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758· 工程科学学报,第39卷,第11期 a (b) 损伤因子 损伤因子 ■4.019x101 ■8.500x10- 3.684×10-2 7.792x10-1 3.349×10-2 7.084×10-1 3.014×103 6.375×10H 2.679x102 5.667x10-1 2.344×10-2 4.959x10-1 2.009x10 4.250x10-1 1.675×102 3.542×10 1.340x10-2 2.833×101 1.005×102 2.125x10-1 6.698×1 1.417×10-1 3.349x10- 7.084x102 0 (c) 损伤因子 9.087×101 8.330x101 7.573x10 6.815x10H 6.058×101 5.301×10 4.544×10 3.786x10- 3.029×10- 2.272×10- 1.515×10- 7.573x102 0 图8全螺栓模型混凝土板受压破坏情况.(:)结构达到屈服点:(b)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8 Compressive failure of RC wall with full bolts model:(a)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b)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ar- ing capacity:(c)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a)和(b)对应两个刚度的变化点,(c)为最大加载位 首先从其应力分布和变形图(al)~(cl)中可以 移时刻.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刚度变化点时刻, 看到,在刚度第一次出现变化的时刻,板中应力最大 钢框架中的应力均较小,没有出现任何破坏的现象,可 区域出现在两块板接触面的上下两端,而在左右板 以判断,第一次刚度的变化与钢框架没有关系.之后 块内各自基本形成斜向的应力带:达到屈服点时刻 随着位移加大,达到第二个刚度变化点,即屈服点,此 板中应力增大,但是分布形式基本不变,显示出更加 时钢框架中主要发生屈服区域位于二层梁左边部分, 明显的斜向应力带:最后在加载位移达到最大的时 以及一层梁右边与柱相接部位,这说明在竖向组合式 刻,板中的应力分布发生较大的变化,斜向的应力带 模型中,在屈服时刻之前位于加载侧的钢框架承担了 已经消失,较大的应力分布在左侧板中的左下角和 较多的传递力的作用,所以会较先发生屈服.最后达 右侧板的右上角,由于板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反映 到最大加载位移时,钢框架中二层梁的左边已经发生 出钢框架和混凝土板之间的力的传递方式,可以看 较大面积的屈服和变形,而一层梁中间靠左的地方亦 到在该模型中钢框架和混凝土板之间力的传递路径 发生较大的变形与屈服破坏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混凝土板 从混凝土板的受压损伤来看(a2)~(c2),在第一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将混凝土板的应力分布和 次刚度转折点,只在左右两块板接触面的局部区域出 变形情况,受压损伤和受拉损伤图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现压破坏,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破坏程度较大:之后随着 如图12所示,(al)~(cl)为竖向组合式模型中混凝 板中斜向应力带的形成,在达到屈服点时刻,板中的受 土板对应图10中荷载位移曲线a,b和c三点时的应 压破坏主要集中在板的两个对角,此时受压损伤的面 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同样的,(a2)~(2)和(a3)~ 积略有增大,但损伤程度未达到破坏级别:最后在达到 (3)分别为相应点混凝土板的受压损伤和受拉损伤 最大加载位移时,板中出现大面积的受压破坏,主要分 情况. 布于混凝土内部连接板下,这主要是由于钢框架出现工程科学学报,第 39 卷,第 11 期 图 8 全螺栓模型混凝土板受压破坏情况 . ( a) 结构达到屈服点; ( b) 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 ( c) 加载位移达到最大 Fig. 8 Compressive failure of RC wall with full bolts model: ( a)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yield point; ( b)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 c) the structure reaches the maximum load displacement ( a) 和( b) 对应两个刚度的变化点,( c) 为最大加载位 移时刻.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刚度变化点时刻, 钢框架中的应力均较小,没有出现任何破坏的现象,可 以判断,第一次刚度的变化与钢框架没有关系. 之后 随着位移加大,达到第二个刚度变化点,即屈服点,此 时钢框架中主要发生屈服区域位于二层梁左边部分, 以及一层梁右边与柱相接部位,这说明在竖向组合式 模型中,在屈服时刻之前位于加载侧的钢框架承担了 较多的传递力的作用,所以会较先发生屈服. 最后达 到最大加载位移时,钢框架中二层梁的左边已经发生 较大面积的屈服和变形,而一层梁中间靠左的地方亦 发生较大的变形与屈服破坏. ( 2) 混凝土板.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将混凝土板的应力分布和 变形情况,受压损伤和受拉损伤图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如图 12 所示,( a1) ~ ( c1) 为竖向组合式模型中混凝 土板对应图 10 中荷载位移曲线 a,b 和 c 三点时的应 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同样的,( a2) ~ ( c2) 和( a3) ~ ( c3) 分别为相应点混凝土板的受压损伤和受拉损伤 情况. 首先从其应力分布和变形图( a1) ~ ( c1) 中可以 看到,在刚度第一次出现变化的时刻,板中应力最大 区域出现在两块板接触面的上下两端,而在左右板 块内各自基本形成斜向的应力带; 达到屈服点时刻 板中应力增大,但是分布形式基本不变,显示出更加 明显的斜向应力带; 最后在加载位移达到最大的时 刻,板中的应力分布发生较大的变化,斜向的应力带 已经消失,较大的应力分布在左侧板中的左下角和 右侧板的右上角,由于板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反映 出钢框架和混凝土板之间的力的传递方式,可以看 到在该模型中钢框架和混凝土板之间力的传递路径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混凝土板的受压损伤来看( a2) ~ ( c2) ,在第一 次刚度转折点,只在左右两块板接触面的局部区域出 现压破坏,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破坏程度较大; 之后随着 板中斜向应力带的形成,在达到屈服点时刻,板中的受 压破坏主要集中在板的两个对角,此时受压损伤的面 积略有增大,但损伤程度未达到破坏级别; 最后在达到 最大加载位移时,板中出现大面积的受压破坏,主要分 布于混凝土内部连接板下,这主要是由于钢框架出现 · 857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