Mises 应力分布及变形图 . ( a) 结构达到屈服点; ( b) 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 ( c) 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 7 Mises 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of RC wall with full bolts model: ( a)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 ( b)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 c)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上和右下的横向受压损伤带向右向左扩展,并且损伤 程度加大,在达到最大加载位移的时候,损伤因子已经 超过 0. 9. 图 9 显示了混凝土板的受拉损伤情况,首先在屈 服点时,板出现受拉损伤的区域和受压损伤完全相同, 只是受拉损伤程度较大; 在加载位移为 24 mm 时,板内 已经出现大面积的受拉损伤,之后混凝土受拉损伤面 积进一步扩大,基本占据了全部板的面积,所以在达到 最大承载力之后,其变化不大. 3 竖向组合式模型有限元分析 3. 1 荷载位移曲线 通过提取加载点的反力与位移数据,得到该模型 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将其与全螺栓模型和基础模型比 较,如图 10 所示. 从图 10 中可以看到竖向组合式模型的初始刚度 和全螺栓模型基本相当,为 225 kN·mm - 1,但是在承载 力达到 750 kN 时,该模型的刚度出现了第一次下降, 这和全螺栓模型有所区别,之后其刚度基本刚保持不 变,达到 2000 kN 承载力后开始出现屈服,进入塑性强 化阶段,随后其承载力缓慢增加直到超过全螺栓模型 达到 3240 kN,此外,在整个加载过程未出现下降段,表 明其在加载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延性. 3. 2 各构件破坏特征 从图 10 荷载位移曲线中可以看到,竖向组合式模 型与基础模型及全螺栓模型相比,其曲线具有的明显 差别在于其有两个明显的刚度变化点,其中在第一个 刚度变化点( a 点) 之后,其刚度只是减少但是依然保 持为常量,而在第二个刚度变化点( b 点) 之后的刚度 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在这里可以认为,b 点 为该模型的真正屈服点,而至于 a 点出现这样的刚度 变化,则需要通过对各构件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来 寻找答案. 因此在各构件的破坏特征中,主要考察其 对应荷载位移曲线中 a 点,b 点和 c 点( 最大位移加载 点) 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特征. ( 1) 钢框架. 图 11 展示了竖向组合模型钢框架在两个刚度变 化点和最大加载位移时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其中 · 757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